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八节 | 腊八粥里为何只放五谷杂粮,但是却不放肉?

 翰林冷知识 2020-03-23

腊八

五谷杂粮

一提到腊八,作为吃货大国的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腊八粥、腊八蒜,甚至腊八豆腐。

至于为什么要吃腊八粥,为什么过了腊八就是年,先把粥喝饱了再说,然后再关心为什么腊八不放假。


其实要想喝到地道的腊八粥,还真得放一天假才能做得完。

腊八粥标准套餐八种杂粮,豪华版可以有二十多种食材:江米、小米、黍米、黄米、红枣、栗子、葡萄干、花生、菱角米、小豆、绿豆、红豆、青丝、桂花、果脯、山楂、核桃仁、莲子、桂圆、杏仁、白果、百合……


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这一套下来,没个一时间还真做不成。所以真诚的希望腊八节入选国家法定节假日,让吃货们尝一尝自己亲手熬的腊八粥。

不过,腊八粥里面为什么这么多杂粮,但是却不放肉?是因为古代比较穷么?


古时的人们生活条件确实远不如现在,但是“腊”字辈的还有一种美食叫腊肉,北方好多家庭在冬天的时候,都会在房檐上挂好多腊肉。所以并不是因为穷而不放,而是因为佛教。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游历印度的名山大川。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酷热煎熬,又累又饿,体力不支,倒下了。地处荒僻,人烟稀少。但天无绝人之路,一位牧女放牧正好经过此处,见状把自己的午餐(各种黏米、糯米和野果混在一起的杂烩饭)加入泉水并加热,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吃了下去。


恢复了元气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这天得道成佛。

所以腊八节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

汉朝时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腊八节逐渐演变正式的节日,当时释迦牟尼在危难之中喝的粥便也成为习俗。经过后人不断改良,成为今天腊八粥的样子。


但是由于腊八节最初为佛教节日,所以一般不会放肉,以示尊重。

各个寺庙在这一天也会有很多纪念活动。

比如杭州的灵隐寺,寺中举行腊八粥出锅、盛粥、供送仪轨,将第一份出锅的腊八粥,由僧人依次送至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宇之内,诚供在佛像的前面。


并把其他的腊八粥施给民众,僧人和义工还会把腊八粥送到养老院、福利院等慈善机构,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环卫工人等。据说灵隐寺馈送腊八粥的数量居全国之首,这些粥也均都是没有肉的素粥。

所以,在腊八节这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除了喝粥,还可以去寺庙祈福,听高僧宣讲佛法等。

翰林

看展

谢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