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观:《周易》如何看世界之一上篇

 今世游 2020-03-22

第四讲

天道观: 《周易》如何看世界之一

前面我们讲了《周易》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尽可能在认识论意 义上来读解《周易》,虽 然 很 难,但 不 能 因 为 难 而 戏 说。不 论 你 从 事何种职业,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无 法准确理解。没有准确的理解,就无法正常地交流沟通。

本讲讲《周易》的哲学观念。《周 易》的 哲 学 观 念 是《周 易》人 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周易》观照天象,可以预测人事的吉凶?

因为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似,便可类比联想;通过天象,了 解天意,感悟天道。

《周易》哲学更多体现在《易传》中,与《周易》预测吉凶的本义 有联系,但已有不同,是儒家学者借用《周易》阐发儒学思想,以天 道为理论依据阐发人道。

内在的理论结构:

彰往察来(主观目的):

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也是终极目的);

太极两仪(本体论、认识论);

阴阳刚柔(构成分析,一分为二辩证法);

万物交感(作用方式);

发展变化,物极必反(客观规律);

以天为师(理论依据,道德准则);

和谐大同(社会效果)。

《周易》的内在结构同样是源于这样一个目的,就是主观上通 过《周易》彰 往 察 来,同 样 是 以 天 人 合 一 为 起 点。天 人 合 一 既 是 《周易》人生哲学的哲学基础,又是最后要实现的终极的理想。

那么怎么实现呢?它提出了太极两仪,“《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 八 卦”(《周 易?系 辞 上》),这 太 极 两 仪, 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既是本体论,又是认 识论。

阴阳刚柔就是事物的构成要素,它既是一分为二,又是合二 为一的辩证法。

那么怎样推动事 物 的 发 展 呢?《周 易》提出了万物交感的观 念,这是阴阳的作用方式,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

那么它的发展 有 什 么 规 律 呢?任何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 都存在物极必反这样一个规律。

这以上说的都是天道,都是《周易》时代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一 种认识,那么它和人道有什么关系呢?《周易》就是通过认识解说 天道,来作为人道的理论依据,指导人的行动。

以天为师,这就是以天道为人道的理论依据,以天道为人的 道德准则。

最终同样是以天人合一、和谐社会、和谐大同为理想的社会。

这是《周易》哲学内在的总体结构。

我们这一讲侧重讲天道,也就是《周易》的哲学观。

其实讲《周易》的哲学观,这已 经 是 侧 重《周 易》的《大 传》了。 《周易》古经本身有哲学的观念,但并不是这样明显,这样突出。

《周易大传》是后来的儒家学 者 通 过 解 释《周 易》古 经 来 发 挥 儒家的哲学观念。《周易》古经以数立卦,以卦象、爻象判断吉凶, 应属象数之学。《易传》引申、发 挥《周 易》中 某 些 重 要 思 想,使 它 上升为比较系统的哲 学,应 属 义 理 之 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占有 重要地位。以解释 卜 筮 之 书 的 形 式,阐发儒家的伦理道德。《周 易大传》的哲学观和《周易》古经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周易》古经出现的时候既没有儒家,也没有道家。但是后来 的学者却运 用 它 发 挥 阐 述 后 来 学 派 的 观 念。《易 传》不 仅 和《周 易》古经有关联,和道家也有关联。

先秦儒家的注 意 力 集 中 在 人 生,致 力 于 阐 明 人 道。在 个 人, 是修养立身之道;在 国 家,是 治 国 平 天 下 之 道。道家的注意力则 在探究世界,首先阐明作为世界根本的道,即天道,然后由天道引 出人道来。

那么也就是说,《周易 大 传》把《周 易》古 经 和 儒 家 学 说 结 合, 并且还把道家和儒家结合,它是通过道家阐述哲理的方式发挥儒 家的思想。形式上 是 道 家 的,由 天 道 到 人 道,但是它所说的人道 和道家不一样,也就是同样是以天为理论依据,但是最后阐述出 的人道内涵不一 样。道家的人生观是顺其自然,无 为 而 无 不 为, 无可而无不可;而儒家的人道则更多地带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一、天人合一的天命观

