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余氏祖籍在宋?江西南丰傩神与宜黄戏神 ----乃余氏从四川引进16世纪初,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作《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西川灌口神,即清源妙道真君,原指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守李冰,后衍化为李冰次子,俗称灌口二郎。由于官府的利用与宗教的渗透,灌口二郎神分化出多神,其中清源又传为隋朝嘉州太守赵昱,都是青年美男子形象。 宜黄位于江西省东部,与南丰县为邻。西川灌口神作为宜黄戏神立庙前,他作为南丰傩神早在宋代已经立庙。据南丰《金砂余氏重修族谱》记载,后梁开平二年(908),余氏为避战乱,从江西余干县迁至南丰金砂村定居,随将远祖余瑶任衡州太守时崇奉的西川灌口神迁至金砂,立庙奉祀,并承祖制,世袭“驱傩”。宋代是西川灌口二郎的神化时期,南宋大学者朱熹说:当年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现今出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时封王,后徽宗好道,改封为真君。北宋首都开封民立灌口二郎神祠,皇帝敕赐“神保观”;南宋首都杭州皇帝下旨兴建二郎庙,御书“清源崇应之观”。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南丰金砂清源庙香火兴旺,祈祷者络绎不绝。金砂村位于南丰与宜黄交界边境,宜黄乡民常来朝拜,加之金砂大傩班常为四邻乡民沿门逐疫,灌口二郎信仰遍及南、宜两县。如南丰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的上甘傩庙,以及稍后的南堡、上古等傩庙都以清源(灌口二郎)为傩神,宜、南边境的宜黄神岗,与宜黄为邻的乐安县东湖、罗山,与南丰为邻的广昌县甘竹、赤溪等村的傩舞、傩戏也以清源为傩神。但赣西、赣西北与赣东北地区的傩舞、傩戏都不以清源为傩神。 江西南丰石邮傩神庙 以傩神灌口二郎清源真君作戏神,有4方面原因: 1、二郎神武艺高强,传说他下水斩蛟,为民除害。现存三本有关二郎神的元明杂剧中,他都是驱邪院主(真武大帝)的部属。汤显祖的戏神清源师庙《记》说:“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以他为戏神,能体现戏剧的逐疫功能。 2、汤说灌口二郎“以游戏而得道”。傩与戏本都有游戏成分,宋代傩更具娱乐性,朱熹说:“傩虽古礼而近乎于戏”。南丰石邮傩庙就以此为门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傩与戏有不解之缘。 3、二郎神是艺人崇敬的对象,《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六月二十四日灌口二郎生日时,诸色百戏艺人都要上演杂剧、舞蹈以示祝贺。这种习俗南丰上甘村一直流传,当日,傩班弟子不仅聚会吃寿面,而且村中连演十天大戏。 4、二郎神宜黄弟子最为熟悉。古代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傩既有驱疫功能,又有娱人作用,傩神清源自然是宜黄戏神的最佳选择。 清源是南、宜周边地区的傩神,所以清源戏神最早也产生于这个地区。但宜黄弟子有上千人,为了生存而四处演出,一些名角因各种原因加入其他声腔戏班时,必然带去清源信仰,这也许是后来弋阳腔和昆山腔以清源为戏神的原因。清代戏剧更为繁荣,许多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进入城市,戏班弟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找到地位更高的老郎神(唐明皇)来充当戏神,但赣东地区仍然流传清源傩神与戏神,如南丰南堡傩神殿里早几年还悬挂着清源戏神牌。 中国网2003年10月 江西乐平鸬鹚乡余姓 江西乐平鸬鹚乡刘家余氏,寻找在清民国时期搬走的来认宗,我太爷爷叫余海保,我电话15906597402, 有哪位宗亲知道新渓南山下是哪个地方吗 没有新溪县,没有新溪镇,只有一个新溪乡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东部,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对你是否有用,要是新溪是个村的话,那就更不好找了 徽州沈川是哪里? 