分享

探秘(12)湘源二妃庙在湖南永州零陵吗

 探秘桂北 2020-08-17

   如果有人说柳宗元笔下湘源二妃庙是湖南的,作为全州稍懂历史的人,一定会感到好笑。不过,湖南永州市有位雷先生却不辞辛苦,查询了大量资料,经过考证,写下了《柳宗元笔下的潇湘二妃庙》,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柳宗元笔下湘源二妃庙就是“柳宗元笔下的湘源二妃庙就是永州零陵的潇湘二妃庙”的惊人论断,此文还在2005年《柳宗元研究》(第六期)等一些媒体发表。许多人都把这论断当成真的了。如杨金砖《虞舜〈南风〉对潇湘文学的豁蒙》(永州《柳宗元研究》第九期)也说:“潇水与湘江的汇合处的萍洲岛上曾建有一座祭奠娥皇、女英的庙宇——‘湘源二妃庙’,柳宗元贬永州时,于元和十年曾作过一篇文章,即《湘源二妃庙碑》,对该庙的修复进行了甚为详细的记述。”看来,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还真能被人误导。

全州县有位退休的孟老先生看了雷先生的文章后心里不平,写诗一首:

柳侯庙记张泌篇,二妃神庙在湘源。

耄耋笑指娘娘庙,南门对面李山边。

盛世当塑皇英身,金乌玉兔照尧天。

但愿香火年年旺,烈女美德代代传。

 全州县二妃庙遗址在灌江、湘江(史书如此记载其名,但全州沿岸人们则多称其为广西河)、万乡河(古称罗水)三水相汇的三江口——李家山三角洲。唐代柳宗元在《二妃庙记》写道:“元和九年(公元812)八月二十日,湘源二妃庙灾。司功掾守令彭城刘知刚、主薄安邑卫之武,告于州刺史御史中丞清河崔公能,祗栗厥职,会郡吏洎众工,发开元诏书,惧废守祀。”此处明明写的是湘源县,雷先生为什么要说是永州潇湘二妃庙呢?当然,这有助于提高永州潇湘二妃庙地位,振兴当地旅游的作用。如果因为知识局限性的问题,把柳宗元笔下的湘源二妃庙说成是永州零陵的,作为一种探讨当然无可厚非,但要作为论断则应该经得起考证。但他的理由毕竟欠缺了一点,所以全州那退休的孟老先生为此又忍不住忿忿地撰文道:柳宗元从朝廷被贬到永州任司马。二妃庙建在湘源,还是建在永州,柳宗元当然是最清楚的。如果二妃庙建在永州,那么,柳宗元为什么不写作‘永州二妃庙灾’?”此话言之有理。但要真对此认真起来,还是不能说服雷先生的。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对雷先生的结论进行了否定,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历史上直名叫湘源二妃庙的只有全州。该庙原叫二妃庙,唐代因县名叫湘源县,故又有湘源二妃庙的叫法。不过,作为本地人,“二妃庙”冠以“湘源”似乎多此一举,1998年出版的《全州县志》选载唐代柳宗元作品,名为《二妃庙记》,前面便没有“湘源”二字。又如,全州县龙水镇龙水村人蒋琦龄,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顺天府尹(相当今天的北京市长,他的详细介绍见2017-06-05"探秘桂北"刊发的《桂北人物(6)·顺天府尹蒋琦龄》)。他的《空青水碧斋诗集》有《石霜出世始末考》一段文字,也只称"二妃庙":“隐静寺即今能仁寺,在州治湘春门外罗水南,二妃庙西”

历史上其它地方纪念二妃的庙也有几处,但叫法不同,直名叫二妃庙只有全州,别处往往是别称。如,湘阴县的二妃庙叫黄陵庙和零陵的二妃庙叫潇湘二川庙,宁远县则叫湘妃祠,洞庭湖君山叫二妃祠。而全州人叫湘源二妃庙一般直称为“二妃庙”。