中国古代 传 统 哲 学 都 与“天 人 合 一”天 命 观 有 关 联,或 者 说 “天人合一”是他们共同的理 论 依 据。不同的就是他们对天道的 感悟认识的角度不同,感发出的内容不同,关联程度不同。

《周易》所表现出的是殷商之际宗教神学体系下的辩证法 和 唯物主义萌芽。为什么能够通过观照天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呢? 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那 么“天 人 合 一”观念产生的依据 又是什么呢?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解释 其理论依据的说法也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有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认为是天人一体,人是天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天里边就 已经包含 人 了,所以人就必须 得遵循天的运行规律,人 得 遵 循 天道。

再一种说法认为人是天道所生,是依循天道繁衍出来的,所 以人应该效仿天道去行事。

还有一种说 法,说“天 人 一 物”,天 人 本 来 就 没 区 别,天 是 大 人,人是小天,它们 是 一 致 的,天道人道是一回事,人 道 就 更 应 该 遵循天道了。

那么古人是怎么把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呢?这 就 要 了 解 古 人的思维方式了,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类比联想思维。在类比联想 思维指导下,天道、人 道 之 间 只 要 存 在 着 相 似、相 关 的 关 系,就 可 以进行类比联想,并 且 古 人 将 类 比 联 想 当 作 类 比 推 理。于 是,天 道、人道之间只要存在着相似、相关的关系,古人就认为它们之间 有逻辑关联了。于 是,看 天 的 运 行 是 刚 健 的,那人也应该像天一 样刚健,一样自强不息。天道、人道就是这样连起来了。

《周易》整体思维把世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特点是 “天人合一”,即认为 天 体 与 人 体 是 相 类、相 通、相 渗 透 的;是 互 相依存、互为因果的;是一理相通、一气相通的;是整体统一的。人 生天地间,禀天地之气,“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 四肢等等。天人相通,天人感应。

国学大师钱宾四先生 评 价“天 人 合 一”说:“此一观念实是整 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之 归 宿 处。”“'天 人 合 一’论,是 中 国 文 化 对 人类最大的贡献。”(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 国文化》1991年1期)

《周易》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与近代科学不同,近代科学认为天 人相分,各有各的运行规律。

二、天道

有学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真、善、美的追求,天 人 合 一 是对“真”的追求,知行合一是对“善”的追求,情 景 交 融 是 对“美” 的追求。

我要提示大家的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交融三者不 是并列关系,知行合一、情景交融都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所 以,可以说“天人合一”观念中 包 含 着 对“真、善、美”的 追 求,并 且 同时还要特 别 注 意,“天 人 合 一”中 包 含 着 对“真”的 追 求。所 谓 “真”,即认识论意义 上 对 客 体 的 认 识、对 客 观 世 界 的 认 识。比 如 下面要讲的“太 极”,便蕴涵着古人对世界起源的解释,但 在《周 易》及中国古代哲学中“真”的 追 求,只 是 过 程、手 段,只 是 道 德 依 据,而不是认识的终极目的。

1 太极两仪的本体论

《易传》将太极作为世界本原,《系辞上》说:

《易》有太 极,是 生 两 仪。两 仪 生 四 象,四 象 生 八 卦。八 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太极”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 见 于《庄 子?大 宗 师》:“在 太 极 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这里的“太极”指空间的最 高极限。《吕氏 春 秋 ? 大 乐》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 矣,生 于 度 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 而成章。”又 说:“万 物 所 出,造 于 太 一,化 于 阴 阳。”极,边 也。太 极,指的是天地万物最原始的起点。在“太极”的解释上则主要分 为三种说法,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哲学立场:

