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鸟系列之二十三:心理是什么,心理又来自哪里

 王明鹏 2020-03-26

心理是主观的,心理也是独特的,没有两个人的心理世界是完全一致的,即便来自同一客观也是不同反映,这才是理解心理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解决任何问题都有逻辑三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虽然心理世界不讲逻辑,可是解决心理问题还要依赖这个逻辑,否则别人无法理解,也就谈不上解决。

关于“心理”,基础心理学给出了经典定义,即“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告诉了我们心理是什么,以及心理来自哪里。

1、“心理是脑的机能”,告诉了我们心理是什么。

概念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为了加深理解,就要尝试着从哲学、文学、佛学,以及生活现象等各个方面,找出例证来解释。

佛印与苏东坡彼此看心中有什么的故事,流传下来佛学对心理定义,即“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因此佛印看到苏东坡是鲜花,印证自己心中鲜花怒放,苏东坡看到佛印是狗屎,只能说明苏东坡心中充满狗屎。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好疼。

六祖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亦是如此。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对于格物致知有了透彻领悟,他说“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浅显大白话说明了心理与外物无关,是自己心中的事情。

乃至引出他的学生质疑道,山花烂漫时难道没人看见就不存在吗,王阳明给出完美的心理学解释,“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好事物时时处处有,能否看见不取决于外在,而在于我们主观心理世界。

哲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事物本来没有意义,只有被我们感知到才有了存在意义。因此遥远的森林大树倒下后,我们是没有心理感受的。

这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谓异曲同工。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有另一番动人忠告,“教育就是一个树晃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生活中我们有喜怒哀乐,都知道同样事情会引起不同感受,就如同有人胆大包天有人胆小如鼠,有人吝啬小气有人大度宽容,我们不得不说“人与人的差别要比人与猿猴差别大得多”。

因此,我们牢记心理活动是我们自己大脑的功能,有了心理困恼要向内求,这是第一要务。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告诉我们心理来自社会。

为了加深理解,继续尝试着从哲学、文学、佛学,以及生活现象等各个方面,找出例证来解释。

海明威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形象的话语,告诉我们心理与社会的不可分割。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从哲学角度说明了心理离不开社会,心理发展来自社会。

印度狼孩故事,村民从狼洞救回来两个小孩子,一个很快死掉,另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被精心照顾,学说话学走路,可是到了十一二岁时候,只能说简单几个单词,还习惯爬着走路,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心理已经无法发展起来,最后还是死掉了。

《坛经》记录很多故事,从中展现慧能大师智慧,有很多也暗示心理与社会关系。比如慧能得到五祖传授衣钵后,发足南逃两个月,后面闻讯追赶者无数,不是为了智慧觉悟,而是为了夺回代表着六祖身份的衣钵,即便是五祖大师对此也是无能为力。

佛学经典告诉我们心理来自大脑,却无法告诉心理来自哪里,可是这些细节却明白无误说明了心理离不开社会。

佛学本身讲究修身养性,智慧具足,岂料这里展现出人性残酷面,可谓对立统一的尖锐例证。

生活体验更是如此,没有社会就没有心理,小孩子牙牙学语学走路,就是社会化开始。更不用说我们常感慨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许又新教授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社会是个体最大的恩人,也是最大的仇人,其实就是说明心理来自社会。

心理是主观的,心理也是独特的,没有两个人的心理世界是完全一致的,即便来自同一客观也是不同反映,这才是理解心理的关键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