据家谱记载:先祖是余靖的第三代到安徽再迁徙来景德镇的,是绍兴10年,沈川还有余姓吗 江西寻亲记 家谱里一直记载我们是从江西迁来的,在民国年间我们修过一次普,后来我们这里的余氏家族也发展到将近500人了。俗话说:盛世修谱,经过家族人一代代的努力,我们也算是小康水平了,我们就一直想回江西寻亲,寻祖,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得知江西修水在修余氏大乘谱的时候就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后来也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2007年年底的时候,家族中即位声望比较高的老人就聚会准备修谱,修谱工作首先是要等级各家各户在民国谱后,新增加的人,和逝去的人,之后再去江西,2008年后,先是雪灾,再是农忙时期,一直都没有时间 我是江西·广丰县·余村人 爷爷家在余村 祖谱写得好象是从梅溪那边过来的 祖上乾隆三十年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浮桥头迁至浙江处州府云和县元和乡八都西滩头 武昌鱼也想看一下老兄的江西寻亲记,我的祖先就是江西修水的,元末明初迁湖北武昌府,强烈期待中。 谱中有“自饶州祥公以至三十世龙游仁七公转派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六都”字样,好象是说仁七公从龙游迁居新建县的意思,如果是这样那应该是葬于新建县。 新建县的,南昌附近,南宋后期人,应该是自饶州祥公以至三十世。 应该是饶州祥公的三十代孙住在龙游的余仁七公又迁徙到南昌新建县的六都这个地方,那么仁七的坟应该在六都 也就是说余仁七的始祖是住在饶州的余祥,饶州,隋平陈后置,治所在鄱阳(今江西鄱阳县)。鄱阳正式建县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当时属九江郡称作番县。到了西汉,改番县易(音yang ),以在番县水之北而称呼,属豫章郡管辖。新莽时一度改称乡亭,仍属九江郡。东汉时期,将番易左右加“ 阝”傍,于是称作鄱阳。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鄱阳隶鄱阳郡。隋开皇九年(589),改鄱阳郡为饶州,鄱阳郡隶属此洲。大业三年(607),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622),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975),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饶州为饶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饶州路为鄱阳府, 而余仁七公之前居住在龙游,龙游在浙江中西部,靠近江西,新建县在南昌附近,六都这个地名不太清楚了,估计现在也不用了 明代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鄱阳余复亨家族世袭表 余显爵,指挥佥事,外黄查有:余英,鄱阳县人,祖余复亨,洪武十九年充军,三十三年招募,升实授百户,三十四年西水寨升副千户,三十五年金川门升旗手卫正千户,永乐元年为事,仍复百户,五年,调南京锦衣卫,七年,西洋公干,升副千户,十年,西洋公干,十三年升正千户,十四年西洋公干,十七年升指挥佥事,老疾,子余光祖系庶长男,优给,出幼袭职,比故,英系嫡长男,袭本卫指挥佥事。 一辈:余复亨,旧名王复亨。已载前黄。 二辈:余光祖,旧选簿查有:景泰五年九月,余光祖,年十六岁,鄱阳县人,系南京锦衣卫老疾流官指挥佥事余复亨,旧名王复亨庶长男,钦与世袭。 三辈:余英,旧选簿查有:弘治五年八月,余英,鄱阳县人,系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余光祖嫡长男。 四辈:余輗,旧选簿查有:正德十三年八月,余輗,鄱阳县人,系南京锦衣卫故世袭指挥佥事余应嫡次男。 五辈:余显爵,旧选簿查有:嘉靖十八年正月,余显爵,年十一岁,鄱阳县人,系南京锦衣卫带俸故指挥佥事余輗嫡长男,照例与全俸优给至嘉靖二十三年终住支。 旧选簿查有:嘉靖二十三年六月,余显爵,年十六岁,鄱阳县人,系南京锦衣卫带俸故指挥佥事余輗嫡长男,优给出幼,袭职。 六辈:余自强,万历十年十二月,余自强,年三十五岁,鄱阳县人,系南京锦衣卫患疾带俸指挥佥事余显爵嫡长男,伊父原袭祖职带俸指挥佥事,万历六年推升池河守御,今老疾,所据伊父推升流官,例不准袭,本舍照例革,替祖职带俸指挥佥事,比中一等第二名。 