一种如汉唐以孔颖达为代表的多数易学家所主张,以太极为 混沌未分的元气,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对世界起源的解释比较 接近;

一种如魏晋以王弼、韩康伯为代表的易学哲学家所主张,以 太极为“无”,韩康伯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现在一般认为《系辞》所说的太极的确是指天地未分之前 的 元气,但元气并不是天 地 的 原 始 物。韩康伯所言的气前的“无”, 虽是最原始的本原,据说现代科学已能证明此种观点,但《系 辞》 所指“生两仪”的太极却不是 无,即不是无形无体的气前物,气 前 的“无”不经过气的阶段是无法“生两 仪”的。孔颖达着眼于太极 与“生两仪”的联系,韩康伯侧重于对世界本原的解释,如 果 将 两 说融合则是对世界源起的比较合理的解释:

无—太极—阴阳天地—四时—八卦

另一种如宋代的程颐、朱熹为代表的易学哲学家所主张,以 太极为宇宙的根本原理———“理”或“道”。

以太极为气,由太极两仪四象的模式发展出气本论;以太极 为理,则由之发展为理本论。气本论与理本论的对立统一是宋以 后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之一。

由于“《易》与天地准”,筮法本身是模拟天地之化的,“分而为 二以象两”、“揲之以四以象四时”的象两仪、象四时都表示象征模 拟天地四时。这段话是对《周易?系 辞 上》大衍之数章讲揲蓍成 卦过程的概括。

《系辞》关于太极两仪四象的这一命题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太极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揭示了 一种宇宙生成的基本 模 式,这又使它具有了哲学的内涵,成 为 一 个哲学范畴。太极 浑 沦 阴 阳。太极是浑沦阴阳两个对立成分的 统一体,这是事物的同一性或统一性。阴阳是共存于一个统一体 中的 对 立 成 分,这 是 事 物 的 矛 盾 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由于事物的对立双方有转化,事物乃有发展。物质自然世界和人 类社会世界就是物质的矛盾运动长期斗争发展的产物。这是《周 易》太极学说的基本内核。《易传》的这一讲法也包含着宇宙论的 哲学意义。这一数字模式蕴涵着宇宙形成问题,成为汉以来儒家 易学系统讲宇宙生成论的基本模式。汉代,易学家则明确以太极 为世界的本源,汉 以 后 的 哲 学 家 多 受 其 影 响。在 中 国 哲 学 中,讲 宇宙生成问题,有两种模式:

一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是《易传》提出的太极之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

乾元和坤元。《彖》在 解 释 乾、坤 二 卦 时 提 出:“大 哉 乾 元,万 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元”的意思 是始。大哉、至 哉 都 是 赞 美 乾 坤 的 作 用。“大 哉 乾 元,万 物 资 始,乃统天”指万事万物 赖 乾 元 而 后 始 有。乾元不仅是万物的始基, 而且统率天象。

阴阳、变易等观念中都包含着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古代历 法也含有科学的成分,但在当时也主要是为预测天命服务的。

另一方面,太极在《系 辞》中是筮法的一个范畴,指 大 衍 之 数 或奇偶未分的状态,也就是蓍草混而未分状态,以其为六十四卦 的最初根源。“是生两仪”是指“分而为二以象两”,也就是把四十 九根蓍草任意分为两部分。“两仪生四象”是指“揲之以四以象四 时”,即把分开的两部分各以四根为一组而分别数之。“四象生八 卦”即指“十 有 八 变 而 成 卦”,经过多次经营而画出六 爻,成 为 卦 象。“八卦”即八 种 卦 象。有 了 卦 象,就可以判断吉凶;懂 得 趋 吉 避凶,便可以成就事业。从这一方面看,它属于人生哲学。

