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讲经典】高建忠 从小青龙汤到麻黄苍术汤

 中医知识圈 2020-03-22

经方世界 1月2日

(一)

读《兰室秘藏》,“自汗门”中有麻黄苍术汤:“治秋冬每夜五更嗽,连声不绝,乃至天晓日高方缓。口苦,两胁下痛,心下痞闷,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疼痛,痰唾涎沫,日晚神昏呵欠,不进饮食。麻黄八钱,苍术五钱,黄芪一钱五分,草豆蔻六分,柴胡、羌活以上各五分,生甘草、当归梢、防风以上各四分,炙甘草、黄芩以上各三分,五味子九个。右㕮咀,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稍热,临卧服。”

秋冬五更咳、喘、哮,为临床常见病症。如见痰唾涎沫,多属阳虚阴盛,寒饮为患,笔者通常使用小青龙汤治疗,收效颇捷。寒盛者,或加吴茱萸、生姜祛寒降浊,或加制附子温振阳气。但临床观察到,如舌苔薄白或水滑,用小青龙汤加减效如桴鼓。如舌苔白腻,用小青龙汤也可见效,但不易收功。笔者也尝试加用陈皮、枳实或苍术、炒莱菔子等,总不能达到效如桴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认为舌苔白腻者并非小青龙汤证,但却找不到更合适的对证之方。

读及上文,眼前豁然一亮,于是试图去剖析麻黄苍术汤的组成。全方由12味药组成,乍看组方有东垣式的杂乱。仔细分析,本方实由四味羌活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即苍术、羌活、防风、炙甘草,合柴胡、黄芩、生甘草,加麻黄、草豆蔻、五味子、黄芪、当归梢。

证中有口苦、两胁下痛,考虑病涉少阳,故合用柴胡、黄芩、生甘草枢解少阳;证中有日晚神昏呵欠,不进饮食,考虑病涉内伤,故加用黄芪及当归梢,之所以当归用梢,可能考虑到两胁下痛、肢节疼痛等痛症。设想,如果证中没有口苦、胁痛,没有神昏、呵欠,麻黄苍术汤就可以瘦身为四味羌活汤加麻黄、草豆蔻、五味子。

四味羌活汤加麻黄、草豆蔻、五味子,主治秋冬每夜五更嗽连声不绝,痰唾涎沫,可以伴见心下痞闷、肢节疼痛。而小青龙汤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也常见天冷、凌晨阵发性咳嗽,痰唾清稀涎沫,也可伴有发热、身痛等。两方证有很多类似之处。

分析两方的组成,小青龙汤由麻黄汤去杏仁,加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组成,实即由解风寒在表之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减和化寒饮在里之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两组药物组成。那么,四味羌活汤加麻黄、草豆蔻、五味子,也可以看作是由解风寒湿在表之四味羌活汤和化寒湿在里之麻黄、草豆蔻、五味子组成。麻黄汤(加减桂枝汤)外解在表之风寒,四味羌活汤外解在表之风寒湿;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肺家之寒饮,麻黄、草豆蔻、五味子治疗肺家之寒湿。两方的病机区别点在于寒饮与寒湿。寒饮与寒湿,见症可以类同,舌象、脉象可以出现不同。寒饮多见苔滑、脉弦,寒湿多见苔腻、脉濡或细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妨这样认识:疑似小青龙汤证而舌苔见白腻者,可以想到四味羌活汤加麻黄、草豆蔻、五味子方证。

 

(二)

冯某,女,43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

近1月来皮肤反复出现荨麻疹,每日入睡前发作,身痒而起疹,口服中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伴见睡眠欠佳,腹部畏寒,大便偏干,纳食尚可。无四逆。口中和,不喜饮。既往有“哮喘”病史。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细弦缓。

证属寒湿在表,治以散寒除湿、祛风止痒为法。

方用麻黄苍术汤加减。

处方:羌活10g,防风10g,生苍术10g,生麻黄5g,草豆蔻3g,五味子6g,姜半夏10g,僵蚕10g,蝉衣6g,生甘草3g,生龙、牡各20g。7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缓解,停药。

按:患者患“哮喘”病多年,笔者屡用小青龙汤加减给予治疗。本次病发荨麻疹,未见咳、喘,但根据病史,医、患都明白,用药稍有不慎,随时都可能出现咳、喘、痰鸣。

四诊表现毫无热象,结合素体、宿病,考虑阳虚阴盛。舌苔薄白腻,考虑寒湿之邪为患。病位在表不在里,故不使用平胃散、“四逆辈”。未见明显“四逆”表现,故不使用“附子剂”。考虑到素有肺家寒饮,此次病变为肌表寒湿,故选用麻黄苍术汤加减,一以祛肌表寒湿,二可防肺家寒饮内动。用僵蚕、蝉衣、生龙牡者,取其祛风、止痒、安神之功,针对晚上身痒、睡眠欠佳而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