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高道示范,不可不练的太极内气功

 winriman 2020-03-24

    太极内气功属太极拳内炼功法体系,重心、意、气、神的心法内炼,以增加内功内力,且有很好的健身驱病的效果,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修功阶段。

     内气功有甩手松功、八字旋功、云手运功、弹抖放功。弹抖放功本文暂不列述。

     本功由武当高道、江门道教协会会长、江门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新会紫云观主持刘嗣传道长演练。

       动作要求:

      第一是放松。心理和精神上的松,就是意识上要想到松。也就是常说的放下。呼吸要松,就是自然而有规律。表情上要松,才能不紧张。体内要松,气血要顺。不饱不饿,不要有外部压力。还有就是最难做而必需要做的,也就是有前面四个以后才能做的——全身肢体的放松(抽空之意想)。同时又要求松而不懈,刚而不僵。放松与紧张相对。放松不是懈怠,松不是软,更不是散,也不是不用劲。用意不用力,并不是不用劲,而是用意念力。就是意念将肢体的放长,伸拔,松开。由于肢体的放松,松开,伸拔,拉长,松、是筋皮肉骨的松,是骨逢的松开。刚从柔中来,柔从松中来,松从放长来。软、散、瘫不是太极拳基本功的松。因为只有松,才能灵活,只有灵活才能快速;只有心静,才有神气聚。只有神气聚才能练出内功,才能出更大力,只有神气聚才能出内力,这从身体的生理原理也能找到科学的证明。松紧一体,随心所欲。也就是说松和紧、其实是太极阴阳的一个整体观。另外,要求心情平静。心想即空——既想象自己以整体是空空行囊,但现实具体又有身肢放长、且身形宽松。自己感觉是以意念和腰为主宰,周身皆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的原子群,甚至连身体和周围都弥漫着一种气场物质。实际上,真正的松、静,是用意念再结合地心引力,将我们身体的拙力、骨肉、液体等重量统统都抽掉,从而换成整体而轻灵的阴阳气,即能量。这种是有心意控制的能量场。才能使太极内气功以及甩手功等作的更好。

      第二是坚持中正身形。

      第三是不要抬肩起肘。气要往上提,不能气下沉。所以不要抬肩起肘。而且运转不灵。总之,太极基本功的要求其实与太极拳要求一致。

    一、甩手松功:

    动作要领:

    (1)自然站立,身形中正,左右平衡。头部平正,舌抵上腭,两眼平视,先眼向前望,后眼睛微闭静三秒。睁眼前视,重心由中移至右腿,左腿向左侧迈开,与肩同宽,或比肩略宽。身微下沉而重心归正。

   (2)曲膝含胯,沉双腿微曲(即半闸马)。练惯了有利于气沉丹田,体会上轻下重,能加强腿的强健有力(图三屈膝如下)。

   (3)脚跟下沉,舌顶上颚,缩肚,提肛,闭气。双手从两侧往上旋举,微微舒放,高度不过胸。开始甩手,向前不用臂力,两臂向中间合拢,实为腰力和头的向上悬力。两掌轻松交叉后随重力向后摆动,向后用力时,与身体同时下沉。加,由堕力自行摆回,两臂自然松伸,似直非直,似弯不弯。

    如此方反复十次以上后,可以身体倾左、右各个方位N次,同时开始数数,切记出手用三分力,回手用七分力,同时身体起伏与手臂同行,重在翻掌旋臂,牵动内经,调理呼吸,使内胸内脏得以或舒适、或摩擦、或扩张。

   (4)继续不停,始终头正,中正方位下沉式甩手三十次以上后,开始往左侧倾斜,甩十余次后,在往右边倾斜,这样对称练习,虚实左右各数十次也可交叉再十余次。

   机理分析:因为甩手运动时双臂前后摇动,左右侧身,习练者为了维持身体重心,脚掌自然会“一虚一实”地向地面踩、放,从而起到按摩涌泉穴的作用。同时脚趾各有神经通到内脏,曲腿来做可防阻心脏病。也能克服人老腿先衰的毛病。有人总结了口诀:展开连绵摇关节,活络舒筋浊气沉,虚实变换利开合,气贯四肢百脉行。两脚踏实肩下沉,上三下七有重心;能去头重脚轻病,精力充沛体轻灵。甩手治疗诸病症,胜似推拿与金针;气脉畅通百病消,心平气和病难侵。

