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诗经:如何读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王明鹏 2020-03-26

走近诗经:如何读诗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源远流长,自然无数人阅读之后有着不同解读,我们也不例外,读后也有自己的理解。

如何解读诗经,可以有这样三种方式。

一是道德解读,多引申为道德教化,显得牵强附会,失去诗歌自然真实原貌。典型代表就是《毛诗》解读,以及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序》。比如《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解读诗经是用来教化人民的,要用一本正经来理解,估计现在人没有多少人认同。毕竟,假如我们勇于面对内心,会承认道德不过用来自我安慰的,换句话说,道德原本是要求自己的,凡是拿着道德说教大棒指向别人,都是卫道士式代表,恰恰是对道德的最大误解。

朱熹作为儒家大咖,也是将《诗经》作为理学的教材,认为读《诗》应该“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诗集传序》)。他希望读《诗》者通过熟读讽咏、即文求义的文学方法,明白诗中有美丑善恶,从而警戒自己从善弃恶;明白诗中有三纲五常的“天理”,从而抑制自己情胜性动的人欲。这要比毛诗“故作政治~正确”解读进一步,但是承认诗经诗歌情感表达作用后,依然希望压抑人性来创造道德理性,依然引导性动机强烈。

为此,我想抛开诗歌背景不谈,不去追求道德化,别试图以此作为教材感化大众,天真以为别人在道德水准上不如自己,应该回归诗歌表达情感的本源,这样就有了第二种解读。

二是常识解读,着眼于诗句自身,从正常化人性角度,自然感性理解就好。所谓常识非常简单,我们天然就会趋利避害,知道好坏美丑,追求自然真实,渴望自由平等,好比哲人宣称的天赋人权,这些基本规则就如同“公理”不需要证明。如果有人告诫你,饿了要吃,渴了好喝,困了要睡,这自然是废话,很多东西不言自明,不需要过多拔高或者说教。

如同《关雎》这首诗歌,明明就是美好爱情故事,青春年少的热烈情怀,表达人性的淋漓尽致,也就不需要拔高或者歪解。当然,把炽热爱情之意置换为热爱事业、追求理想、表达意志,这样的引申还是很自然的,如同王国维引用诗句表达做学问三部曲。

常识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生活问题,如同我们祖辈大都是不识字的,并不因此减少生活智慧,例如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大字不识一个,却说出惊天动地话语,“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绝大多数人,就是在依靠常识生活很好,很幸福,很踏实,如同我们的祖祖辈辈。阅读诗经,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感受,率真朴实,爱恨情仇,不做作不矫揉,实实在在。

不过,要想有更多的乐趣发现,或者说想搞明白生活真谛,局限于常识解读还不够,需要的是心理学视野,也就是第三种解读方式。

三是心理学解读,有别于常识理解,需要科学思维与辩证思维,遵从人性深度共鸣。科学思维的特点是实验与证实,也就是一般的常识思维是否合适,还有经过实证研究,否则“凭着感觉走”可能走在阳光大道也会一不留神带到沟里。

举个例子,常识会认为高学历人文明程度与道德水准更高,事实如此嘛?常识认为不识字的人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容易不明事理,事实如此嘛?常识认为弱势群体就是底层人士或者收入低群体,事实如此嘛?还有很多,比如为富不仁?人穷志短?逆境出人才?心理学家常说的一个例子,一个内向的人跟着外向人变得外向还是跟着内向人变得外向呢?可以尝试着思考答案,再如“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大河有水小河满”这些常识有哪些秘而不宣的前提被忽视了?

比如这首“鹊巢”(与国际著名咖啡品牌音同字不同但颇有对比趣味)写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一看就是上层家庭男婚女嫁,那么这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幸福度,与“伐檀”描写的“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位底层生活家庭比较,你敢说谁的幸福感更强嘛?换句话说,你会不会认为不如你的人就不会有与你一样的幸福感受呢?还有“木瓜”这首诗歌唱到,“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其中表达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是什么,投桃报李何以重要,这种人际交往折射出人性什么需要,这种交往模式会一直有效嘛?

这些,恰恰是需要心理学视角来理解与感受的,或者说需要用人文视角来解读,坦诚人性之真实却又不失追求美好,才是我们需要的。

诗歌本身是知识,就那些汉字不多不少在那里,可是不同解读方式如同技术应用,各自享受不同,而最好的莫过于结合生活与心灵的需要,尝试发现寻找人性之美丑善恶从而达到人文层面的关怀。

读诗经,如同阅读其他文字与大千世界,读到最后一定读的是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