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克富 | 如何应对高考焦虑?

 王明鹏 2020-03-26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李老师“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现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高考在即,我整日为“高考焦虑”的咨询而不堪其累。来访者中有学生,但更多的是家长;而远超登门咨询的却是各种微信和电话——有些是亲朋好友,不得不回。

归结一下他们的提问,无非是想知道:如何应对高考焦虑?

我想,只要是个稍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一定都能迅速识别出这是提问者的依赖,也自然会非常警觉地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回答时避实就虚或与提问者虚与委蛇。

在我看来,“如何应对高考焦虑”是一个真正的伪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对这个伪问题(question)直接回答的人,必定存在着真问题(problem)!

今晨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像我这样的咨询师是如何面对“如何应对高考焦虑”这类问题的。

简言之,大体分三步。

第一步,关注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而不是这个问题:是谁在焦虑?

切记,此处的“谁”不仅仅指孩子或家长“这个人”,而是要搞清楚“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加重要。”我想,任何一个咨询师都对教材中(三级,2012年修订版,第68页)的这句话不陌生,因此也就知道接下来需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求助者的健康状况、认知特点、行为模式、情绪变化,尤其是求助者基本的性格特征,比如内向还是外向、乐观还是消极、平和还是易怒、进取还是退缩、自制还是冲动等及其表现程度;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根据需要,还应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

比您想象的要复杂吧?对,这就是一个咨询师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扎实,一个咨询师完成如此复杂的操作,既不费时也不费力。

第二步,搞清楚提出问题的这个人遇到了什么问题,即“高考焦虑”。

一个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会在这个步骤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我会首先要想“高考焦虑”果然是“焦虑”吗?来访者能够清晰地区分“焦虑”与“害怕”、“恐惧”的异同吗?待确定是“焦虑”后,我才进一步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这种焦虑的性质,比如是常态的焦虑?还是病态的焦虑?

当然,尽管第二步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但与第一步不可分离。在做专业判断的同时,我也在随时观察并思考:此时此刻来访者是否能够跟我互动?心态正常与否?如果正常,健康水平又处于何种程度?

第三步要做的才是具体的应对措施。

用专业术语表达,第二步叫诊断,第三步叫咨询或治疗。尽管心理咨询不像医学那么严格,但也可以认为“正确的”诊断是“恰当的”咨询或治疗的必要条件。此处我之所以用“恰当的”而不是“有效的”,专业人员都知道,恰当的咨询并不见得有效,但只有恰当的咨询才能保证无害。这不但是心理咨询的基本伦理,也是一种专业保护。按照《精神卫生法》,连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即心理问题的性质)都搞不清的情况下,就告诉或指导着人家“怎么办”,一旦出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在我的门诊上,如果我怀疑是病态的焦虑(症状性焦虑),会毫无犹豫地建议来访者寻求(精神)医学的帮助,社会大众常常低估了药物在高考这个特殊时刻对某些考生所发挥的作用而高估了副作用。前天有位母亲说女儿恰在高考那几天例假,而女儿又有比较严重的痛经,问我怎么办,我便建议她一定要去咨询妇科医生,凭我的经验,在这件事上,妇科医生能够借助药物轻松解决问题。

的确,绝大多数高考生的焦虑都是非病态的,家长们的焦虑更是如此。此时的应对策略是关注当事人当下具体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抽象的焦虑。我给出的交流方式是:如果心理健康,可以灌鸡汤、讲道理;如果心理不健康了,交流时可以采用反问而不是陈述的方式;如果心理不在正常状态了,那就先顺着说;如果什么话也不说或处于偏执的心死状态,能应对的也只有闭嘴。

啰嗦这么多,我想说的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道“具体问题”要比知道“具体分析”困难得多,而在不知道“具体问题”的前提下就进行的“具体分析”都是瞎分析。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体验过相同的“焦虑”。面对高考,也没有两个考生有着同样的“高考焦虑”。当您问“如何应对高考焦虑”时,其实是假定您理解的“高考焦虑”也就是我理解的“高考焦虑”,但事实是我们完全不同,就像您的儿女不是我的儿女!

在您读懂以上文字之前,建议别再问那个问题了。这不但是因为您不会得到一个有用的答案,我更担心您的提问会让很多学心理的人暴露出自身太多的问题。

最后想说,如果非要我直接回答“如何应对孩子的高考焦虑”这一的问题,我会说:“应对孩子高考焦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家长不焦虑!”

阅读提示:

文中“求助者”、“来访者”、“当事人”这三个相关概念,“求助者”的内涵最大,外延最小;“当事人”的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来访者”居于“求助者”和“当事人”之间。搞清楚这三个概念使用的不同语境,有助于读懂该文所讲的内容。

按照国家《心理咨询师》教材(第258页),“求助者是指存在(含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动前来求助,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那些人”。我将其归结的三个特征: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愿意做出改变,付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