2 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依循观物取象的 观 念,在“近 取 诸 身,远 取 诸 物”这 种 十 分 朴 素的万物生成 的 唯 物 主 义 观 念 支 配 下,《周 易》从 复 杂 的 自 然 现 象、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两个范畴,这对后来的哲学、科学的发 展有深远的影响。“近 取 诸 身”,就是取自男女两性的生殖结构; “远取诸物”,就是受到禽兽牝牡交配生养的过程的启发,而 概 括 出来的通过阴阳产生万物的道 理。《周 易》认为世界就是在两种 阴阳对抗性的物质势 力 运 动 推 移 下 孳 生、发 展,用阴阳说明万物 的起源。

它把世界上一切事物概括为阴、阳两个范畴,认为是阴阳两 种对立因素的相 互 作 用,化 生 了 万 物,促 成 了 世 界 的 变 化。一 阴 一阳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的根本,这就叫道。

《系辞》讲阴阳,既从阴阳对立讲阴阳统一,又从阴阳统一讲阴阳对立。

从统一讲对立,“是 故《易》有 太 极,是 生 两 仪”,一 分 为 二,任 何事物都可以区分为两个矛盾的对立面。

从对立讲统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合二 为一,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对立面组成的。

《系辞》讲的一 分 为 二,合 二 为 一,都是讲同一事物的两个不 同方面,并无本质区别(参见任俊华《易学与儒学》)。

《说卦》云:

观变于阴阳而 立 卦,发 挥 于 刚 柔 而 生 爻,和 顺 于 道 德 而 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 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 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周易》用一阴一阳两分法去看待宇宙万物。总之,不管考虑 什么,都可以用这个一阴一阳的方式去思维、去看待,把整体事情 一分为二 的 来 考 虑,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用 现 在 哲 学 的 话 讲,就叫对立统一地看待问题。

阴阳的概念的源起,最早产生于西周末年。最初认为阴阳为 天地之气,用阴阳解释地震等自然现象。《国语?周语上》:“幽王 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 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 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老子、庄子也 都 谈 到 阴 阳。《老 子》:“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冲 气以为和。”《庄子》:“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老 庄所讨论的已不是具 体 的 事 物,而是世界的普遍本质;他 们 都 把 阴阳看作为气,并以阴阳为万物的根本。

《易传》的“一阴一 阳 谓 之 道”的 思 想,继 承 了 前 人 的 思 想,又 有重要的发展。《易传》的阴阳已不是用来说明个别的现象或事 物,而是作为普遍的道;阴阳也不是指阴气和阳气,而是指宇宙及 事物中普遍存在的对 立 的 两 种 性 质。阴阳已完全是一种抽象的 哲学概念,《易传》的阴阳学说也就成了对世界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的说明,成了一种世界观(参见钱逊《先秦儒学》193页)。

《周易》中本无阴阳的观念,春秋时代解释《周易》的学说中也 没有使用“阴阳”。《庄子?天下》评论儒家“六艺”说时说“《书》以 道事,《礼》以 道 行,《乐》以 道 和,《易》以 道 阴 阳”。以 阴 阳 解《周 易》约始于战国。

战国时代阴阳说的特点是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万物变化 的过程,以阳气主生、长、进,以阴气主杀、消、退。易学 家 吸 收 了 这些观点,用阴阳解释《周易》和筮法的变化法则。

《易传》就是以阴阳变易解释《周 易》的 原 理,并 概 括 为“一 阴 一阳谓之道”。于是《周易》之“易”,含 有“简 易”之 意,一 阴 一 阳, 就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 有前就有后,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于是《周易?系 辞上》说: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 功 则 可 大。可 久 则 贤 人 之 德,可 大 则 贤 人 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易传》阴阳辩证法,总体说来,有三个要点:

第一,阴阳是根本范畴,阴阳二元是世界的基础,任何事物都 可以分为阴阳,这是世界构成的要素。

第二,阴阳二元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是互相关联的、相互依 存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 谁,同时并存。

第三,阴阳是一切事物所以发生变化的根据。

这就引出第三个问题,阴阳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它内在的 动因是什么呢?

