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市游仙区东林乡狮庵村与游仙区石马镇百胜村交界的古河堰河上,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板凳桥。从外观上看,比北川县湿地公园里的板凳桥气派得多。 这座全石料砌筑的板凳桥全长17.8米,三墩四孔,桥宽1.27米,每孔桥面由两块石桥板并行组成,桥高2.6米。支撑桥柱的,是十几块顺水流埋在河床里的整体石条,石条上凿有石孔。呈“八”字形的桥柱置于石孔内,桥柱之上放置石桥板的横梁。横梁两边还各放置有一纺锤形石墩。中间每块横梁上,沿桥面方向各凿有两个方形石槽。 方形石槽是用于安放托举桥面石板的,桥面石板对应石槽的部位,有放进石槽的榫头,石槽与榫头结合,使桥面与桥柱、桥柱与埋在河床里的石条完整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框架,以达到强化整座桥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预防洪水、泥石流和地震等的破坏。 板凳桥虽然没有古桥常见的龙型装饰,却给人一种大气、扎实、古朴、厚重的感觉。刨开桥面上的泥沙,在主桥石板中间,经年累月留下的鸡公车车辙印清晰可辨。 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说,板凳桥清代乾隆年间陈善人修建的。 传说建桥前是木板搭成的石墩桥。清乾隆初年,一场特大洪水将石墩桥彻底冲毁。陈善人决定出资捐建一座桥。 陈善人原计划建拱桥,谁知因工程量大,建了两年,都因未在洪水季节到来前合龙桥拱,被洪水冲垮了。最终,耗尽家产的陈善人将建拱桥的基础改建成了结构简单,但非常稳固的板凳桥。 村民们说的乾隆初年建有没有历史依据? 狮庵村耄耋老人陈文兴说,他家30多年前有一本家谱,上面记载了祖上陈善人修建板凳桥的时间,后因老房子被雨淋垮,家谱失踪,但他记得家谱上建桥时间是乾隆初年。因祖上陈善人建耗光家底,桥建成后,没有钱建桥碑,才没有为后人留下物证。 古河堰河是通往涪江的一条支流,河床比较宽,即使岁月造成河道有小规模改道,桥下部分河床枯竭长草,但一到夏季,汹涌的河水酒会漫过河岸。 “过去,板凳桥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百胜村快90岁的杨大爷说,后来修了乡村公路,板凳桥才慢慢荒废了。 板凳桥除了十年前西面第一块桥板因河岸塌方掉落,其余还算完好。 |
|
来自: 昵称35641324 > 《国内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