七辈:余先觉,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大选过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一员余先觉,年三十三岁,鄱阳县人,系故指挥佥事余自强嫡次男,查功无职,伊父武举,加升流官,例不准袭,本舍照旧准袭指挥佥事,比中一等。 八辈:余全庆,万历三十四年六月,余全庆,年十九岁,鄱阳县人,系南京锦衣卫故指挥佥事余先觉嫡长男,比中乙上。 你好,余复分我七世叔祖,家谱有记载,但仅记到余复亨,请问你这些资料如何取得的,他们现在后辈有信息吗? 七世叔祖(指挥公)复姓疏 七世叔祖指挥公复姓疏 王复亨(出生于1367年) 南京锦衣卫清军指挥使司指挥佥事王复亨谨奏为复姓给聚事:臣的姓余,故祖余思敬,原籍湖广黄州府黄冈县庶安乡人(今属武汉市新洲区),前元时,任江西饶州府儒学教谕,臣父余以德随父就赘于饶州府鄱阳县民人胡均正家为婿,有祖并父俱各病故,遗下臣幼小在彼,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投辽东定远后卫军(疑此处应当是辽东定辽后卫军,谱书估计刻字刻错了,查明代军制没有辽东定远后卫军),因差在外,到于山东济南府齐河县借栖,就赘于本处民人王友亮家为婿,洪武三十三年(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五月,内大军临彼,钦蒙出榜招募军士,有齐河县僧会司僧会吕智寿将臣报作王复亨,朝见,钦授百户,随驾奉天征讨到京,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钦升正千户,后因事降授百户,永乐五年,同太监王景宏等节次西洋公干,历升锦衣卫指挥佥事,俱在兵部供写为王复亨的姓余在官,今臣七十岁(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兼患目疾,见无嫡庶儿男依倚,思得祖居黄冈县有故伯祖思济所生男余懋在彼的,系臣同宗共祖堂叔,如蒙准奏,乞赐怜悯给取前来完聚养膳,以图补报,为此。 谨具奏闻 正统元年 月(1436年) 指挥王复亨疏 开州余守东载录家谱资料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古称建昌府)余氏家门求助? 我是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古称建昌府)余氏家门,但一直不知其家门的宗支源流,上一辈的人也不清楚,也从未看过家谱,有知道迁涉到江西建昌府的分支,望不吝赐教!谢谢各位家 据我在网上查证的资料,唐开元年间余钦之子余让任四川太守,由四川峨眉迁江西饶州(今江西上饶)白塔,一世祖仲伦自上饶余干白塔迁居南城(古建昌府)丰源 我是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古称建昌府)余氏家门,但一直不知其家门的宗支源流,上一辈的人也不清楚,也从未看过家谱,最近,据我在网上查证的资料,唐开元年间余钦之子余让任四川太守,由四川峨眉迁江西饶州(今江西上饶)白塔,一世祖仲伦自上饶余干白塔迁居南城(古建昌府)丰源,南城始祖可能是余仲伦公,不知是否正确,具体的源支流派如何,请大家赐教! 余庆纲:我是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古称建昌府)余氏家门,但一直不知其家门的宗支源流,上一辈的人也不清楚,也从未看过家谱,最近,据我在网上查证的资料,唐开元年间余钦之子余让任四川太守, 仲伦公(余裳)三兄弟都是迁南城,裳、赏迁南城丰源、党迁南城横村 赏公:字仲和,行七,迁南城四十二都下陂(今南城县上塘镇) 裳公:字仲伦,行十,迁南城四十一都丰源 党公:字仲玉,行十四,迁南城(新城)横村(今黎川县宏村 三明境域姓氏族谱初探--余姓 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没有姓氏统计这项内容)统计,三明市共有459个姓氏。这些姓氏绝大多数是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原望族,因战乱流徙或随军南来入明定居,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姓氏自然十分重视自己的发展历史,修谱续宗历来被后裔子孙认为是族中的大事。《三元林氏族谱》开宗明义就写道:“家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虽体制不同,而要其所以记往事,以示来兹者,则无异矣。