3 万物交感推动事物发展变化

如果我们看到两幅画面,一幅是天在上,地在下;一幅是地在 上,天在下,会有何感发?大家肯定认为前一幅很正常,后一幅阴 阳颠倒,不正常,这是按照日常生活经验作出的判断。

这两幅画面正是《否》、《泰》两卦卦象所象征的画面。那 么, 《周易》会如何解释呢?我们先来看《否》卦:

天地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 道消也。

说“天地不交 而 万 物 不 通 也”,怎 么 理 解?上 天 下 地,这 不 很正常吗?自然世界不都是这样吗?你通过《周易》的解释,你就能 理解《周易》对事物发展内因的认识。天本来就在上面,大地本来 就在下边,那么这样一组组合,天地会有什么变化吗?不会,是静 止的,静态的。天往上升,地往下沉,两种力量向两个不同方向发 展,这就是“天地不交”。交,就是交感,交合,交配。如果“不交”, 就“万物不通”,自然万物不通达,不繁衍,不发展。

从天道说人道,以 天 道 为 人 道 的 理 论 依 据。自 然 万 物 不 交, 就不能繁衍发展;人类社会不交,也不能繁衍发展;人类社会若不 能繁衍发展,自然“天下无邦”,天下就没有国家城邦的存在。

再进一步发挥,由卦象解释“天下无邦”的具体原因。下卦为 内,上 卦 为 外;阴 爻 为 柔,阳 爻 为 刚;阴 爻 为 小 人,阳 爻 为 君 子。 《否》卦卦象为:内为三阴爻,外为三阳爻;内为柔,外为刚;今用小 人,排 斥 君 子;小 人 之 道 在 增 长,君 子 之 道 在 消 退,所 以“天 下 无 邦”。这已认识到“亲小人,远贤臣”的政治弊端。

我们看着很 正 常 的 天 象,《周 易》却 有 这 样 一 种 解 释。否,即 不通,闭塞。也就是说,它认为阴阳之间要“交”,才能推动自然万 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下面我们看一下上地下天的《泰》卦:

地天泰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 下 交 而 其 志 同 也。内 阳 而 外阴,内 健 而 外 顺,内 君 子 而 外 小 人。 君 子 道 长,小 人 道 消也。

《泰》卦的卦象正好和《否》卦相反,天在下边,地在上面,按照 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看,这不颠倒阴阳了吗?

就是因为颠倒阴阳,它才会推动事物的发展。因为天之阳气 上升,地之阴气下 沉,所以天地之间产生交感。原来天地是分离 的,现在天地之间 发 生 冲 突,发 生 这 种 交 合,交 感,于 是 就 会 推 动 事物的发展。

《周易》认为自然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所以人类社会也要发展 变化,只有发展变 化 才 会 有 前 途,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事 物 之 间 的 交感,类似我们今天哲学上所说的矛盾冲突,是促进事物的发展 运动的内因。如 果 是 静 止 的 死 水 一 潭,那 就 没 有 前 途。不 运 动, 不发展;不变化,没出息。如果是满足现状,那你就不会有美好的 未来。

所以由天道说 人 道,天 道 是 理 论 依 据。天 道 是“天 地 交 而 万 物通也”,天地交感使万物通达,故 人 道 为“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上位之君与下位 之 臣 交 流,使君臣志向相同。君 臣 同 心 同 德,国 家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

天道卦象是“内阳而外阴”,人道卦德为“内健而外顺”,“天行 健”,“地势坤”,“坤者,顺也”。

卦象象征人道应该“内君子而外小人”,重用君子,疏远小人。 君子之道得到发扬,小人之道消退,受到排斥。这已表现出“选贤 与能”的政治理想。

这就是对卦辞“小往大来”的发挥,阳为大,阴为小;君为大, 臣为小;君子为大,小人为小。

这就是“八卦定吉凶”,“天垂象”,天通过卦象显示天道,人依 据卦象推演天道,再由天道推演人道,预测人道的吉凶。

万物在阴阳两种势力的推动、矛盾中产生变化。变化的过程 是通过交感。所谓“吉”,一般是上下两卦具有交感的性质。具有 交感性质的事物才能发展变化,发展变化的事物才有前途;反之, 则“凶”。如《既济》卦(椶)水上火下,水性润下,火性炎上,其势必 然引起动荡,故 顺 利,有 前 途。与 此 相 反,《未 济》卦(椷)火 上 水 下,不会引起上下相交,静止无变化,故不成功,无发展。

