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余氏宗支源流(3)

 温馨Wenxlng 2020-03-24

“龙川”在哪里?

          我是暨阳(今诸暨)高湖余氏后人,在《暨阳高湖余氏宗谱》里记着“始祖从龙川迁居暨阳高湖”。请问有哪位前辈知道此“龙川”在何处?谢谢!

淳安县有一个叫龙川的地方,附近有两支同源的余氏,分别是箩蔓塘余氏和武山余氏。

有余氏聚住的安徽绩溪也有叫龙川的地方,竟然是现任胡CEO的家乡。

       有余氏聚居的“龙川”国内有好几个,有广东河源龙川、安徽绩溪龙川还有浙江文成龙川等,就是搞不清哪个是祖宗迁居前的居住地。

本人就是高湖人,浙江淳安的龙川. 是楼上余耕韦说的两支余氏的其中之一的族人,箩蔓塘余氏! 

你怎么那么了解的呀,莫非你也是那里的人?

     我查了一下宗谱,始祖大二(“大”是字第,排行老二)配宿氏安人,约于南宋(端平—淳祐年间)从龙川迁居暨阳高湖,其它无据可查

古邑龙川--循州佗城   

古邑龙川--循州佗城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   
    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 、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应该就是淳安了啦!

我就是广东河源龙川

是广东龙川县,是六十九世,志铭,志义,的子孙

 余姓 祖籍山西。秦汉间分迁淮阳、泗洲、下邳等地。东议初甲元年(公元l90),渡江迁居润州、丹阳。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分迁武强(遂安县)连理乡九势山下萝蔓塘桂林里。唐广明元年(公元880),余姓分迁青溪平坦社。宋绍兴二年(1132),余氏之后裔一支迁居淳安公山源公桂里。现主要分布于汾口、犬墅、叫村、龙源、界川,龙川、郭村、上坊、安阳、上梧等乡镇。全县40000

浙江平阳县余氏
 


始祖:,唐末自福建古田縣宦居浙江横陽縣(今平陽縣)邑城(今昆陽鎮)東門仙壇村。始遷祖:文明,清代自平陽縣麻東村(今屬水頭鎮)遷居本邑洋頭村(今屬懷溪鄉)。世系修錄至第五十四世,排行字爲山(紹)。 
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四世起: 
日月天著華 
江漢地文理 
山(紹)川雲錦秀 
英俊風雷起
 
 
泗水郡余氏重修宗譜:□□卷/余德論主修,王超克編纂.—1998年鉛印本.—1册.—存卷一.—6修本 。本譜始修於清道光元年(1821)。卷一:首事題名、行第、凡例、贈詩、恩命錄、修譜名錄、外紀圖、世系

这房是宥公 直下 茵公的后裔。 
我是宥公直下陕州司马 坟公 的后裔(古田芝山房)

宁波北仑区镇海区余氏人口及源流

余姓   2595人,贵驷庙隔河余家,清康熙年间由福建迁入衍族,分支有大市堰余、骆驼火?路头余、爱登余、港塘余、白墙余、万嘉桥余等六房,后又分支禾丰村假山头余、大市堰余、汉塘沈余周等。河头余家,南宋淳熙年间徙自徽州。霞浦通山余家,南宋时由鄞西集士港迁入。澥浦余严余家,明中叶由余姚逍路头余家迁此。贺驾桥余家,明末迁自奉化

明代黄州卫世袭所镇抚——开化县余英家族世袭表

武职选部第六十三卷 

余恩,所镇抚,外黄查有:余集,旧名锁住,开化县人,有父余瑛,壬寅年从军,甲辰年编充总旗,洪武四年升除靖州卫左所镇抚,十四年故。集,十八年敬与世袭所镇抚优给,二十年调锦衣卫支俸,二十七年袭,授黄州卫右所世袭所镇抚。余寿系余集嫡长男,余瑄系余寿嫡长男,余鉴系余瑄嫡长男,余恩系余鉴庶长男。 