家有谱,可以序昭穆,可以别尊卑,而正名分。”《三元李氏族谱》写明“族有谱,可以辩昭穆,明亲疏,崇礼义,厚风俗,所关大民矣。”《三元邓氏家谱》在续修前言中也写道:“先哲有言,国莫重于史,家莫重于谱。续修家谱。记载前辈的创业伟绩,勉励后人奋进,引导社会进步,培育我族后辈子孙,知礼明义,崇尚文明;促进爱国家,爱民族之美德。若勿视续修史志,正如祖辈所言: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剑沙黄氏家谱》甚至提出:“族以谱存,谱赖人存”的观点。可见民间历来十分重视族谱的修编工作。 民间修谱虽起源于秦汉,但却盛于晋至唐。我们所见到的三明境域的几部族谱,最早的编纂记录大都是在这一时间。《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晋宁康二年(374年)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度机务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邓氏族谱撰写“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可见,那时已有民间修谱。《三元林氏族谱》的“林氏世纪源流”是在唐贞观六年(631年)四月由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写;“林氏宗谱原序”则在同年由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林蕴撰写。至宋代,民间修谱已较普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始修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的建宁《芦田黄氏族谱》,始修于北宋元丰五年(1083年)并由进士谢德夫作序的建宁《绥安谢氏宗谱》和始修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建宁《刘氏族谱》等。明至清,民间修谱已蔚然成风。三明境域现存的族谱大都始修于此时。始修于明代的有建宁《邓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三元李氏族谱》(明万历年间)、建宁《江氏家谱》(明万历年间)等。始修于清代的有梅列列西《吴氏族谱》、梅列徐碧《庄氏族谱》、《剑沙黄氏家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三明境内的绝大部分族谱都进行过重修和续修。新修族谱对旧谱序、祖产山场、祖坟图、列祖像、仕宦录、牌坊祭祠、列祖传记、各房子孙名录等都作了实录和补充。 汉族姓氏进入三明境域最早的是在东汉末至两晋。东汉末,有管姓迁入三明境域;晋太熙元年(290年),有从山西滔分迁入宁化石壁的邓姓,东晋时期,有从河南迁入宁化石壁的邱(丘)姓和从江西兴国迁入宁化石壁的钟姓等,显然都缘于客家迁陟之故。《闽林开族千年谱》说:东晋泰宁三年(325年),林禄奉诏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是为闽林姓始祖。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任将乐令。其生九子散居闽地,为林姓进入三明境域的始祖。虽然“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宋路振《九国志》)有存疑(据谭其骧先生考证认为,当时门阀制度盛行,名门望族南迁之后携着家奴乡民聚集在一起,往往要建立侨置州郡,而闽中并无侨置州郡之设),但少数中原士族与一般平民百姓为逃避战乱,辗转入闽,甚至进入闽西北的三明境域是完全可能的。三明境域族谱屡有这方面的记录。如宁化县水茜《下邳郡余氏族谱》载:汉代,珠杰公籍居徐州;东汉永和元年(136年)徙居浙江余杭。珠杰有四子,长子文广,其四世孙永华于景耀四年(261年)迁入闽之延平。明溪县雪峰《梅溪陈氏族谱》载:始祖珍,汉太丘长实之第六子;传子湛有,永嘉元年(307年)自固始入闽;传十一世迈,居泉州;明嘉靖年间(1522~1560年)迁德化;传至第十四代迁明溪。再者,宁化县石碧村客家祖地的形成也是证明。罗香林先生研究的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他说,“仕宦的人家,多避难大江南北,当时口号曰‘渡江’,又曰‘衣冠避难’,而一般平民则多成群奔窜…… 青徐诸州流人,则多集于今日江苏南部,旋复沿太湖流域徙于今日浙江及福建的北部。”