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5岁,右上腹不适到医院就诊,平素体健。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γ-谷氨酰胺转移酶浓度增高(55U/L [正常<28U/L])、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20mg/dL [正常<1mg/dL] )。超声检查发现肝内探及多发高回声与囊性回声病变弥漫性分布。 磁共振造影结果可见多处强化部位,在囊性病变部位与正常胆道之间无可见相通结构。在肝脏某些部位可见纤维组织包绕。 磁共振检查:肝内散在分布的大量囊性病变,且与正常胆道系统无连通,提示胆管错构瘤。 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结果显示慢性肝门静脉与门静脉周围炎症,还可见间隔纤维化伴胆管上皮增生与化生。无恶性肿瘤征象。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符合纤维间质内胆管错构瘤。 VonMeyenbury综合征,又称胆管性错构瘤,于1918年由VonMeyeburg首先描述。其系紊乱、畸形的胆管形成不同大小的囊状结构,发病率为1%~3%,多发于肝内的毛细胆管和肝管之间,或胆管的分支,与先天性发育障碍有关。胆管错构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在Caroli’s病、先天性肝纤维化和多囊肾的患者中被频繁发现,其与这些先天性胆道疾病的关系提示其为遗传性疾病。有学者认为胆管错构瘤与胆道胚胎形成后期外周小叶间胆管畸形有关。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变可能是一种肿瘤而非错构瘤,其典型表现为肝脏肿大的良性多囊肿瘤。 胆管错构瘤的超声表现为多样性。可显示为无回声、低回声或高回声小结节,这些差异可能反映出扩张的胆管和胶原纤维间质的不同比例和分布 ;大部分胆管错构瘤表现为小无回声区,病灶后方回声增强 ,而高回声小结节的后方无回声增强 ,病变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二维、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