一辈:已载前黄。 

二辈:余集,旧选簿查有:洪武二十七年七月,余集,系靖州卫左所故世袭所镇抚余英嫡长男,钦袭黄州卫右所世袭所镇抚。 

三辈:余寿,旧选簿查有:永乐二十年六月,余寿,年十五岁,系黄州卫右所故世袭所镇抚余集嫡长男。 

四辈:余宣,旧选簿查有:天顺六年十二月,余宣,年三十三岁,开化县人,系黄州卫右所世袭所镇抚余寿嫡长男 

五辈:余鉴,旧选簿查有:成化二十一年十一月,余鉴,开化县人,系黄州卫右所世袭所镇抚余宣嫡长男。 

六辈,余恩,旧选簿查有:嘉靖三年九月,余恩,年四岁,开化县人,系黄州卫右所老疾所镇抚余鉴庶长男,照例与全俸优给,至嘉靖十三年终住支,嘉靖二十年二月,余恩,年十九岁,开化县人,系黄州卫右所故所镇抚余鉴庶长男,优给出幼,袭原职。 

七辈:余良幹,天启七年二月大选过黄州卫右所署所镇抚一员余良幹,年四十六岁,开化县人,系故绝所镇抚余恩堂侄,前职应二房余心诚子余光国承袭,因心诚犯盗,照例革袭外,本舍系三房有功嫡派子孙,呈详院道,该卫保送前来合量减袭署所镇抚,比中三等。 

八辈:余承宣,崇祯十三年八月单本选过。

 《浙江兰溪》余氏总序上面:余中,成了叔英的儿子?

【浙江兰溪】余氏总序 

书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在圣世必以睦族为先也。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明人道亦以收族为重也,而其所以睦之收之者,惟以家谱是赖焉。夫所谓谱者普也,凡同源合派罔不广收而普照列之,故家之有谱则昭穆尊卑列其序,亲疏嫡庶别其伦也(原文为“他”),如载生卒而始终有据,记婚娶而亲姻可稽,志埋葬而坟墓可识,俾后来者世世相承,不致有鲁鱼亥豕之弊也,谱之时义诚大矣哉。  

稽余族自夏禹王娶涂山氏而五世孙少康王第三子曰宰者受以余氏,此发祥之所由始也,厥后周襄公时,秦穆公闻由余贤而用之,遂并国二十,拓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第十》中为“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大覊西戎,天子召之,贺以金鼓,即以王父之字为姓,而于是乎余氏之族益丕者焉。  

传至周末,第一世相甲为□(该字上“厶”中“大”下“水”)官,使其子文星为五河团练总管。孙宾敬以文学迁任徐州牧,停署下邳,是以为郡。  

阅宾敬八世孙夫实为陈留郡守,其子古虞生四子,俱汉武帝时显宦,时称缙绅门第。  

献帝时余真才兼文武,官拜中郞将,曹操请求见不可,满朝称之曰:此真汉臣也!  

数传至晋朝,有官拜中书令者讳怀,其四世孙余全出守天雄刺史。  

至宋仁宗时相甲第四十一世孙有安道(原文误为“道安”)先生讳靖,初为集贤校理,因皇佑四年壬辰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寇陷诸州,仁宗命余靖为安抚使讨贼,大破智高于邕州,及卒,赠刑部尚书,生三子,长伯庄,恩授殿中丞,次仲荀,嘉佑进士,授屯田员外郎,惟三子永崇讳叔英,恩授大理寺评事,后升州守(经对照世系图,这里应为“后升常州守”),秩满即于常之剑井巷而迁居焉,其子中讳允执,临产时瑞气氤氲数日,神宗煕宁间状元及第,位列三公。  

越四世,孙安行,号石月老人者,作春秋新传,官授中书,切切然每以忧国之心为急,时宋高宗南渡,随驾至杭州西山里以避金难,后卜居衢州之龙丘。  

行之孙讳积,赠枢密左副使,再传而生端礼,号柯山,隆兴间进士,后光宗绍煕时入相授少保,封郇国公,其子尧弼自幼聪明,好穷经史,(此处疑有缺句)题曰: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未成名岂丈夫?幸有明牕并净几,何劳凿壁与编蒲;龙猪欲自殊头角,记取韩公训阿符。  

