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上要中考了,心理咨询师能尽快治好我的孩子吗?丨生命问答

 长沙7喜 2023-06-01 发布于广东

小元你好:

我孩子今年初三,几个月前说不想去学校了,就一直没有去。我当时心想,不去也行,在家看书自学嘛。现在,马上就要中考了,每次提到学习、学校、考试这几个词,他就开始大发脾气。我们非常着急,请问老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他快点好起来先闯过这一关?毕竟是中考呀,他总不能连高中都上不了吧。

一个广州的妈妈

图片

在我们接触到的厌学、休学家长群体中,大都有急切的期盼,希望可以凭借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术,一次“把脉”,找到病根,药到病除,彻底“妙手回春”。

那心理问题能否短时间内快速解决呢?在此过程中家长又可以做些什么?我们采访了国家注册心理治疗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咨询硕士江帆老师。

图片
图片

解决当下的某个心理问题

与孩子的卡点根源息息相关

许多心理咨询师在接访青少年时,往往会抱有一期一会的态度。他们深知,青少年咨询存在许多变量,有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改变,有可能是父母的干预,造成了孩子们在接受完一两次咨询后,就此“掉线”。

江帆老师表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和经验体会,她在青少年的咨询过程中,会抱着平常心,尽可能贴近孩子的现状开展工作,“只求在孩子疗愈路上种下一颗种子,就行“。

“几次咨询,短期解决问题,这样的流派是存在的,且有成功的案例。”江帆老师如此表示,有一种流派为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更专注于此时此地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解决方案,它凭借几次干预,能让来访者重新回到生活中,可以说是高效省时。

还有一种方式为动机式访谈(MI),以来访者为中心,培养个体的内部动机与改变决心,也是比较快的一种方式。

这些短期起效的模式重新定义“解决问题”它对来访者有很高的要求,改变是基于让来访者做更多已经在做的事情。也即是说,来访者自己已经发生了改变,只是自己还未察觉到。

因此,短期治疗的流派是有的,只不过心理咨询师需要梳理孩子当下遇到的困难,找到ta的卡点和问题的核心,才能知道是否起效。

比如:文首来信的妈妈,休学的孩子复学、参加中考,是当下她亟需解决的问题核心,那么,孩子遇到的困难卡点在哪里?如果孩子本身学习动力很足,喜欢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那通过短期的这种疗法,有可能会让他完成复学并参加中考。

但是,如果孩子本身学习动力不足,他厌烦的是学习本身,短期内想要解决他休学、中考的问题,则效果可能并不会太理想。

图片
图片

当下父母还能做些什么?

短期和长期两种方案

就像短期治疗的方法中,咨询师是在引导来访者察觉自己已经有所改变,父母也可以尝试着学习看到孩子细微的变化。就像你去做瑜伽,瑜伽老师凭借对你的身体情况的了解,会敏锐地察觉到你的哪一块肌肉进行了舒展。

细微的改变被看到、被肯定,孩子获得积极的反馈,能带来更多的能量转换,形成正向的循环。

另外,父母还可以尝试如下两点:

图片

请信任的人

找出孩子真正的困难

.

家长先试着放下自己的焦虑,弄清楚孩子究竟在怕什么,ta的困难究竟卡在了哪一步。

但是,在养育过程中,有太多的模式已经固定下来,父母还没开口,孩子就已经知道要说什么,想让自己做什么。有时候,双方还没说完,就各自火冒三丈。甚至,有些家庭,不管父母说了什么,孩子一律反对。

关系决定无能,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角色已经注定了是无能为力的。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很难有一个中立、客观的立场,心平气和地交谈。

那么,请父母不要和孩子直接对话,找到一个可以和孩子建立信任的人,ta比孩子年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可以是ta的哥哥姐姐,也可以是ta的叔叔阿姨——这个人,能从交流中找到孩子遇到的真正的困难,帮助孩子规划学习和考试的事情,使难题迎刃而解。

这是一个短期解决问题的方案,孩子信任的这个人,不管是谁,ta在做的事情约等于咨询师的工作,咨询师也需要先去孩子建立信任,进而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用显微镜般的思维从孩子的过往中寻找到令ta卡住的那个点,再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干预。

长期来讲,建议父母要慢慢转变自己的心态。养育小baby时全面的给予,到青少年时期已经不再适用,与孩子的关系需要调整至平等的位置。

父母不再是教导者、灌输者,而是经验的分享者,在日常里面注意交流的平等,渐渐地,孩子自然就会把ta遇到的真正的困难告诉家长,并主动寻求帮助和经验分享。

图片

父母的焦虑、愁绪

同样需要被看到和被支持

.

作为循规蹈矩的一代人,这届家长对中考、高考、大学、就业这样的流程非常熟悉、经验丰富,这条通道也被社会广泛认可。

在面对这几个关卡时,家长往往会极其重视,孩子一旦做出偏离这条道路的行为时,家长就会开始焦虑并充满不安。

家长同样充满疑惑:中考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他不参与,以后的人生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尊重孩子的情绪吗?我们今天尊重了ta,是不是等同于放纵?以后ta踏入社会谁还会无条件包容ta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的“解铃人”当然是父母。我们也理解,父母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自己的情绪也无处承载。

我们建议,家长可以找到相应的支持小组或团体,由接受教育转向处理情绪,也就是说,由关注孩子到关注自身,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如何养育孩子”,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情绪处理上。

只有自己是心平气和的父母,才有可能养出不急不躁的孩子。

图片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