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大类招生的机会与风险

 抱朴守拙169 2020-03-22

2017年,继清华大学宣布所有本科专业开启大类招生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都纷纷推行大类招生,一时间大类招生成为高校招生改革的热点话题。


什么是大类招生?简单地说,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在本科教育中,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录取及培养的行为。按大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大部分院校先期不分专业,按大类统一教学培养,进行通识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和专业基础教育。经过1—2年(部分院校是一个学期)的基础培养,再按照一定的规则采用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和兴趣爱好选择大类专业中包含的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学校依据学生前期学习成绩,综合考虑专业计划情况,在师资等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由此不难看出,大类招生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上,因此,高校必须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体现出学科领域的宽广性、学生可选择专业的范围面大的特点,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充其量是名义上的大类招生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学科优势明显、综合性强、覆盖面大。据悉,清华大学将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的方案,将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按16个大类招收、培养本科生,清华大学已成立大类培养领导小组,由校长邱勇担任组长。清华所有纳入本科招生的专业将合并为16个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计算机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等。除了美术学院、新雅书院、法学院等少数几个学院独立成类外,其余大部分学院的专业都面临着合并、重组。同时,每一个大类设首席教授,这些首席教授都是国内外鼎鼎有名的专家学者。邱勇强调,大类培养实施过程复杂,但衡量标准简单而明确,必须做到让学生的大一学习生活更有获得感;大幅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更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据悉,还有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有着各自特点的大类招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实行大类招生,理科类分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类)、理科试验班等6大类在本科一批招考;文科按照社会科学试验班类招生,涵盖经济学、法学、语言类等多个专业;北京邮电大学部分专业采用大类招生,包含有八个大类。分别是电子信息类(信息通信),电子信息类(电子工程)、计算机类、科技与创意设计实验班、理科实验班类(数学与信息科学)、理科实验班类(信息与通信基础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北京科技大学也稳步推进大类招生,24个专业中有10个大类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数学类、文科实验班类、工科实验班类等,每个大类里面至少包含2个专业。北京化工大学有生物工程类、机械类、数学类、电子信息类和公共管理类五个大类招生专业,其中机械类为新增。此外,还有不少高校纷纷采取或已经采取此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除了以命名之外,在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中,有些以XX学院、XX班进行招生的,也是大类培养的一种。


以往的高考录取经验告诉我们,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尽管大多数考生对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是比较明确的,但总有一部分考生由于分数的限制,在选则高校还是选择专业上举棋不定,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甚至面临高招录取时的专业调剂。当然,即使是选择目标清晰的考生,他们也未必真正清楚专业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都不清楚。大类招生和培养学生的办法,打破了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赋予了学生入校后选择的机会,这是大类招生的现实意义。


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看,兼顾到学生自我认知和探索的大类招生和培养,其作用是积极的,也是值得推广的。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后,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专业产生认识,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和未来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专业分流时再进行一次有准备的选择,尽可能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同时,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学生可以零距离体验学科和专业,近距离观察就业市场,从而促进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提升就业满意度,使人才培养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近年来,考生在录取后希望转换专业的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又制约了专业的调整。虽然大类招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选择上的迷茫,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考生对专业满意度的问题。


实行大类招生在实际操作中面也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原本属于高分考生的热门专业融合到大类招生里面,相当于把高分考生本可以公平获取热门专业的机会剥夺了。大类招生虽然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


按大类招生后,大二或大三时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标准将学生分流到相关专业,不同学校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学后的1~2年的学习成绩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聚集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单纯按照学习成绩分流学生貌似公平,却淡化了大类招生的初衷。同时,相关程序能否公平公正,如何监管,家长内心必将充满疑虑。


其次,根据以往的经验,专业选择的从众行为、父母包办等现象依然存在,很少有学生真正考虑个人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关系。虽然高校生涯教育不断加以引导,但收效甚微。另外,学生通过12年的学习也会发现,兴趣爱好远不是一个高校或者院系的大类学科能满足的,事实上有限的学科领域也不大可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这导致入学后的专业选择依然会指向热门专业,更何况就业的需求导向也是如此,可以想像入学后选专业将比高考更加残酷无情,难以把握。


现实的情况将逐步让家长考生和社会明白,当前一些院校的大类招生也许只是满足了一少部分人的愿望,而很可能疏远了一大批优秀的、目标清晰的考生,他们原本可以凭借高考分数直接进入到自己理想中的专业深造。


总之,大类招生这种招生制度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在不了解专业的情况下“一选定终生”的问题,但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完善。家长和考生也要充分认清机会与挑战,切不可盲目追随招生热点。考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高考分数,充分利用好高考赋予自己的公平机会,选择目标明确的理想院校和专业。随着高校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入,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院校,必将被广大考生接纳和认可。对高校而言,如果专业领域宽泛,真正能够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确有实行大类招生的必要。特别是名牌综合性大学通过大类招生,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泛的选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冷门专业录取依赖调剂的问题,同时给冲高者更多的希望和选择,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而对于原本专业特色就比较单一,依靠个别热门专业拉抬分数的高校,一旦把自己的热门专业融合到大类招生里面,无异于把自己赖以吸引高分考生的优势融化在了蓝天里。由于未来专业分流充满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到原本毅然决然选择热门专业的高分考生放弃既定的选择,盲目推行所谓大类招生的院校生源质量将受到影响,这内在的运行规律也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思考和重视,无论如何高校都应结合自身定位和专业特色逐步推进,分层次有重点的实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跟进。

(注: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