子崇龟,官至兵部,闻禧中韩侂胄等专权,独立不倚,自曰名节至重,官职至轻。后因江州久旱,公极处心为民求雨,不一日而大沛甘霖,于是万民呼之为余佛,建立生祠,春秋享祀。至今江州城北犹有余佛之庙存焉。 生二子,长曰明心,以文章中式乡试第二,廷试第四,擢宏文馆学士,孙安隆才力兼优,夙精武略,宋理宗时擢为护驾都指挥使,后值元兵猖炽,镇守余杭,咸淳八年观兵新城港口,益见宋室倾危,天命难挽,乃与其弟安浪公私心窃计曰:吾为宋臣,当为宋死,但家人不可辱于俘,尔既与吾同胞,当与尔谋子孙之计,吾今身死以全臣节,尔与吾子大年并吾侄大禄、大福辈,必须匿迹山间,庶可绵延后嗣。而其弟安浪公敬承兄命,因率其子大年并己次子大福,遂卜隐僻之地,以为兵灾不能及者而迁居焉。桐庐之郞坞源即浪公与侄同子始迁之地也,今虽化为故墟,而余氏三塜与正一明王庙犹有存者。  

自安隆公越五世孙而余通昆季七人出,洪武时助明破敌讨贼有功,俱叨奖赏,至今称巨族焉。 

独浪公长子大禄,以克承祖德永守宗祧,仍依桑梓。阅二世而禄公之孙茂和公,自龙丘迁于兰江沨湫潭下,传至三世胜十一公五兄弟出,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派,支盛丁强,无不繁庶。  

至于兰城之北穆澄一派,则本胜十一之幼弟胜十五公四世孙华三府君始,迄今年湮代远,氏族日繁,不有谱以联属之保,无有尊卑失次,嫡庶(原文为“庑”)混淆者乎。今年夏,有余氏契友余达文、实君、永和、世臣诸君者,因念华三公迁居以来未修谱牒,今仍得沨湫世系而续成之,庶几为之别支木以合族属而考宗系者,灿若列眉,为之记事以盖生平而追祖父者,了(原文为“燎”)如指掌。至于载生卒、记婚娶、志埋葬而历历可稽者,固不待言矣。今而后,不特华三公以上得以清其来历而缕析条分,即百世而下亦得溯其源委而纲举目张矣。  

兹于余氏谱事告竣,因录之以弁其谱。  

旹  

大清乾隆十四年岁次己巳(公元1749年)桂月 吉旦  

钦赐翰林院检讨加一级  

骥溪含英方宗华拜撰 

宋仁宗时相甲第四十一世孙有安道(原文误为“道安”)先生讳靖,初为集贤校理,因皇佑四年壬辰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寇陷诸州,仁宗命余靖为安抚使讨贼,大破智高于邕州,及卒,赠刑部尚书,生三子,长伯庄,恩授殿中丞,次仲荀,嘉佑进士,授屯田员外郎,惟三子永崇讳叔英,恩授大理寺评事,后升州守(经对照世系图,这里应为“后升常州守”),秩满即于常之剑井巷而迁居焉,其子中讳允执,临产时瑞气氤氲数日,神宗煕宁间状元及第,位列三公。

遂安云林余氏为啥署“淮阳郡”

云林余氏为啥署“淮阳郡”

  郡望堂号是我国各姓氏联宗认亲、寻根念祖的重要依据。郡望表示地方行政区划,同一郡望,表示源自同一个地方。堂号表示宗亲分支,同姓同一个堂号,表示是同一派宗亲。今天,同姓之人相遇,还常常询问对方的郡望,以便确认是不是同一个祖先、同一派宗亲。由于朝代更迭,郡县设置多有变更,同姓往往有多个郡望,而随着世系绵延,分居迁徙,堂号更是繁杂林立。

  汾口镇云林村余氏遗存墓碑,以及新建墓碑,都署“淮阳郡”。习以为常,我们碰到余姓朋友都毫不犹豫脱口宣称是“淮阳郡”。淮阳郡在哪里呢?早几年,曾经作过查考。郡县制始于秦朝,当时全国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多郡。查阅秦时郡名,却没能查到淮阳郡。而在隋唐史料中查到了“淮阳郡”,有关解释是:淮阳郡在河南省。河南位于中原,是中华多数姓氏发源地。平常与其他姓氏交流,他们最早的郡望也多在河南。因此,想当然我们余氏郡望“淮阳郡”是河南。