《周易?系辞下》在解释《损?六三》爻辞时提出:

天地盽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地笿缊”,就是天地的交通,交往,交感,古人把天地想像 为雌雄阴阳,阴 阳 交 合 才 能 派 生 万 物。天 道、人 道 相 同。男 女 交 媾,人类才能繁衍;雌雄交合,万物才能化育产生。

《易?归妹?彖》:

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 终始也。

古文当中所说的“归”,如果在涉及到男女之事的语境中,往 往指的是出嫁。归妹就是妹妹出嫁了。女孩子出嫁,是人类繁衍 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可以使人类的生命终而复始;天地交合,才能 派生万物,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古人从人自身繁衍的规律来推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又用 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天道),来推论人 生 之 道,“天 人 合 一”观 念 中还包含着这样一个双向不断循环的认识过程。

这里讲万物生成的原 因。“天 地笿缊”,“男 女 构 精”,阴 阳 交 融,“阴阳合德”,由此化生万物。

《易传》不仅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着的,而且认为 事物内部阴阳两种力 量 的 交 替,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变 化的内部原因。

一切运动、发展、变化都出自阴阳的对立统一。

八卦相重,演出六十四卦,借以说明事物交感的发展变化的 道理,产生了吉凶、祸福、大小、往来、生死、益损、进退、泰 否 等 对 立统一思想,认为整个 世 界 充 满 了 矛 盾,而万事万物均在矛盾中 变化着,矛盾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4 发展变化才会有前途

充满智慧的易学文化关注的是变化发展,是变化发展过程中 所带来的诸多问 题。世 界 是 物 质 的,物 质 是 运 动 的,变 易 就 是 运 动的辩证法。

《周易》古经中 以 爻 画 的 形 式 组 成 八 卦、六 十 四 卦,以 在 排 列 的不同结构中所出现的形与质的变异,来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

《周易》之“易”含有多种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是变易。世 间万事万物无时 无 刻 不 在 变 化 之 中。天 地 运 行,寒 暑 交 替,生 死 交替,没有竟时。

《周易?系辞上》说:

爻者,言乎变者也。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系辞下》中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命。生 生,孕 育 生 命,繁 衍 生 命。不 断 地 孕 育 新 的 生 命,日日更新。日 日 更 新 就 称 作 盛 德,生生不已就称作变易。世 界总在变化之中。这才是易的大义,最大的道理。

《周易》这么早 就 有 这 种 哲 学 概 念。西 方 哲 人 说:“你 不 能 两 次踏入同一条河中”,“太阳总是新的”,也是讲述变化的哲理。如 果把他们提出的时间比较一下,《周易》或许在西方哲人之前。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才会有前途。用《周易》的概念说, 就是“变通”,《系辞上》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 之通。

《系辞下》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上万象、地上 万 物,都在不停顿地运动变化着。宇 宙 的 大 门,一开一闭,闭是坤,开是乾;辟阖交替,阴阳交替。阴阳交替叫 做“变”,阴阳往来叫做“通”,往来无穷叫做“久”。“变”是 说 明 宇 宙和世界运动、变化的 普 遍 性,“通”是 说 明 运 动、变 化 的 连 续 性。 “变则通,通则久。”“久”说明运动、变化的永恒性。如果能够持续 不断的发展,前途就是光明的。