福建省方言专家李如龙教授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这一点,他说:“闽北方言是福建境内最早形成的方言,应该说它在六朝时期就形成了。它的一些古老的方言特点是其他闽方言所没有的。……又来母字读S声母(如聋、篮、磷、笠、雷、箩等)则见于闽北各县及将乐、邵武、永安等地,闽东、闽南极少发现。”但是,中原汉人真正大规模进入闽地却是在唐代。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令中州颖川人玉钤卫左郎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统兵3600人入闽征讨“獠蛮啸聚”。其后,陈政母亲和兄弟又带领58姓军校前来增援,镇守漳浦的官兵及家属达8000多人。至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家父子扫平“啸乱”,拓地千里后,请置漳州。陈氏四代镇守漳州百年之久,戍闽的官佐也都落籍当地,“ 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于是,便出现了“相访朝和夕,浑忘越与秦。功成在炎域,事定有闲身。词赋聊酬和,才名任隐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丁儒《归闲诗二十韵》)的景象。但是,这次汉人入闽主要活动区域在漳浦一带,很少直接涉及三明境域。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刺史王绪领光、寿两州人马(共36个汉族姓氏)经粤北、潮阳绕道进入闽南。王绪因行为不端,军纪败坏而被杀后,王潮、王审知兄弟俩取而代之,统兵攻占福州,平定建州、汀州,据有全闽。乾宁四年(897年),王潮被唐昭宗封为琅邪王福建武威军节度使。翌年,王潮死后,由王审知继任;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封为闽王。王审知治闽,“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故有“昭武立国,宾至如归,唐衣冠卿士跋涉来奔”之说。闽中人口骤增,据《太平寰宇记》载:北宋初年,闽中31个县总户数达46.7万多户,较之唐元和年间的人口低谷翻了6倍。随着人口的增加,三明境域的行政区划也不断扩大。唐代初期设五个州的建置,24个县;王审知治闽期间,增设两州(将乐为镛州、延平为镡州)、六县。三明境域在原有将乐、沙县的基础上,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黄连县(今宁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设尤溪县。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又升归化、永安两场为县(今泰宁、建宁两县)。地方官员的出任无非两个径途:一是由朝廷派任。如唐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原欲北还受阻,被迫落籍闽地,为杨氏入闽始祖;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江明为邵武路归化镇监,驻守今泰宁城关,成了江氏入闽始祖。二是由随陈、王两氏入闽将佐充任。如邓光布于唐乾符元年(874年)为崇安镇将驻守沙县,其两子分别为建州、剑州将军。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左仆射邹勇夫统重兵驻守归化镇。他们的后裔都散居三明境域。三明境域主要姓氏最早入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避难”。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后国运日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唐末至五代近100年的时间更是战乱不已,北方五国并立,南方十国争雄,大江南北到处战火纷飞。倒是闽中之地相对安静。于是,闽中便成了中原衣冠士族和平民百姓避难的好地方。如徐寅的六世祖徐务在天宝八年(749年)避难入闽,其次子徐玖徙建安(见徐寅撰写的《徐氏唐入莆原序》)。理学家杨时在为翁行简作墓志铭时也说:翁氏“其先京兆人,唐末避地,子孙散居七闽。” 