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药神》:没人想做英雄,可人人又都是英雄

 王明鹏 2020-03-26


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特点之一就是潜意识的表达,即很多场景和感慨似曾相识又若有所思,比如我们对待英雄的态度和理解。

我们都敬佩英雄,比如影片《我不是药神》的主人公程勇。虽然程勇不认为自己是“药神”,可是他周围的病人们,还有我们这些观众们,都不自觉的把他看作药神,视作英雄。

影片中,程勇得知售卖仿制药法律风险极大,并被不法商人私下威逼利诱时候,痛下决心不趟这个浑水。在散伙酒上,面对大家的诧异和质问,他无限凄凉的悲愤道,“我是个卖神油的”。

是的,我们都说英雄好,然而扪心自问谁真心想当英雄!

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强迫程勇当英雄,谁给了他当英雄的资格呢。

时势造英雄,古人早已说过。

如果当英雄,就意味着无条件牺牲,无私奉献,品行完美,道德高尚,被高高举起时候就已经不再是“人”。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无论如何做不到,也就不难理解无人敢做、想做、能做英雄了。

反过来说,那些被宣传高大上完美无缺的所谓英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自然让人反胃,而且还有深深的恐惧,唯恐自己成为这样的英雄。

英雄之所以难当,还因为我们习惯“事后论英雄”。

 当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当然不是真为天下黎民振臂高呼,实在是被迫无奈啊,要么因为贻误军机被砍头,要么造反放手一搏留个英名,横竖是死,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无所谓,不过事后好事者的臆测罢了。

当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候,他自然有着这个资格,纵横辟阖,可怜的刘备“刘皇叔”深知自己小命都难保,英雄情怀也就被吓得“筷子掉到地上”。

任你再牛,英雄不能自己封,只好胜者为王败者寇,这时候的英雄也就少之又少,难之又难。一将成名万骨枯,这种英雄背后多少人凄凉无处诉。

当我们习惯以成败论英雄,事后看英雄,拔高标准看英雄。可悲的事情就出现了,这个社会英雄就越来越少,近乎绝迹。

这样的英雄,既可以众口铄金,也可以积毁销骨。

历史上的袁崇焕就是典型,委以重任时候是英雄,惨遭杀掉时候是奸臣。做这样的英雄,风险实在是太大。

孙志刚,一个自由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因为没有携带证件而被活活打死。他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换来中国收容制度的终结,这个代价对于他的青春年华他的父母亲人,实在是无情。做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太残酷。

张自忠将军,一介军人,忍辱负重在非军事区华北地区与日本人周旋,却遭受国人白眼,背负汉奸骂名,后来只能以中将身份主动赴死求生。他活着,世人皆骂;他死去,世人皆颂。做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太痛苦。

都说英雄不问出处,自古少年出英雄,那就要有培养英雄的土壤。

当把英雄看作普通人时候,这个社会的英雄就会层出不穷。看过《阿甘正传》被感动,因为英雄就在真实生活中,就在我们周围,哪怕是弱智如阿甘也不影响成为英雄。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英雄,否则该是多么可悲。可是,一个社会明明并不缺乏英雄,却无人认同,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其实,英雄不需形象高大,英雄就在你我左右,去掉“有色眼镜“,比如当我们为影片中程勇感动的一刹那,你我他都是真英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