其二,湘源二妃庙建于汉初,历史悠久,它曾经是广西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据晋张华《博物志·史补》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此竹名叫斑竹,又名泪竹、湘妃竹,属珍稀观赏植物。毛主席在《答友人》中有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全州的斑竹,天下独特,它不仅与别处一样有泪痕,还有指纹。斑竹为杖,古今视为珍品,又可制书架、笔杆及其它工品,曾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如今县里的二妃路、娘娘庙、湘妃桥、湘妃竹,也是以娥皇、女英二妃来命名的。雷先生根据明朝《湖广通志》和清朝《湖南通志》没有记载,便否定全州等别的地方没有二妃庙是不科学的。除作者提供书籍所说的黄陵二妃庙、零陵县的潇湘二川庙、宁远有湘妃祠外。如《湖广通志》和《湖南通志》这两本书没有记载纪念二妃庙的地方还有:祁阳县城外也有潇湘庙,为清代建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以前,徐霞客在《楚游日记》有记载。洞庭湖君山有二妃祠,年代也是很久的。至于湘源二妃庙,清代《嘉庆一统志》载:“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铭。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重修。” 而永州零陵潇湘二川庙,建于唐代,比全州要晚,正式名称是二川庙,但纪念二妃是可以信服的。唐代诗人张泌也有诗作可以证明全州有个二妃庙,他的《晚次湘源县》(《全州县志》选录该诗,标题为《晚次湘源》):

烟郭遥闻向晚鸡,水平舟静浪声齐。高林带雨杨梅熟,曲岸笼云谢豹啼。

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湘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悽。

这首载于《全唐诗》(卷742)的《晚次湘源县》的古诗,不仅证明全州有湘源二妃庙,且标题点明了他这首诗写的是湘源县,不存在是全州湘源还是永州营口的争执。

二妃庙在传说中,人们求风得风,求雨得雨,香火极度旺盛。直到后来湘山寺的兴起,其盛况才不如从前。宋代陶弼过全州时写的《二妃庙》:“溪上龙蛇屋,萧条帝女祠。竹痕当日泪,山色后人疑。古服霞流绮,新妆月献眉。楚民无水旱,萧鼓谢神禧。”此诗不仅写到全州百姓无水旱之忧谢灵的场景,也多少反映了二妃庙的“萧条”。 元代曾任全州路学正的张鏔在”《 咏清湘八景·赤壁秋灯》有诗句:“二妃庙荒倚汀树,严城闭门人不渡。”这些诗句虽然反映二妃庙香火已经不如唐朝旺盛,但她虽几度兴废,却香火不绝,直至1945年日本鬼子败退时将她付之一炬,才使这一珍贵的历史古迹灰飞烟灭。

其三,湘源县治所距离永州府并不很远。雷先生说“湘源县治所距离永州府很远,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官吏同时来到永州向剌史汇报。”这个否定依据也经不起推敲。其实,两地相距才80公里,骑上快马能要得多长时间呀?

其四,将湖南“湘口”称为“湘源”更是牵强附会。雷先生说:“严格意义上的湘江是从潇水汇入处为起点为源口,汇入处的二水上游均为湘江二级支流,二水汇合处可称‘湘口’,也可称之为‘湘源,湘源、湘口在这里同义。明朝嘉靖《湖广通志》中记载:“潇之源发自道州宁远九疑,湘之源发自桂林之兴安阳海山(即海洋山)。”《汉书·地理志》:“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后汉书·郡国志》仍有:“零陵,阳朔山(即海洋山),湘水出。”这些史书说明湘江的源头在全州以南的海洋山,不相信柳宗元会把营口当成湘江的源头。2004年4月,湖南省有关部门专门组织水文、地理专家对湘江源头进行了考察,并依据文献资料、专家论证及个人行走探访体验,根据“河源唯远唯大”的原则,在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石柱村近峰岭,立有“湘江源”石碑。这也是此前人们认为的湘江源头。湖南简称“湘”,也是因为湘江的缘故,全州是古湖南湘江的最上游,全州人把“三江口”以上的湘江称为广西河,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把全州称为“湘源”虽然有点勉强,但还说得过去,而雷先生把“湘口”称为湘江源头只能让人见笑大方了。历史上将“湘口”称为“湘源”的理由是站不住的,但将“潇湘”指全州却在古诗文里有。如宋代黄庭坚赴宜州过全州时作《过全州访朱德父》云:“万里潇湘一故人,白头亲老尚悬鹑。环家但有千丢竹,望月空耕一亩芹。”此文的“潇湘”便是指全州。据蒋钦挥主编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州历史文化丛书》第14卷对此的解释:“潇湘:此指全州。湘水到湖南零陵,与潇水会合,称潇湘。自汉至隋,全州均属零陵郡,故以潇湘代指全州。”结合文章分析,此说应该不容置疑。元末明初诗人杨基是“吴中四杰”之一,他的《留题湘江寺(---即湘山寺)》前两句为:“潇湘县前山绕城,绿阴满地闻流莺。”此处的“潇湘”也同样是指全州。有些古诗人笔下的《潇湘二妃庙》实指是全州的二妃庙,但不知历史者,则误以为是永州零陵的二妃庙。    

