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诱惑与责任:心理冲突后面的需要与动机

 王明鹏 2020-03-26


生活就是不断充满冲突与选择的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用精神分析视角说过,所有人都属于三种不同症状中的一种。如果说一个人患有神经症,那么本质是在夸奖这个人,因为这三种症状由重到轻分别为:精神症状、人格症状、神经症状。

神经症的特点就是心理冲突,而且表现为变形冲突,比如有人纠结吃不吃水果,这在一般人看来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没啥好犹豫难受的,可是在这个人看来,就会出现这样担心:吃吧,怕不干净;不吃吧,又怕缺少维生素。

这种冲突的特点:一、不是现实因素引起,二、不涉及道德品质评价。故此,一般人会觉得不可理解。

可是,这种变形冲突却又常常纠缠在我们心中,所谓莫名滋味在心头,不知为啥感觉难受,这种冲突感受是真实确定的。

举几个例子。

比如失眠问题,可以解释为身体不想睡与大脑想睡的冲突,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对于不失眠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会说有啥纠结的,想睡就睡,不想睡就起来呗。

如果前来咨询,当然有许多方法可以采用,认知行为比较快速,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比较长久,但是特点都差不多,那就是心动加行动,心理上转过弯来,放下心理冲突的焦虑情绪,然后在今后睡眠时候进行检验与实践。

如何理解心理中对于冲突的认知转弯呢,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我想换个新电脑

双十一过去了,双十二又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网购货物对我们诱惑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冲突,比如想换个电脑。

旧电脑也挺好的,使用也没有啥问题,也符合当下需要,唯一的缺点就是旧。

想换的新电脑呢,就是品牌好,新的,购买后满足自我消费的冲动。

关键是个人还具备经济条件,也就是说坚决想换新电脑的话,可以实现。

问题在于出现了纠结,即心理冲突,知道旧电脑可以用,不用换,又忍不住想换新电脑,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如此微妙,以至于自己越是理性思考,越是难以选择,头脑中如同乱麻一团,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冲突来自心理,当然不仅仅是换电脑这个原本简单事情的选择,选择困难的后面一定是心理问题。

这个心理问题与换不换电脑无关,也就是说不是换电脑引起心理问题,而是纠结换不换电脑引发心理问题,也可以说这是神经症症状的表达。

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困惑是什么呢,这个要问问冲突后面的需要,正是某种需要的缺失或者向往,让我们面临选择或者诱惑时候把持不住,换个形象的说法是春心荡漾。

要问问这个需要,如果不是很清晰,就要询问近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内心有啥波动。

继续了解下,遇到类似事情多不多,冲突时候纠结程度如何,以前怎么感受以及处理的,原来处理效果好不好。

如果再没有头绪,我们从换电脑这个具体物品提醒,这个典型特征是“喜新厌旧”,又意味着“自我价值实现”。

喜新厌旧类似趋利避害,这是人人具有的本性,也是人类本能,无可厚非,但是要深入分析为什么总是有换旧东西的习惯,或者既然有能力换新电脑,为何还会心理冲突为该不该换。这才是问题核心所在。

继续思考的是,看似不可理解的换电脑纠结,不过是心中某个特定可以理解的换不换的纠结!

比如,我对父母不满意,如果换个原生家庭再来一次多好啊;我对现状不满意,要是当初多努力一点更好些多好啊;我对某个人事物的体验耿耿于怀不能释怀,要是换一个时空再来一次该多好啊,这样的假设会有许多,完全可以自由联想下去。

同是,要看到另一个方面,这个换电脑体现了自我能力肯定,也就是说只要重新开始更换一次就体现了自我价值。

这种通过换电脑的事情,是苛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换个说法,就是现实中不太自信,不太承认自我拥有真实可信的价值,因为不敢确定所以通过小事一次次确认。

换句话说,在诱惑面前,在喜新厌旧面前,我们要看清楚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也许还有一种心理需要叫做责任。

过去事情不可更换,但是往日感受可以更换

看似诱惑导致痛苦,其实是接受诱惑与坚守责任的冲突,是感性与理性的交锋,是自我与超我的较量。

比如婚姻家庭生活中,就会有诱惑与责任的冲突,这时候选择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就是智慧。

诱惑本身不是问题,因为诱惑的存在我们才有积极目标,向着远方跋涉,问题是还要意识到诱惑是否让我们一次次陷入陷阱无法自拔,忘记了责任的存在,从而出现强迫性重复行为。

这个责任,用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所说的,就是“自律”。

自律,责任,诱惑,冲突,选择,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体验的心路,重要的是面对它,看见它,接纳它,包容它,我们要试着与它和解,和平共处,携手并肩,一起前行,如此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