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修身——气功在儒学中的体现(二)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3-27



治气养心”——苟子的“扁善之度”

荀子认为,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神”和“气”起着关键作用,故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所以,荀子的修身特别强调治气养心,他把“治气养心”和治学处世结合起来,称为“扁(遍)善之度”。他说:“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这句话概括说明了先秦儒家对气功实践效果的认识。
怎样“治气养心”呢?荀子将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
治习性,陶冶性情。具体方法则因人而异。《荀子·修身》曰: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这一大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要针对各人性情上的弱点,在日常生活中反其道而治之。
这样日复一日,跬步不休,陶冶性情,就能改善自身先天的禀赋,达到养
心治气的目的。这和佛家气功的第一步——“对治”颇为相似。 
第二阶段是在
陶冶性情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养。

其要旨有三:曰礼,曰一,曰诚。《荀子·修身》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这里提到了“礼”和“一”,而“诚”则是前提。他说: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荀子·不苟》) 以“诚”为修身第一要义,在这一点上荀子和孟子是一致的。怎样才算“唯仁是守”、“唯义是行”呢?其标准是“礼”。所以他说:“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荀子·修身》)若在日常生活中不忘“守仁”、“守义”,处处“以礼制心”,那么“心”就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这是何等精彩的一段论述啊
孔子在论“仁”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能做到这些就体现了“仁”。荀子的“唯仁是守”继承了孔子的这一观点,而且发展了它。他要求通过日常生活中“以礼制心”的养心功夫,达到“目非是无欲见”、“耳非是无欲闻”、“口非是无欲言”、“心非是无欲虑”的境界,这是由有为(“勿”)而无为(“无欲”)的飞跃,是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突变。进而则外生死而入于“定”,由“定”而后能自由地“应”(应对日常事务),这是由无为而至于无不为的一种境地。如果说“莫径由礼”、“唯仁是守”、“唯义是行”是在社会实践中的修身方法,那么在内省以求知、修身的过程中,荀子的养心治气之法的要旨就在于“一”,在“虚一而静”。他说:“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解蔽》)而达于虚静、达于“大清明”境界的径路在于心结于“一”。为了阐明“一”的重要性,他在《劝学》里引用了《诗经·曹风·鸤鸠》里的一节诗文:“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结论是:“故君子结于一也”。这一点和《管子·心术》中的论述十分一致。


 综言之,先秦儒
家的修身就是他们的气功实践,而修身是先秦儒学的核心。孔、孟、荀三家的修身之道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修身、治学和用世三者之间的密切结合。至于儒家气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基础,则来自《易》。大家知道,《易》是孔门六艺之首,可见孔子对于《易》的重视。《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曾对周易作过整理。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孔子对《易》的推崇,不在于它的卜筮之辞,而在于《易》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易》所体现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以及它所独具的种种认识事物的模型,就是先秦儒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基础。据此,儒家气功学有其独特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儒家诸子修身治学的态度,也足以为古今练功者的师表《荀子·劝学》里有这样一段话,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足)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无论是治学从事,还是修身练功,这一段话都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那么,当代气功的发展能否从儒家修身之道里面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呢?回答是肯定的。先秦儒家的气功告诉我们:
①练气功并非一定要离群索居,脱离尘世,完全
可以把练功和我们的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②气功并不神秘。把气
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亦有利于气功的现代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