    在甩手松功中还要注意练好吸气提肛,中医认为可防止内脏下垂,强化前后二阴括约肌,有防小便不禁遗尿等功效,摇关节以及活络舒筋。把控好两边的虚实,结合形体摆动。这样要求习练者在有节奏的兴奋与抑制中,通过心平气和,摒除杂念,自然放松,悠然自得的摇摆双手,震动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进入功态,从而达到促进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本功锻炼时是在练功前的放松和准备,也可算是热身动作。次数自我把握。

    (2)不宜过饱,不宜过急,呼吸自然。

    (3)能真正松了,熟练了,心静了可以根据师父传的内功心法提肛缩阴与含胸拔背和逆腹式呼吸配合练习(这要师傅亲自教学方可)。

    (4)甩手用意用力要把握好火候。所谓“上三下七”、“上虚下实”。这指的是虚实的程度和用劲的比例:上面三分,下面七分,左边三分,右边七分,这样虚实反复。轻重有致。当加大练功量时,意重力也重时,手重脚更重,上重下更重,上用劲,下更用劲。

    (5)甩手时,需要全身放松,保持四平八稳,全身上下不需用力,要练出“在有力中无力”、“在无力中有力”的意境并用心品味,如此坚持可以练出韧性和弹性。

    (6)甩手的要诀: 中正、平衡、放松。中正即脊椎、颈椎、腰椎保持一直线;平衡要求双手平举(与地面平行)开始摆动,摆动回到原点也是平行于地面(不要高过胸也不要过低),左右两肩没有一高一低,甩手的节奏要大体一致,不可忽快忽慢。放松即脖子、双肩、手臂一直维持在放松状态。

    功法效果:

    如果单一练甩手松功,多致三五百下,大约十五分钟,达到浑身的循环,身体发热,气血活通。通过甩手,十指充满而后感传,由感传而循环,五脏六腑很容易恢复到健康状态。通过坚持习练,能吃饭、能走路、能睡觉、大便通,促进新陈代谢,习练一周之后会出现气血方面的变化,可调理三焦,并因人而异出现打呃、放屁、酸麻胀痛、冷热、虫爬、震动反应。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可以增强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大脑兴奋会分泌一些物质,从而有安神镇静的作用,对缓解压力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脑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同时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预防骨质疏松。甩手松功全面地活动到手臂的关节,甩手后四肢在运动牵动背、胸、腹,阻碍打通了,淤血赶走了,腿和脚就会恢复到健康状态。脉从脚跟起,甩手重心在脉,脚用劲,有助于腿、脚的气血流畅,进而提高血液循环和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让全身气血流通,肌肉、皮肤,骨节进而受益。长期做甩手功可以增强免疫力,活动关节和筋骨的同时还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甩手功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甩手功有助于人体手三阴经的穴位运动,能够活血化瘀,保持血液的循环和畅通,对于心脏和肝脏的健康有益无害。甩手功还能按摩到足底的穴位,能提高免疫力,缓解心血管疾病。

    二、八字旋功

    动作要领:

    (1)可由甩手松功的预备式开始。也接上式,上动不停,在身形保持上身中正和屈膝含胯,重心在右脚时,先用右手成剑指,朝下右脚大拇指开始,往外侧,经小拇指边,脚外侧缘到后跟,手指经大腿,意由后跟往中裆空处到左脚大拇指,重心由中间,到右腿上,随手指到左脚时,重心转至左脚。左手在左腰胯间,剑指胯缝。

   (2)保持头正,身重心随手指剑指转动,身形以脊椎为轴有螺旋型。右手继续由左脚大拇指往外侧经左小拇指,到左后跟。

   (3)上式不停,由剑指继续由左后跟,经中空裆到右脚大拇指处,沿第一次方式继续做九次。(即由右脚大拇指开始走脚下倒8字)

