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会在新婚当晚与道士侃而忘归?丨不忘初心求真知的王阳明

 思明居士 2020-03-27

明·隆庆皇帝: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随着现代社会越发的进步发达,纷繁杂乱的诱惑接踵而至,所以“不忘初心”这四个字会常常被提起,但其实这四个字很大程度就起源于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遵循内心本源,坚定不移的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王阳明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圣贤”。好比你写武侠小说想达成金庸先生那样的成就,做学问想成为马克思那样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一生处于明朝中后期,在那个时代,即便现在,圣贤也是屈指可数。上古圣贤,三皇之首的伏羲;中古圣贤,儒学奠基人周公旦;下古圣贤,孔孟。再因为大明王朝姓“朱”,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是当朝尊若神明的圣贤。现代,作为开放的时代,也鲜有人做成为类似“马克思”的梦,在那个相对扼杀民智的时代,他却敢做成为圣贤的梦。

为何会在新婚当晚与道士侃而忘归?丨不忘初心求真知的王阳明

唯美祥瑞

自古牛气哄哄的人出生,总会有一些祥瑞降落人间。哪吒的母亲怀胎三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14个月,王守仁的母亲也不例外。据说,他母亲郑氏怀了14个月了,仍无生产的迹象。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的祖母岑氏梦见自己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天庭,一个绯衣仙女怀抱一俊俏的男婴交给了自己。等她醒了,就听见了哇哇的啼哭声,儿媳妇郑氏生了个男婴,岑氏一看,和梦中的婴童一模一样。祖父王伦听说此梦后,直言孙儿是上天所赐,遂取名“王云”。

然而,这个名字竟让王阳明5岁了也“无法说话”。王阳明自出生后一直健康成长,可是5岁了,竟然都还不会说话,家人遍寻名医也无法知晓根源。而后有一天,王阳明随街坊小孩儿在街上玩,其他人很闹腾,唯独他很安静,一云游老和尚也关注到他,用手抚摸了王阳明几下,说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旁边店铺老板听到此言,不解,随后告知了王伦,终有一天,王伦大悟,就为孙儿根据儒经取了另一个名字“守仁”,字“阳明”。

自此之后,王阳明果真能流利的说话了。不过话说回来,也很可能是王阳明比较特殊,刚好那时候声带刚发育好。

为何会在新婚当晚与道士侃而忘归?丨不忘初心求真知的王阳明

新婚夜论道

王家是书香门第,王伦虽然没有功名,但是及其注重教育。王阳明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状元,天下皆知。那十里八乡的亲友去王家道喜的可谓门庭若市。父亲王华中了状元,自然就留在了京城做官,王阳明一直跟着祖父王伦在老家余姚生活。王伦面对无限风光,却是淡然处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这份淡泊名利不动声色的处世态度,给了王阳明深深的触动。

受整个家境的氛围影响,王阳明虽然也为父亲感到自豪,但依然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可他不满足于一般的写诗,作文,他想成为圣贤。不久,父亲王华将他和祖父都接入京城生活,以便于更好的教育王阳明。到了1488年,王阳明17岁了,到了参加乡试的年龄,但乡试要回老家考。跟在父亲身边五六年的他涨了不少见识,却依然记着要“做圣贤”的梦想,如今他带着“如何做”的疑问回到了家乡。

于此同时,王阳明需要在家乡完婚,这是他小时候父亲就定了的事情,岳父诸介庵,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是王华的至交好友。

意外就在新婚当晚出现——新郎官不见了。俗话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儿,但是当一家子人都为他的新婚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脑子里仍然想的是如何成圣贤。他自己瞎溜达到一个道观,看到一个仙风道骨的道士在打坐,上前攀谈起来,内容估计无外乎“老庄”,什么“道可道,非常道”“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等等,接着再是世事人生。没想到竟然聊出了相见恨晚的感受,不觉已天亮,才想起来自己昨夜要成婚,才急忙赶回去。

为何会在新婚当晚与道士侃而忘归?丨不忘初心求真知的王阳明

敢破先贤之论,于“最低谷”悟道

《明史·列传第八十三·王守仁传》: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娄谅是当时的大学者,就是他告诉满脑疑惑的王阳明“想做圣贤,就先研究圣贤”,使得王阳明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于是,他就准备通过实践,检验检验朱子的理论。朱子理论的一个核心就是“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不停的探究得到真理。所以他去“格”自己家院子的竹子,还拉了一个朋友,并且为了专心,只喝水,不吃东西,最终结果,他朋友坚持了三天昏过去了,他自己坚持了七天也昏过去了,而他自己没获得任何真理。

如是,王阳明一步步的质疑朱熹的理论,除了“格物致知”,还有“存天理灭人欲”。不破则不立,然而此时的王阳明尽管有“破”,却没有“立”,他陷入了思维混乱。在从政道路上,年轻的他犯了“年轻”的错,被掌权的大奸宦刘瑾罚往了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驿站做驿丞,首先,龙场在那个时代,可以理解为真正的“鸟不拉屎”之地,啥啥都缺,好似原始之地,与先前呆的北京简直是天壤之别;再一个,“驿丞”甚至都不能算作是官,而之前他好歹也先后是刑部和兵部有实权的六品京官。

境遇的巨大反差给了王阳明不小的打击。但是这个想成圣贤的人确是不同寻常,虽有些苦恼,但也心喜有了足够多的时间和清净来思考。他在附近一个山洞里弄了一个石棺,没事儿就躺进去静思,真正的“神游太虚”。而正是在这里,他悟出了他的道“致良知”。意为“致内心存在的道德意识”,而“致”本身兼顾着“知”与“行”,所以他也把他的观点称为“知行合一”。“知行”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为何会在新婚当晚与道士侃而忘归?丨不忘初心求真知的王阳明

贵阳修文县(明朝龙场)阳明洞

王阳明在杭州时,在当地寺庙遇到一个和尚,闭眼打坐,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于是上前与其聊天。问出和尚家中尚有高堂,便说,你不在家孝顺母亲你跑到这儿来干坐着?佛家也讲“上报四重恩”,“父母恩”“老师恩”“国家恩”“众生恩”,而为什么“父母恩”排在首位?如果父母不给你这身体,你拿什么去修行?正所谓人不知报父母,与禽兽何异?和尚越想越难过,越觉得王阳明说得对,于是还俗回家了。

而报父母恩,则是人心底里的“良知”之一。在王阳明看来,不报父母恩,而在这里大谈修行之道,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简直就是扯淡。

为何会在新婚当晚与道士侃而忘归?丨不忘初心求真知的王阳明

结语

王阳明一生,破旧语,立新言,不仅“知”,还能“行”,所以他的“心学”能成为当时的主流学说,影响一直到现在。无愧于他临终前那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寻历史魅力,乐当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谢阅读,感兴趣别忘了关注交流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