  曾经打听过村里族谱情况,期望能够通过族谱确证本族郡望。一直听到回答是某家有一二本旧谱,某户也有不全的旧谱。因为来去匆匆,也因为心不在焉,把这事搁置了。去年在下姜村,看到了乍堨余氏族谱,谱名为《临淮余氏族谱》。临淮,郡名也,在江苏。该谱称是来自遂安萝蔓塘。又曾到汾口镇宋京村参观“金銮殿”,殿中有复印的余氏族谱资料张贴在墙上,没细考其郡望,但知道宋京余氏也来自遂安萝蔓塘。听老辈说过,云林、宋京、射墩三宗都为柏林同宗。云林自然也是来自遂安萝蔓塘。上网络查阅,开化余氏也出自萝蔓塘,而且多称为“下邳郡”。就是没有查到“淮阳郡”余氏。云林余氏为啥署“淮阳郡”?这成了我心中拂不去的疑问。

  也就在去年,终于探听到村属余维法先生收集了一套完整的族谱,沾亲带故的,就去借阅。先生十分爽快,把族谱捧出。一看有八大册,进而要求带回县城拍成电子版。

  族谱收录了余氏大谱有关内容,其中氏源篇有宋京村明朝知县余乾亨的《龙南逸叟自序》、《源流派别考》。其中《流字考》历叙南北迁居之地,世次郡望之由。全文如后:

  自元封迁越宗属于江淮之间,始同编户。汉法,迁人毋得适他所。其时,沙王与尤王、辂王之后,各以其国为姓。而大越之后,以余为姓。迄东汉之末三百余年,世为下邳人,墓在兴宁乡德泽里者凡三百余。时余仁瞻举孝廉,仕汉,为中书舍人。初平初,黄巾贼起,海内震荡,瞻属其宗老而告之曰:炎汉尽矣。巨奷擅朝,群盗蝟起,淮邳四战之地,不可居也。吾先公遗泽在江之南,盍南辙以图存乎?众曰:诺。乃悉率家众裹糇粮哭于墓而去之。舟行溯淮入泗,暴风覆舟,溺者过半,而屡朝金册与重器玉台盘之属俱亡之。所幸存者仅数十人。仁瞻恸曰:天其不欲吾宗之南旋乎?于是侨寓泗州,耕拓河滨,渐成里闬。自是遂为泗州人。居无何,有依所亲而迁临淮者(泗水郡、临淮郡此始)。墓在招仁乡立德里者七十余。在邳时,有余需者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守雁门,而同时分迁有之晋州平阳者,有之邓州南阳者,故下邳、雁门、平阳、南阳为四望。而厥初之未徙者,世居会稽若邪山中。今浙东诸余,皆祖夷乌将军而称会稽郡。

  据《流字考》,余氏郡望有下邳、泗水、临淮、雁门、平阳、南阳、会稽。无论是在《流字考》,还是在族谱其他部分,都没有看到“淮阳郡”一说。但可以肯定,萝萝余氏先祖在越国灭亡之后,徙居在江淮之间,即江苏一带,并非在河南境内。

  郡望不是堂号,不可以随意取之。云林余氏祖先不署临淮、下邳、泗水,而署淮阳,其依据何在?

  《流字考》说明越宗属于元封迁于江淮之间。元封,是西汉汉武帝第六个年号,时间为前110年-前105年。到明朝余乾亨时代,经历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朝代更迭之多,时间跨度之长,郡望肯定也有更名变迁。

  族谱上考证不到云林余氏淮阳郡的来历,只能另辟蹊径。有幸在清朝顾祖禹撰写的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找到了线索。该书《南直四》的宿迁县、角城条目,考证介绍了其郡属及变迁。

  宿迁县,汉为蹂犹县,属临淮郡。东晋义熙中,置宿豫县,属淮阳郡。宋仍之。泰始中,没于魏。魏置南徐州治焉。东魏改置东楚州,仍曰宿豫郡。后周改曰泗州,仍置宿豫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泗州为下邳郡,仍治宿豫。唐初,复置泗州,治宿豫。开元二十三年,州移治临淮,以宿豫属之。宝应初,以代宗讳,改曰宿迁,寻隶徐州。五代因之。宋属邳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复置,属淮安军。十五年,还属邳州。

