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彻理解“事在脑海”,方可促进心理学头脑形成!

 王明鹏 2020-03-26

心理是现实的反映,可不是现实本身,这就是说,我们的心理活动永远是隔着一层的,间接的认识与反映环境,由此可以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当我们说心理学头脑时候,是通过心理的定义来说明的,即“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通俗说是特指我们觉察到的事都与自己有关,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看似是外界刺激引发,却是大脑生产的。这个在前面文章有详细论述,可以通过“感觉、比较、概念”来逐次解释。

其实,心理是脑的机能还可以用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进一步解释。著名的山花开放故事就是这样的,没有看见山花,山花与我心同归于寂,一旦看见山花,山花一时鲜明起来,这说明物在心中,而不是心外存在。

浙大教授董平教授进一步阐述,所谓心外无物不是否定客观事物比如山花的不存在,而是说只有我们看见山花,山花才会在脑海在心中形成形象,很契合哲学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更准确说,这里心中出现的物应该叫做“事”,物可以脱离我们大脑独立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只有与我们发生关系,被我们感知到的物才会出现在脑海,这时候的物就是事物,是涉及到了我们自己的“心事”。

可以说,物是客观独立的,事是主观感受的。从阳明心学这个角度说,心理就是“心外无物,事在脑海”。遥远森林倒下的大树有声音吗,没有的,一点没有,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就是无物。

再看如何解释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是事在脑海,就是上面说的外界人、物、景,以及各种刺激事件,只有被我们觉察到,感知到,了解到,接触到,才会进入我们心中,也就是我们脑海。从物理刺激信号变成神经信号,从而被大脑所反映。

二是形象反映。我们外出游玩,向朋友介绍见闻时,一定可以口若悬河,因为那些风景虽然不在眼前,可是都在我们大脑中呈现着,这就是“记忆”。记忆可以多种呈现,美丽风景是表象记忆,经历事情是情景记忆,学会开车是程序记忆。记忆外界事物后,还可以借助思维产生想象,形成“幻想”“理想”“梦想”“联想”“假象”等等。记忆印象和未来想象,可以统称为形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喜欢特定人,因为这是他人形象在我们脑海的反映。

三是建构解释。为什么我们会看见很多路怒症人士,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心态好,给点阳光就灿烂,这就是小刺激大反应,中间发挥作用的正是大脑心理活动。当刺激进入大脑,我们会主动进行深加工,按照我们记忆、经验、情欲、动机、比较来赋予特定意义。事实上,信息进入知觉系统,就会立即被合理化解释,要么记住,要么丢弃,记住的可能是积极的也会是消极的,但是一定是为我们所关注的。

心理是现实的反映,可不是现实本身,这就是说,我们的心理活动永远是隔着一层的,间接的认识与反映环境,由此可以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