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专栏-李克富|沉默:无声胜有声‬

 王明鹏 2020-03-26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李老师“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现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沉默:无声胜有声‬
——识别阻碍咨询的因素之三‬

文 | 李克富


沉默是指当需要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而回答问题时,求助者出现了停止回答与探索的现象,阻碍了咨询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将沉默简而言之为“不说话”,但在咨询过程中,它的心理意义却并非这么简单明了。

‪“每当求助者不说话时,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沉默出现了!”这是我经常危言耸听在讲课时跟学员们说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学员面对求助者“不说话”时趋向于思考或提问:为什么不说话?他怎么了?我如何让他开口说话?‬

‪在不知道“是什么”时,又去关注“为什么”和“怎么办”了。‬

‪意识到沉默的出现,搞清楚此时的沉默是什么,其内涵在于弄明白求助者是哪种形式的沉默。‬

‪教科书上把沉默分为六种类型,即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如此详细的分类,其实在临床上并不容易掌握。我更喜欢用卡瓦纳的三分法:自发的沉默、冲突性沉默、创造性沉默。‬

‪自发的沉默就是“不知下面该说什么好”了。我想这种经验多数人都曾经有过,比如跟人聊天却不知道聊什么。具体而言,不知道聊什么的背后是不知道对方想听什么。同样求助者出现自发性沉默时,也是不知道咨询师想从自己口中获取哪些信息是对心理咨询有价值的。此时,我发现求助者的眼神是游移的,从一处看往另一处;更多的求助者则会用征询或疑问的目光看着我。‬

‪冲突性沉默不只是因为求助者和咨询师之间发生了冲突而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很多时候是求助者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而有强烈的内心冲突而不敢说或不能说。从动力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几乎都是求助者的移情——把过去的经历转移到了咨询室内——在作祟,是需要选择恰当时机予以分析的。‬

‪创造性沉默是求助者对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所体验到的感觉的一种反应。比如一位女性面对我尝试性的面质:“我怎么觉得您不是爱他,而只是依赖他啊?”她不说话了,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眼前的一本书。经验告诉我,她在思索爱与依赖的差别,心中定是翻江倒海,此时的沉默“无声胜有声”。‬

‪“嗯。”大约一分钟后她好像才缓过神来,对我说:“的确是依赖,我离不开她!”‬

‪当她有了这种领悟时,那种误以为爱而产生的神圣感减弱了,改变的动机增强了。——这就是创造性沉默后的结果或收获。‬

‪在门诊上意识到沉默时能够识别开这三种沉默十分必要。有人会问,如何打破沉默?这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必须根据具体类型予以分别对待。在此,我最想分享的一点经验是:每当我意识到沉默时,常常用与求助者谈论沉默的方法来打破沉默。‬

‪我一般会笑着如此提问:“刚才您沉默着不说话,我们把沉默分为三种,您觉得自己是自发的沉默,冲突性沉默,还是创造性沉默?”‬

‪求助者会依然沉默。但是其肢体语言,尤其是眼神——凝视着空间的某一点,会告诉我,他在思考。这证明我的提问让他处于创造性沉默中。‬

‪在我解释了三种沉默的具体内涵后,多数求助者会做出选择,当然沉默也就打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