    (4)当九次后右手收回腰胯处,左手以同样方式从左大拇指开始,亦作九次。交叉旋摸。

   (5)左右手各九次后,上动不停,右手由剑指变成仰掌,从腰间向左前方平推出,小指向内身,右手以小指边为轴,翻掌心向下,随身腰往右边转臂而回。

   (6)左手同样,此时左手也由剑指变仰掌,同理由左腰间向右前方平推,以左小指边为轴,掌心下翻,随腰身往左边转臂而回。

   (7)当上述左右手各转九次后,可以左右手相对相向出手画平圆式S型。掌心开始是相对,随臂转螺旋而不停相向缠绕S型。左右手互相各做九次。(也可多做次数。)

   机理分析:

    外练螺旋缠丝,内练经络行走。既练重心沉稳,又练身形灵活。从脚下沉劲开始,还有练腿膝外撑及腰胯的旋转。本是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可以集中一点,指尖全身形成一个劲。具体来说是用意念来指挥你的动作,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点上,使全身的劲力在一点上发出,但主控要在腰。比如劲到右脚外侧边的力,就是膝以下脚外边的劲力线,这时右脚心是空的。由知到明,由明到熟,由熟到精,这就脚下S(或称睡8字)功,的第一步。接着下式平手翻转,似螺旋转动。外性的螺旋以中轴,实际上是左右腿虚实的变换,从下至上,特别是腰以下之髋、胯的灵活,使内在经络通活,有利气血和肌、筋生长和受力及强健。同时,如果强化足部抓着地面,能配合吸气后,运用呼吸来做,甚至闭气运行,即停止呼吸来做心意引导,循经导气,气蕴于内脏,自然在内脏行走,固然内脏起变化,而四肢肌肉松紧有弛,这即是增加内脏氧化作用。如练久了,能每三十六次以上,忍着呼吸(即闭气)来做,更能刺激内脏的气血。但这应逐渐增加,但不可过于勉强。或有师父指导去做含胸拔背与下螺旋相和的高级训练。

    注意事项:

    (1)要注意整体天地人三合概念,既要注意头顶悬上,又要脚下地是沉下去,平脚,还有中间的人手是腰带同手。开始不太熟练时,容易低头看剑指和脚下,熟练后一定要头正顶悬之意,眼视正前方。

    (2)内在的神指意在地下螺旋。脚平如入地三分,脚动时的力度随外边力线转,脚跟稳如盘石,腰灵活而带全身上身轻松,虚灵顶劲似悬头向上。

    (3)熟练后配合呼吸运动。吸气运功,意到膝上胯裆时,可以提肛缩阴。有人比如像忍大便一样,把肛门上提。将臀部稍为下沉,随重心、髋胯骨的变转。

    (4)注意平衡运动,左右两边互动,甚至可以多做左手的地下画8字。

    (5)开始有重意引领,后熟练后久可随身形转动,久久自然。6,动作5是由地下8字转升到腹前的S型,由手指以小指边为线,画平圆或S型,左右互换和交叉训练。

    功法效果:

    (1)圆裆开胯,有利下肢稳定,双足距离与肩同宽,跨部打开,灵活虚实,自然轻松。活动下肢而重心下沉,使“骨沉”的效果——此即内家“敛气入骨”。

    (2)以腰为“轴”螺旋运动,活动脊椎,治疗腰肌劳损。背脊拔了起来,轴”即车轮的轴心,意想自己的腰脊骨左旋右转,直竖如轴心。

    (3)手臂在手指的引导下,也在螺旋。指要有意,划即地面8线。手之剑指能使内脏不断牵动。带动经络、皮肉、筋骨、内膜、脏腑。

    (4)有意牵引“神意” “精、血、气”在人体循环往复的流动,是维持身体运行的能量。同样通络大周天,对壮肾、腰疾有很好疗效。

    三、云手运功

    动作要领:

    (1)预备式:两脚并拢自然站立,两臂放松下垂于两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心静平和,呼吸自然,神情开始专注。