三明汉族姓氏族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同姓氏大都是同祖同源。据新编《宁化县志》载:宁化县邓氏来源于两支;一是西晋太熙元年(290年),由山西省滔分迁入宁化石壁,后播迁于广东省梅县松口一带;(见广东省梅县《邓氏族谱》)另一支则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河南省深水迁入宁化县安远邓家。(见宁化县安远硝坊《邓氏族谱》)虽然年代相隔甚远,但都以“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逐以国为姓,南阳为郡。”明溪县王姓的传入也有三个经途:一是据清咸丰四年第四次重修的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太原郡王氏“自秦时翦公生贲匕;贲匕生二子,长元,次威。匕居太原姓最为蕃衍,自是蔓延编播天下。”至宋初,其后裔王汉谋由河南省怀庆迁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时期,王氏一后裔“游于八闽邵武地。世代簪缨履盛持盈之戒,于是遍阅风土。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从邵武迄汀宁,至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萝葡坪,见其山清水秀,遂于此而居焉,为明溪鼻祖。”二是据《宁化客家姓氏源流》、《安远中正太原王氏族谱》载:太原王氏尊王极为一世,周朝时居岐阳;其四世居冀州真定;九世王安甫居太原;三十四世入闽居建瓯,挚居泉州。三是据宁化县《安远杜家王氏族谱》载:西汉时,王乔的后裔居浙江省昌化;北宋天圣年间(1023~1932年)迁居杭州,数代后徙邵武禾坪,播迁宁化安远。尽管入明时间不同,迁出地也不同,但王氏出源都在太原。三明境域的陈氏入闽时间有四:一是西晋时陈熙入闽为建安守将(今闽北一带);其后裔散居将乐、邵武一带。从邵武迁入建宁县桂阳、里源的陈氏都是陈熙后裔。二是唐总章二年(669年),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带兵入闽征剿“獠蛮啸聚”。陈氏四代守漳,历百年之久,其后裔散居福建各地,永安、三明、明溪、清流陈氏多为这一支。三是唐光启元年(885年),陈政留守光州的后裔随王绪入闽。四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中宰陈雍从河南迁居江苏吴兴,后入闽居永安贡川。(见明溪县胡坊《陈氏族谱》)三明境域陈氏虽然入明时间上差异很大,但都是出源于颖川。这种情况在三明的姓氏中比比皆是,如张氏出源清河,李氏出源陇西,邱氏出源天水,杨氏出源宏农…… 许多地方的同一姓氏不仅同源,而且是同祖同根。三明林姓都尊林禄为入闽始祖,而且大部分林姓出于九牧一支,如三明市区陈大长岭茂村林姓属九牧二房,列西龙岗林姓属九牧八房,三元区南坑、黄沙、蓬坑林姓属九牧六房。三明黄姓都尊黄峭山为入闽始祖。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修的《剑沙黄氏家谱》“黄氏源流考”载:“亦越锡公由江夏迁福建邵武禾坪中城堡鹳薮树下,生子曰峭山。”黄峭山娶三个妻子,每个妻子各生七子。黄峭山感到人丁过旺,难以支持,于是各房留一长子侍奉,其余儿子分於各方,并作诗劝勉曰:“骏马行行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吴境,身健他乡即故乡;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言苍昊垂庥庇,二九男儿总炽昌。”因此,黄峭山的后裔遍及三明境域各地。1995年续修的三元《李氏族谱》载:由明朝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田琯撰写的“重修家谱原序”说,“宋代,观其衍姓入闽,乃唐渊公第二十太子封江王元祥公是也。此其闽中诸李所自出,即为三元之李所自也欤。”“厥后,黄巢入寇,而尚昊公始徙於古尤溪之皇历,……三十三公乔居三元,而三元之李乃其寿公所衍之派,此其皇历之李所自分,即闽中诸李所自分欤。” 统观三明族谱,同样也存在许多谬误之处。一是与全国各地族谱一样多有“装饰与炫耀”的毛病。如《宁化客家姓氏源流》、宁化县《安远中正太原王氏族谱》在叙述其源流时说:以王极为一世,其迁徙线路是一世极周朝居岐阳;四世忠,居冀州真定;九世安甫,居太原;三十四世清,入闽建瓯,挚居泉州;九十二世远仁庆(太师)居福州,生子二,长潮(节度使),次审知(闽王)。