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恭 奇台县麻沟梁石城子遗址早已被专家考察确认为东汉时期的疏勒城遗址,因为在该遗址上曾经出土过汉代灰陶大瓮、绳纹大板瓦、绳纹筒瓦、绳纹大方砖、陶罐、陶盆、陶钵、陶碗等器皿,这些珍贵的汉代文物现收藏于奇台县博物馆。东汉著名的爱国将领耿恭就是在这里率百余将士抗击匈奴两万余余骑而名垂千古的。 耿恭,字伯宗,陕西扶风茂陵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后汉书·耿弇传》称他:“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耿恭出身将门,他是辅佐光武帝成就帝业并被光武帝称赞为功勋胜过韩信的建威大将军耿弇的亲侄子,是征西将军耿秉、车骑将军耿夔的叔伯兄弟。《后汉书·耿弇传》记载:“耿氏自中兴已后迄建安之末,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耿恭的祖父耿况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耿况的六个儿子中以耿弇的爵位最高,因辅佐刘秀建立帝业,拜为建威大将军。耿恭是中郎将耿广的儿子,耿恭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爱国主义情怀、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临危不惧、英勇顽强、镇定自若的军事素养都超乎常人。 耿恭在驻守金满城和疏勒城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建立了三大功勋。一是在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耿恭以戊己校尉之职驻守金满城,刚一到任,他便“移檄乌孙”,宣示汉朝之威德,兵不血刃便使乌孙质子纳贡,归顺汉朝。二是汉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耿恭率领数百名将士守卫金满城,他临危不惧,与百倍于己的匈奴虎狼之师展开殊死斗争,最终以毒箭智退敌人,取得了金满城保卫战的胜利。三是汉永平十八年七月至建初元年(76年)正月,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率领数百将士坚守疏勒城,与来犯的2万余骑匈奴兵展开激烈交战,匈奴采取重兵围困、轮番强攻、断水断补给等手段均未奏效,又以“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来诱降,耿恭亲手击杀使者以表决心,率百余将士誓死抵抗,匈奴始终没有攻下疏勒城。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耿恭和他所率领的百余名将士煮铠弩充饥,榨马粪汁解渴,后来在疏勒城中凿井得水,就这样一直坚守到到范羌率救兵来迎接时,他与尚存的二十六兵士才“且战且行”撤离了疏勒城。耿恭和他的兵士一路上又有死亡,三月到达玉门时仅剩十三人。中郎将郑众上疏为耿恭表功,请求封赏:“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衝,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不料,郑众的上疏如石沉大海。耿恭一行到达雒阳,鲍昱再次上疏朝廷请求封赏耿恭,鲍昱称赞耿恭“节过苏武”。朝廷仅拜耿恭为骑都尉。 也许今天看来耿恭的战绩不够辉煌,远不及卫青、霍去病,近不及班超、耿秉,但是耿恭所做的三件事情都是在冒着极大的风险完成的。我们先来说说“移檄乌孙”,收服乌孙这件事。耿恭初到任就假借汉王朝之名,修书给乌孙,宣示汉朝的威德,规劝乌孙与汉室重新修好,归顺汉朝。乌孙对汉朝向来敬畏有加,而对匈奴则心存戒备,加之汉武帝曾经将细君、解忧两位公主远嫁乌孙和亲,乌孙与汉朝有世代友好的基础,因此,乌孙很痛快就答应归顺汉朝,质子纳贡。我认为,“移檄乌孙”这件事是耿恭的个人决断,不是朝廷授意的,一则《后汉书》中没有提到皇帝有诏书给乌孙,也没有文字记载朝廷授权耿恭“移檄乌孙”;二则“移檄乌孙”之“檄文”应该是耿恭擅自所写,其内容是耿恭假借汉王朝之名规劝乌孙归顺汉朝,他也想演绎汉武帝嫁两位公主和亲的故事,用乌孙来牵制匈奴,以保西域的稳定;三则即使朝廷有“移檄乌孙”劝其归顺的诏书或檄文,实施者也应该是一位受朝廷委派的使者,或者受西域都护的委托的人,而不应该是金满城的一个区区戊己校尉;四则当时正值明帝刘庄病危、章帝刘炟尚未即位的特殊时期,加之汉室衰微已显,无暇顾及西域。因此说,耿恭“移檄乌孙”劝乌孙归顺汉王朝是在汉王朝和西域都护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成功了,利在国家和朝廷,如果檄文激怒了乌孙,规劝乌孙归顺汉室失败了,责任完全由耿恭自己来承担。