   (2)上式不停,随着松腰沉髋,曲膝含胯,中心由中移至右腿,左脚向左侧迈开,约三脚宽,或比肩宽,成习惯马步宽,身微下沉而后重心中正,气沉下丹田。接上式,两手随两臂内旋,向外和腹前抱球式定型,由髋高转向腹前,抱球式与肚脐相高下。

   (3)上动不停,由抱球式,转动右掌,往上使右手掌心转时,小指慢慢竖起,朝鼻尖,左掌心朝上,于腹前在右肘下。上动不停,右竖掌慢慢沿小指侧,随腰身往右外转动,右手在右膝上方时,往下腹回落到抱球式手位。同时左手在右手往下时,左手经右腹往上,以小指朝鼻尖上划弧。

   (4)上动不停,左手小指过鼻尖后,随腰身沿小指侧,往左外划转。同时,右手也有右股膝前往腹前回划,重复相互动作。

   (5)如此反复数次就是定步运手功。在运转式子结束时,成抱球式,起身,收功。

    注意事项:

    (1)该式子是定步云手的几个基本动作,可以重复多次,也可在熟练后随在上运转的主要手方位作重心,另一方作虚步转换锻炼。甚至可以成动步运手。但关键要注意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不可乱摆、倾斜或前俯后仰,保持身体中正;

    (2)臂运转要圆活,沉肩坠肘,左右主辅手、上下手要分明,有言“手不离肘,肘不离肋”。转腕时注意“小指朝鼻尖往外翻”。

    (3)宜慢不宜快,小指领意的螺旋是要全身体会同动之螺旋。

    (4)呼吸是随熟练程度而循序渐进。因要舌抵上颚,通常用鼻吸鼻呼。开始自然呼吸,保持深长细匀;后期有病灶问题或增加功力可有专业师傅指点,注意呼吸与云手运功的功效,提升健身层次和功力。

    机理分析:

    太极基本功中的云手运功之内涵“束肋下气”,会引起髋骨的两侧由内向外侧张开而向前裹合的感觉,两腿之间的裆后部也会有张开来的感觉,就象是裆部变圆了。这就是所谓的“将裆撑圆”或称为“圆裆”。圆裆”是“气沉丹田”之“气”沉到脚从而使得站立沉稳、劲力传递顺遂的必需条件之一。“圆裆”又称“开裆”,云手功可以帮助练习圆裆开胯之基础训练。“会阴部位(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会阴处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在放松中正的前提下,左右开立步型的两腿膝是既向两侧外撑使小腿竖直又微微向前内旋的,这被称为“两腿相合”,与手上部的云手同步训练,加上内外呼吸配合。就不愁不增加功力了。

    功法效果:

    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预防骨质疏松。可以全面地活动到手臂的关节,腰椎、脊椎、四肢在运动牵动背、胸、腹,阻碍打通了,淤血赶走了,腿和脚就会恢复到健康状态。脉从脚跟起,云手重心在裆,脚用劲,有助于腿、脚的气血流畅,进而提高血液循环和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让全身气血流通,肌肉、皮肤,骨节进而受益。长期做功可以增强免疫力,活动关节和筋骨的同时还能够预防骨质疏松。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练功有助于人体手三阴经的穴位运动,能够活血化瘀,保持血液的循环和畅通,对于心脏和肝脏的健康有益无害。甩手功还能按摩到足底的穴位,能提高免疫力,缓解心血管疾病。

       刘嗣传,道号刘清复,笔名武当清复、啸然,自号留阳道人,湖北天门人。出生荆楚地,出家武当山,学道九宫山,访道终南山,常住楼观台,进修进京城,弘道于广东。2002年经陕西省道协推荐于广东江门新会紫云观主持道场。历任四届及现任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江门市道教协会会长。江门市武术协会副会长。新会道教紫云观住持。中国人民大学爱国宗教研修班结业(大学学历)。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中国道教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广东道教学院和澳门道教协会特聘教师。著有《武当三丰太极拳》系列(六本)书和一本《道教文化阐释》文集,发表道教文化和武术太极文章若干。为道教全真武当派传人,是武当三丰太极拳第十四代功法承传者。

监制:刘洪耀

编辑制作:柯超

电话:13707281156(电话并微信)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77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