按此推算,王氏三十四世入闽至九十三世王潮、王审知已相隔五十九代,每代按二十年估算,王氏入闽已有1180年的历史,可谓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福建土籍人了。可是,按《旧五代史&S226;僭伪传》载:“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民。唐广明中(880~881年),黄巢犯关,江淮盗贼蜂起。有贼帅王绪者自称将军,陷固始县。审知兄潮时为县佐,绪署为军正。”王氏兄弟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氏是无疑的;王氏兄弟随王绪入闽也是毫无疑议的。王绪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如果按上叙两谱所说王氏先人入闽应为公元前295年的战国时期,那时的闽地还是“东越蛇种也”的荒凉之地,何来中原汉人?安远王氏又怎么会是王潮、王审知的后人呢?二是各谱在记叙徙迁时间上也多有难圆其说,自相矛盾的地方。如《三元邓氏家谱》说:邓光布“偕八姓随节度使王绪入闽,后王审知为闽越节度使,举为崇安镇将。”王绪入闽时间,《闽国史事编年&S226;王潮篇》说的十分清楚,即“中和五年(885年)正月,随绪入闽。”王审知为节度使的时间应是“潮既卒,自为留后。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受朝命留后。十月,授本军节度使。”(见《闽国史事编年&S226;王审知篇》)按《三元邓氏家谱》的记载,邓光布入闽应是885年,为崇安镇将是898年。可是据新编《沙县县志》载:邓光布于唐乾符元年(874年)为崇安镇将,乾符五年(878年)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中流箭而亡。邓光布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间,范文瀾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确切地提供了黄巢起义军在福建的活动时间,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个问题。《中国通史简编》载:黄巢起义军公元878年入江西境,“攻浙东,自衢州至建州,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夺得福州。”邓光布与起义军作战时间应该是878年。如果是这样,邓光布入闽应早于王审知,更不可能王审知举其为崇安镇将。“灵卫侯南津公传”说:邓光布“唐僖宗时(875~888年)由殿中侍御史,同王绪入闽;初任福州侯官县,续为崇安镇将,后为剑州路将军”,更是不可能。唐代,建制设州和郡,元代才有路的建制。三是叙述源流时序上的错误也非常普遍。如宁化县《安远杜家王氏族谱》载:西汉时乔公,裔孙居浙江昌化。天圣间迁杭州,再传到泉公,徙邵武禾坪。至宋开宝元年,有纪立、有立兄弟始移宁化安远。天圣年间即为1023~1032年,开宝元年即为公元968年,徙迁时序上完全倒置。又如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正第九子名君瑞公,生于北宋景德二年,后于北宋至和年间游于八闽邵武地。世代簪缨履盛持盈之戒,于是遍阅风土,北宋景德年间从邵武迄汀宁,至柳杨时(今明溪县盖洋)萝葡坪,是其山清水秀,遂于此而居焉,为明溪鼻祖。景德年间即为公元1004~1007年,至和年间即为公元1054~1056年,又何来至和年间游八闽邵武地,景德年间从邵迄汀宁呢?明溪雪峰《渤海郡欧阳氏族谱》载:晋福兴间(223年),五姓云扰,欧阳诠跟元帝入闽晋江。且不说,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福兴”这个年号,公元223年应是三国魏黄初四年;而魏元帝是从公元260年算起,公元265年魏亡。造成这些谬误的原因,或许是历史悠久,有些史料难辩真伪,有些时间也无从考证;或许是修编的人缺乏相关知识,无法认真考究;或许是当时出于某种目的,有意无意混淆史实,这些都给族谱的研究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应用时务必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分析和考究。 (注:此文与陈盛美先生合作,载于《三明与客家》一 一,余学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