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耿恭战金满城和守疏勒城所面临的艰险。如果说“移檄乌孙”劝其归顺冒的是外交和政治风险的话,那么,战金满城和守疏勒城则冒的是更大的军事风险。首先,敌众我寡,在军事实力上与匈奴相差悬殊。耿恭的数百人对抗匈奴的两万多虎狼之师,其凶险可想而知,尤其是他还让司马带300兵丁到柳中城增援关宠,结果全军覆没,使得本来就兵力不足的守军势力更加薄弱。其次,孤城、孤军、孤将,犯兵家大忌。匈奴围攻疏勒城时,西域都护陈睦、柳中城戊己校尉关宠都已经城陷人亡,西域都护府以北尽为匈奴占据,疏勒城已经是孤城;更兼时值汉明帝、章帝更替时期,无暇西顾,耿恭及其所部已经是孤军;当时守军中再没有一个大智大勇的人协助耿恭,司马奉命帅300兵卒在援救关宠的途中为匈奴所败,全军覆没,有胆识的范羌被派往关内求援,唯一的依靠只有同生死的百余名兵卒,耿恭已经是孤将。疏勒城保卫战从一开始到安全撤离,始终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令人叹服的是,耿恭竟然能险中取胜,绝处逢生,以极少的兵力抗击百倍于己的匈奴,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孤军获胜的战例奇迹和神话。第三,军需补给困难。一是疏勒城很小,主要是用来驻军的,城中所储存的粮食不会太多;二是汉王朝相去遥远,无法远途补给;三是金满城已经落入匈奴之手,疏勒城又被匈奴团团包围,无法就地进行补给;四是匈奴不但切断粮草补给,而且阻断水源,以致“吏士渴乏,榨马粪汁而饮之”,陷耿恭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又无饮水的绝地之中,虽有匈奴后王夫人暗中“给以粮饷”,但终不能长久,最后还是出现了“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的险象。第四,汉明帝、章帝均暗弱无能。东汉王朝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抗衡匈奴,继续统治西域,当柳中城戊己校尉关宠的求救书信传到朝廷时,章帝竟然对是否要援救不能决断,司空第五伦竟建议不要救,足见章帝君臣对统治西域已经失去统治的信心,置边关将士的生死于不顾。第五、军心不稳。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没有救兵援助、粮秣供给困难、水源被切断的情况下,只要稍有判断力的人都知道继续坚持抵抗下去的后果是什么。为了稳定军心,“恭与士推诚同死生”。而匈奴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劝降的,并对耿恭许诺“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在富贵美女诱惑面前,耿恭亲手诱杀使者,一为了向匈奴传递宁死不屈、誓与疏勒城同存亡的坚定信念,二则很好地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耿恭胆识过人,有勇有谋,处险不惊,在绝境中建奇功,收乌孙,战金满、守疏勒,着着是险棋,而他着着都能取胜;耿恭忠义节烈,匈奴王想劝降他,用富贵美女来诱惑他,而他丝毫不为所动,信念坚定,忠义节烈,当时就有人给他“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和“节过苏武”的评价;耿恭在疏勒城浴血奋战之际,他年迈的母亲病逝,生前不能尽孝,回到家他只能“追行丧制”。 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陈睦、关宠为保卫西域都护城、柳中城壮烈殉职,其爱国主义精神令人敬佩!西域都护城、柳中城、疏勒城三个城的守卫战中,唯有疏勒城兵力最少、环境最险恶而又能最终获胜,这不但让人敬佩耿恭的胆识和军事指挥才能!更对他的临危不惧和忠烈节义而钦佩不已!但是,令人不平的是,为汉室建立不朽功勋的耿恭并未得到朝廷应有的褒奖重用,经几个大臣几次上书为之请功,耿恭才被拜为骑都尉。后来在征讨西羌的战争中他又屡建功勋,却因上书建言,冒犯了上司副车骑将军马防而遭到陷害,“坐征下狱”,后“免官归本郡”,死于家中。千古民族英雄耿恭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建立了不朽功勋又不得善果,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耿恭和疏勒城的守兵 创造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耿恭和疏勒城的守兵 创造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