5 周而复始、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周易》认为世界万物一切都在变易中,只有发展变化才会有 前途;天地交感而万物化生,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内在动因;同 时还认为世界万物变易受一定规律制约,万 物 运 动 有 一 定 的 周 期,是循环发展的,圜道为天地万物运动的基本形式。

《系辞下》说:

日往则月来,月 往 则 日 来,日 月 相 推 而 明 生 焉。寒 往 则 暑来,暑往 则 寒 来,寒 暑 相 推 而 岁 成 焉。往 者 屈 也,来 者 信 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周易》还是通过自然天象来推论:天道是变易的,日月交替, 寒暑交替,阴阳交替,认为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是循环的,周而复 始的。

《周易》认为世界上没有东西不在变化,变化着的事物有它发 展的阶段。《周易》对 每 卦、每爻都作出一般原则性的说明,认 为 事物刚开始时,变化的迹象还不显著,继续发展下去,变化就深刻 化、剧烈化,发展到 最 后 阶 段,超过了它最适宜发展的阶段,它 就 带来相反的结果。事 物 本 来 是 有 前 途 的,超 过 它 的 极 限,反 而 没 有前途。《泰卦?九三》爻辞说: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这是物极必 反 原 则,它 包 含 了 辩 证 法 的 真 理。“无 平 不 陂”, 从自然地理地貌的共时现象说,没有全是平的,没有偏斜的,那地象一定是有平原,有高山,有丘陵,有湖泊;从历时现象说,沧海桑 田,地貌总在变化中,没有平地不变成山坡的。从自然现象说,任 何事情没有去了 不 回 来 的,太 阳 落 山 了,第 二 天 回 不 回 来?春 天 去了,第二年回不回来?冬天来了,春天不远了。

《周易》认为“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有学者发现《周易》在 易 卦 的 次 序 排 列 上,也 体 现 出“无 往 不 复”。在“泰卦”之后是“否卦”,《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通,故受 之以否。”在“大 有 卦”之 后 是“谦 卦”,《序 卦 传》:“有 大 者 不 可 以 盈,故受之以谦。”在“既济卦”之后是“未 济 卦”,《序 卦 传》:“有 过 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事 物的发展 “不 可 以 终 通”,“不 可 以 盈”,“不 可 以 穷”,因 为 “穷 则 变”。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否 极 泰 来”,“泰 极 反 否”,这 并 非 是 形而上的 观 点,而是辩证法的思想萌芽。八 卦 均 由 阴 阳 二 爻 组 成,借以说明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消长、互相转化、阴阳互结 产生万物,形成了中华民族古老哲学思想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 其说八卦学说,倒不如说阴阳学说更妥帖。

《周易》真正鼓 励 的 是 这 样 一 种 思 维:它 以 变 化 为 根 本,绝 不 试图完全超出变化而达到某种理念或逻辑的确定性,而是通过易 象的巧妙结构和运作 方 式 来 理 解 变 化、应对变化和利用变化,使 之成为既能带来新鲜活力(新 象、新 的 可 能),又具有动态的结构 稳定性的造福人生的 源 泉。所以它一方面重视出新,“日 日 新”、 “其命惟新”,有忧患意识(总担忧有可 能 失 败),另一方面又看重 和谐与天然动态的稳定。此所谓“变通”,所 谓“时 中”或“中 庸”。 能深刻地感受形势、情境中的“时”,能通过这种境域体验领会万事万物的时机,尤其是朝向未来的时机,是真正的“得道”,是最高 的智慧。

于是《周易》之“易”有了更深层的含义:“不易”。别看世间的 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哪样东西不 变?变易的规律不变。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一 切事物的规律。

阴爻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万物的变化,阴阳之间的和谐是万 物存在的基础。

为了整体的和谐,就要注意度的把握,注意在物质运动中,在 不改变质的前提下,允许量变的幅度。

天道是变化的,是 有 规 律 的。那 么,天 道 和 人 道 是 怎 样 联 系 起来的呢?这里边要有一个中介,而这个中介就是主体性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