  角城在县东南百余里。《宋志》作甬城。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为淮阳郡治。

  据此,汉武帝时余氏迁居之地当为临淮郡,东晋时为淮阳郡,东魏时为宿豫郡,隋朝大业初改下邳郡。由此看来,萝蔓余氏称临淮郡、淮阳郡、下邳郡都可,地区大致相当,只是时代不同而已。根据地理分布,此淮阳郡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淮安、泗阳、宿迁等市县地,属徐州。江苏淮阳早于河南淮阳,而江苏淮阳郡早于下邳郡。目前不知道萝蔓塘余氏其他宗支有没有署淮阳郡的情况。仅就云林余氏而言,猜想云林余氏祖先寻根问祖还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越国宗属于西汉汉武帝时从会稽迁居江淮。东汉献帝时(初平初),中书舍人余仁赡率族人自淮入泗,侨寓泗州。隋开皇十三年,余宏略为润州长史,宗人南渡依之,始家京口(今江苏镇江)。唐天宝十四年(755),发生安史之乱。期间,余大康携家带口,从京口出发,往南寻找立足之地,走到睦州遂安武强溪畔九势山下之萝蔓塘,见其封疆安然,寇盗无入,遂筑舍而家焉。迨枝派蕃衍,始称萝蔓世家。

浙江省蘭溪市黄店鎮余村村余氏

始遷祖:昂,字軒臣,號靜庵,行福三,明初自龍游縣遷居蘭溪縣白露源余村(今屬黄店鎮)。

有下邳余氏宗譜:四卷,余三友等編纂,本譜始修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爲友。 

本支派排行字: 

福壽康寧 

仁義禮智信 

勤儉忠良 

榮美貞祥 

道德文章 

孝友和順。 

卷一:家寶、陽宅圖、序文、凡例;卷二:世系圖;卷三、四:行傳、婚娶。 

本支名人:(清)余步雲

浙江兰溪穆澄源余氏

【题名】蘭溪余氏宗譜:六卷   

【谱籍】蘭溪   

【责任者】余翁仁編纂   

【版本】1946年永泰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蘭溪市石渠鄉穆澄源村余金良   

【详细内容】   

  序号:1584  

  [蘭溪]蘭溪余氏宗譜:六卷/余翁仁編纂.—1946年永泰堂木活字本.—6册.—書名據封簽題.—7修本  

  始祖:義禮,宋代人。始遷祖:華三,明末自蘭溪縣邑城(今蘭江鎮)南門遷居本邑穆澄源村(今屬石渠鄉)。本譜始修於清乾隆十四年(1748)。世系修錄至第四十八世,排行字爲美。本支派排行字:華富貴宗文行忠信敦厚隆禮寬裕敏惠純祀恆啓韶常勳宰守善循理聖賢達孝興昌經緯謨猷纘緒恢承典備崇功濟美。卷一:家寶、聖諭、誥命、陽基圖、譜序、排行字、家乘條款、守功禄、履歷引、傳贊、議約、告文、祖訓、祀文、圖像引;卷二:世系;卷三、四:行譜;卷五:世系、墳圖引、後跋;卷六:世系。珍貴史料:議約。  

  收藏单位:蘭溪市石渠鄉穆澄源村余金良  

宁波余氏简介

 一、余姚“桐下湖余氏”。这一脉是自唐朝迁入的,可以说是有记载的最早迁到宁波境内的余姓家族,以后的其他余氏分支都与这一脉有所关联。桐下湖大约在今日余姚东南街道殷家湾一带,余君方先生在这里发现了一本珍贵的《桐下湖余氏遗谱》,其中记录了许多唐前旧事,包括前面所述的“余姓改佘姓”事件,在其中就有所记载。在这本家谱上,还有许多名人题字,比如北宋范仲淹就题有“余氏遗谱,子孙保之”8个字,署名留言题字的还有文天祥、王十朋、赵孟頫、方孝孺、朱熹、史嵩之等,可谓名人荟萃。 

