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读《汉书》之一〇〇

京剧有一出《马前泼水》,剧中将崔氏刻画的尖酸寡恩,不能与夫同贫穷,却在前夫富贵后厚颜无耻地拦马央求再回夫家。前夫在马前泼水,言到若能将泼出的水收回,便可回来了。整剧批判点都在妻子崔氏身上,而身为丈夫的朱买臣则被塑造成优品男。真实的朱买臣真是这样吗?却也尽然。
真正的故事发生在汉朝最兴盛的时期。朱买臣是苏州城外的一位穷书生,每天不想着挣钱养家糊口,却扛着柴禾读书,面对此情此景,真得怀疑精神是否真的建立在物质之上。每天卖柴换来点油盐酱醋,生活可想是如何的清苦了。但朱买臣似乎很享受这种生活,并且很坚信自己不会永远这样,态度极其乐观。“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的,现在我都四十多了,等我富贵了,一定也让你享尽荣华”。不知道朱买臣是哪里来的自信,但显然妻子已经无法忍受丈夫这样痴迷于功名,而不是一心一意将生活过好了。妻子最终离开了朱买臣,也许单身后的朱买臣依然负薪而歌,依然做着美梦而不努力生活,其中有段时间过的太凄苦了,他的前妻还接济过他。
可见现实中的崔氏并不寡恩,她只是想要自己的丈夫认真踏实些,看清楚自己,摆正生活的位子,与自己踏踏实实的生活,即便是清贫些也无所谓。但朱买臣连这种最简单的都满足不了她,而最终让她感到绝望,而不得不离他而去。
又过了几年,大约朱买臣觉得自己的时运差不多了。因此他利用向国家缴纳税务劳役的机会,“随上计吏为卒”,其实就是一种服劳役的方式,搭个顺风车到京都去。这样卑微的身份当然不能寄希望于同行的小吏们的同情和关注,不每天吆三喝六都已经很不错了。此时此刻的朱买臣犹如一条摇着尾巴的狗,谁给他吃的他都会“虚心”接受。他极为艰难地走到了京城,诺大一个京城果然没有辜负他如此的长途跋涉。一个机会来了。同乡庄助刚好成为武帝新贵。于是向武帝推荐了朱买臣。就这样朱买臣有了一次面圣的机会。五十年的厚积薄发单等金殿对策的这一刻。武帝赏识,将他留在身边一段时间,朱买臣终于寻机向武帝提出了自己想出外任,到家乡为官的愿望。
楚霸王留下一句很出名的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恐怕此时此刻的朱买臣也是这种炫富的心态。在遥远的京城做再大的官,享受再大的荣华,几千里之外的家乡人不会知道。而回到家乡,效果就大不一样。武帝也很给力,于是朱买臣上任会稽太守。而朱买臣赴任便做了两件事。第一件,自己身着普通人的衣服前往办事处,这里不少人都是与他一起进京的人,可大家都跟空气似的对他熟视无睹,依然我行我素。朱买臣一看心里不爽,便将官印示人,但人家依然不信,再三确认后才敬若上宾。而此时的朱买臣一下子有了官架子,威风摆的足足的,好像自己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暴发户心态,他就是要去当年自己落难时轻薄自己的人那里,告诉他们,哥如今富贵了,你们就等着瞧吧。而第二件事,耀武扬威的新太守跃马扬鞭的要进城了,会稽辖下的各路官员自然要欢迎活动,沿途组织民众清扫修整道路,而在吴县大路上,他看到了他的前妻和她现任丈夫正在汗流如雨的修建道路。她们只是小民而已,男耕女织过着平静的日子。这时候朱买臣上演了一出绝版好戏。他未必肯屈尊下马走到前妻面前,此时的他已经记不得当年妻子的恩情了,只是简单地命令后面的车子,将这对夫妇拉上车带到了太守府。也许朱买臣觉得这样做已经是在感恩了,可是他永远不知道妻子崔氏心中所渴求的到底是什么。被养起来的前妻不到一个月便自杀了。不少人猜疑是妻子羞愧当年离开朱,但何尝不是朱买臣的侮辱让她无法容忍呢?即便是离婚之后,妻子都没有忘记救济朱买臣,对他都有一饭之恩。但朱买臣荣华之后,如此炫耀式的照顾让她最终走向了绝路。
朱买臣在会稽到底有什么样的政绩,史书上不得而知,只是记录了他上任后对之前礼遇自己的都一一表示“感恩”了。朱买臣的感恩恐怕都只是炫耀式的,并非单纯的感恩。京城的武帝还念着他的好,于是富也炫耀的差不多了,朱买臣见好就收急忙进京邀宠去了。但时也命也,此时的京城是酷吏张汤的天下,而张汤曾是朱买臣的下吏。而今屈居内史,身为张汤下属的朱买臣自然心里不甘,再加上张汤因为刑罚严明而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对朱买臣有知遇之恩的庄助。这样朱买臣极端抵触张汤,因此出现了三内史给张汤使绊子的事件,合伙诬陷张汤,结果张汤自杀。但没过多久三内史都被绳之以法,张汤平反。
一个平生没什么政绩的朱买臣,就因为有一副好儒的虚假面孔,而得以出现在大汉的朝堂上,他如同一个跳梁的小丑,在如此绚烂的一个舞台上,酣畅地展现着自己的穷酸与炫耀。而后生打着好儒的名义,将朱之妻崔氏钉死在耻辱柱上,只能归结为无耻。而千百年来朱买臣之所以成为功成名就为人标榜的理由,无非是为了宣扬读书有用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黍”。但这一切都比不上一个人应该有的德行,书中也有德行,但人们在功利心的驱使下看到的却永远都是紫袍金带、位极人臣。可当无德之人拥有了这些财富,无形中便会垒起一座压死众人的空中楼阁,而崔氏恰恰就是这样一位被压死的善良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