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人没有手表,他们每天工作生活中是怎样来计时的?

 科学船坞 2020-03-27

在我国古代,天文星官根据日月运行规律、人民的生活习惯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正好对应着十二个生肖,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辰对应现在的时间是2个小时,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时被分成了十二个等份。

比如从午夜子时开始,子时是午夜的23点至次日凌晨1点,亥时是晚上的21-23点,其它的以此类推就明白了时间区间的划分。有的同学想问,为什么古代人能够把一天均分为12个时辰呢?其实,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智慧不比现代人低,古代有着众多的计时工具,比如日晷。

日晷

日晷是利用太阳照射产生的影子来计时的,由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所以影子的方向也会变化,早晨时段,影子在西面,傍晚时候,影子在东面,影子在盘面上正好划过了半圈。然而,日晷只能用于晴天,在阴雨天气用不了。所以,古人还有其它的计时工具。

水钟是古代使用较为广泛的计时工具,水钟是利用水滴均匀滴漏的原理,每一滴用时都是均等的,人们事先准备好一天能够刚好滴完的水放入水钟中,观察水钟中的刻针指示的数字来计时时间。除此之外,还有火闹钟,是用燃香计时的办法,一个大一点的盘香可以燃烧几个月的时间,在盘香的特定位置上系铜铃,燃烧到这个位置时,铜铃掉落砸到下面的金属盘中,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提醒人们时间。

水钟

所以,古人是先把一天的时间划成多个等份,然后才有了这些精妙的计时工具,古人对时间的观念来自于对天象的观察,比如恒星的运动、月亮的圆缺、太阳周期性的东升西落,这些都是永不停息的运动过程,古人从这些周期性的运动过程中得到了启发,创造了时间观念。

有了时间观念,把一天划分为多个小份,这些都是必然的事情,在我国古代,代表“时间的一小份”的名词有很多,比如须臾、罗豫、弹指、瞬顷、刹那等,一个须臾大概是48分钟左右,所以古代的一天有30个须臾,一个罗豫是2分24秒,一个弹指是7.2秒、一个瞬顷是0.36秒、一个刹那是0.018秒。

月亮圆缺

而到了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人们赋予了时间科学的意义,人们明白了一天的真正含义,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年就是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当地球自转完一圈,同时它也围绕着太阳公转了1/365圈,这样就会使得原本该对准太阳的地方没有对准,所以需要用3分56秒来弥补这个差异,这也就是现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是太阳日,即一天24小时整。

恒星日与太阳日

得益于科学的进步,现代人制定了严格的二十四小时制,还划分了不同的时区。现代人类已不再像古人那样,只把时间当作是一种简单的规律,而是开始追寻时间的物理意义,探寻时间的本质。

文/科学船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