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凿通“克拉地峡”?

 图说历史 2020-03-26

如果要在地图上划分太平洋与印度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马来半岛,两大洋之间往来最便捷的通道,便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海峡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事关国家的能源安全,堪称“海上生命线”。

所谓“克拉地峡”,就是在马来半岛的最窄处,有一段56公里的狭长地带。如果把这条地峡凿通,那么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距离,就会缩短1200公里。

早在17世纪,西方殖民者就有开凿“克拉地峡”的想法,并且多次派人进行勘测。1858年,英国再次向泰王拉玛一世提出请求,并获得了泰国政府的批准,可在最后关头,这个计划还是搁浅了。“克拉地峡”所处的地区多为山地,东西两侧海岸为基岩构造,以当时的条件很难搞定,即使强行凿通,付出的代价要比收益大得多,显然没有“性价比”。(下图:克拉地峡开凿方案)

英国人之后是法国人,他们开凿“克拉地峡”的决心就大多了,原因很简单。马六甲海峡当时被英国人控制,这就意味着法国与东南亚殖民地之间的联系,随时会被英国掐断。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开凿“克拉地峡”。但是,英国在这里影响太大,法国没有获得开凿权。

虽然泰国曾经有这个想法,但时代变了,考虑的问题也就多了。首先,就是经济问题。开凿“克拉地峡”绝对是一项超大型工程,对周边的环境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影响,一旦工程上马,就意味着近海的珊瑚礁被破坏殆尽,加上海运的污染,当地的海洋生态一定会被破坏。

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拉地峡”这一带,有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普吉岛。长期以来,旅游业就是泰国的支柱产业,一旦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运河带来的收益能否补偿旅游业的损失,谁都不敢打包票,这也是泰国政府顾忌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国家统一。众所周知,泰国是一个佛教氛围很浓厚的国家,但是泰国南部的马来族,信仰的却是伊斯兰教,他们一直都有分离倾向。而“克拉地峡”的位置,恰好就处在北部佛教徒与南部穆斯林的交界处,是连接泰南的重要纽带。一旦这里被凿出一条运河,人为的制造出一条分界标志,南北将会“划河而治”,进一步加剧南部居民的分离倾向。这对泰国政府而言,损失可就比旅游收入大多了。

所以,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尽管开凿“克拉地峡”对泰国是利大于弊,但短期内动工的可能性不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