二、奉化“金峨余氏”和“泰桥余氏”。其中,金峨余氏堂名为“树德堂”, 泰桥余氏堂名为“报本堂”,后者是前者的分支。金峨余氏现在的聚居地是奉化余家坝,目前当地余姓人口仍占90%以上,且保存有族谱。金峨余氏是唐朝会昌年间从余姚桐下湖迁到奉化余家坝的,桐下湖的第三代传人“百四公”为金峨余氏先祖,最难得的是百四公的墓现在还保留在余家坝,是极为珍贵的一处历史遗迹。金峨余氏从唐朝末年开始,繁衍几代之后就进入了兴旺期,目前大多数的宁波余姓人口均为这一支的后人。 

三、鄞州“岐阳余氏”和“梅湖余氏”。 岐阳余氏曾出过余有丁一门望族,明朝万历年间在宁波市区紫薇巷一带比较兴旺。这一支余氏家族现存500多户。梅湖余氏的族谱尚存,其中可以看到这支余氏的始祖被尊为“五妹公”,迁居于鄞州梅湖一带的时间是明朝洪武初。但明代以前的族谱都已散失,现存的族谱历经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历代后人的修缮,遗存至今,里面的内容完整翔实、脉络清晰。梅湖余氏家谱上的堂名是“四本堂”,“四本”的含义是“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这些祖训蕴含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取向,到现在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慈溪“上林车头余氏”。现该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慈溪,堂名“文萃堂”。这一支的族谱可谓图文并茂,内藏几幅精细的余姓名人画像,这些人均曾担任过朝廷重臣。虽然这本族谱修编年代较晚,对这一族余氏家族的来历并未交代清楚,对宋朝以前的记载也语焉不详,但其中有这样的一副对子:浙水家声远,桐湖族派长。对宁波余氏最早由余姚桐下湖繁衍发展而来的记载作了肯定。 

五、宁波“余隘冰厂跟余氏”。这一支余姓后人传说是南宋余天锡望族的一支后裔,碑记先祖即为鲁国公余天锡。 

余君方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一本宗谱既是家族演变史,也是地方史。读懂了那些厚重的宗谱,就能掌握一个地方的人文脉络、历史沿革,甚至地理地貌的变迁。这些分散于民间的余氏宗谱合在一起,从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宁波古代人民从山区迁往平原,又从平原迁往沿海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一幅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画卷。 

今日宁波余氏主要聚居地 

宁波市区江东、余隘、南余;余姚桐下湖(现名殷家湾);奉化白杜、余家坝、泰桥,慈溪(原余姚)桥头余氏、新浦;梅湖余氏、岙底余余氏;霞浦胜利村、通山村;梅墟、小港、陆埠;九龙湖河头余氏;镇河沿江、余严(又称“余氏十八耷”);象山河西、河东、上余、下余、珠溪东乡、泗洲头及三角地

大家来看看这余家来自浙江哪?


金乡南门余姓  始迁祖余启斌
 


金乡南门余姓 始迁祖余启斌,系余袞第十七世孙。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由宁波鄞县望春乡入迁来此定居。配朱氏,生子一:名直荣,号吉庵;继配夏氏,生子四:长鸽山,居金乡;次平山,居湖里前堡;三高山,居金乡甲中堡;四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括山将军、金乡前堡、宜山甲(浃)中堡、沿浦、浦亭新米岐(旧升米崎)、金乡城内和平阳县北港、玉环等地。 
 
============= 
现在我 知道 
余袞 以前,和啟斌以后的族谱。 
不知道
 余袞 到 啟斌 之间的,有谁知道?
 

建安余氏
 

建安余氏是中国古代著名坊肆刻书家族。该家族世居福建建安县崇化坊书坊镇,由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至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累世从事雕版印刷事业。 
 
建安余氏传世的宋刻本中以余仁仲万卷堂最有名,刻有《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尚书精义》、《礼记》等。又有勤有堂,为余靖安经营,因为曾经一个著名的经营者叫余文兴,其人号称勤有居士的缘故。至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余志安将勤有堂规模进一步发展。 
 
流传下来的勤有堂刻本数十种,如《古列女传》、《千家注杜工部诗》、《唐律疏义》等。至明代,余氏家族数十人皆从事刻书事业,以余象斗的三台馆、双峰堂和余彰德、余泗泉的萃庆堂影响最大。他们编印了许多带图的民间读物、小说、杂著、类书,如《列国志》、《四游记》、《诗林正宗》等,颇受时人欢迎,是建本和坊刻的代表。

一,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