 其五,西藏民族学院陕西严寅春在第九期《柳宗元研究》发表过《柳 宗 元 交 往 考(之三)》,有文:“刘知刚,彭城人,以永州司功参军守湘源县令。元和九年八月二十日,湘源县二妃庙毁于火灾后,刘知刚告于刺史崔能,主持重修二妃庙,柳宗元作《湘源二妃庙碑》。 卫之武,安邑人,湘源县主簿,与刘知刚共同主持重修二妃庙。”如果他的资料是可靠的,也可证明湘源是指全州。

 其六,碑文为证。湘源二妃庙前曾立有柳宗元写的二妃庙碑文,虽然此碑文因该庙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后导致失踪,但一些年纪大的老人都见过。如果柳宗元写的二妃庙是永州的,从常理上分析,全州人是不可能把别的庙前的碑文搬到这里来的。

  其七,笔者查看《柳河东集·古圣贤碑》卷五,查到了柳宗元写的《湘源二妃庙碑》,内容与《全州县志》所载《二妃庙记》基本一致,只是标题有了变化,毕竟全州地方的人与他这位在永州担任司马的人有所区别。在紧接着《湘源二妃庙碑》文字之后,用括号括了这样两句话:“(永州县四,湘源其一也。公时为永州司马作。)”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讲,就是说,永州管辖有四个县,湘源县是其中的一个县。柳宗元写此文时职务是永州司马。言之意外,就是说他写的二妃庙碑是指湘源县的二妃庙碑,不然就用不着这么解释了。那么永州所辖范围当时是不是四个县呢?笔者查零陵地区历史沿革表:“唐,永州区域,治所零陵,隶属江南西道,辖县零陵、祁阳、湘源、灌阳。”1993年版《祁阳县志》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永州,领湘源、灌阳、零陵、祁阳四县。《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载:“永州在唐属江南西道,为中州,治零陵,凡辖零陵,祁阳,湘源,灌阳四县”。柳宗元绝不会笨到他连手下有个湘源县也不知道吧。如果他知道他手下有个湘源县,却还将“永州零陵的潇湘二妃庙”冠以“湘源二妃庙”岂不是个大笑话吗?况且,当时湘源二妃庙香火旺盛,柳宗元不知道的可能性极小。

冷水滩区政协文史办的赵卫平同志,出于对历史的负责,曾亲自到全州考察了有关全州湘源县二妃庙遗址,结合有关史料,写出了《二女庙荒门树老》——全州二妃庙遗址侧记,发表于《柳宗元研究》(第十一期),他对那种认为湘源二妃庙在永州的说法进行了驳斥。其见解与笔者基本相同,并有他的独特见解。笔者认为他是实事求是的。

综合以上分析看来,笔者认为,雷先生关于 “柳宗元笔下的湘源二妃庙就是永州零陵的潇湘二妃庙”的结论是不成立的,柳宗元写的《湘源二妃庙碑》就是全州的“湘源二妃庙”。但二妃是不是死在全州,却很难说。宁远、君山、湘阴等多地都“二妃”死于自己地界的传说,但以湖南省岳阳市君山祠的“二妃墓”和湘阴县的黄陵“二妃墓”最为全国各地人们所信服,这两个地方还有后人的文字记载。其实,“二妃”是远古时的人物,处于原始社会,当时是没有墓葬的,只是从春秋时开始,未期才形成坟。尽管全州没有二妃的墓,但二妃死于全州的传说甚广,考虑到远古时没有墓葬的习俗,如果舜帝若是死于全州,我倒相信“二妃”死于全州的可能性还稍大一些。

 

 全州民间相传二妃在此投湘水。山上则为李家山三角洲二妃庙所在地,但古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阅读:

(话说全州事6)全州县古村落座谈会确定桂学会古村落写作范文(原创)

第68期:吃荤,迫于无奈(原创·寓言小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