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语录(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三和行者 2020-03-27
中医经典语录(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这句经典原文已经被现代医家认为是已病防传、虚实异治的治疗指导标准,是在临床上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就来详细的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看到肝脏患者有疾病的患者,就要想到肝脏可以对脾产生影响,所以,在治疗肝病的时候,不要忘记先对脾进行治疗,以防止肝脏疾病发生传变而导致脾脏受邪发病。

1、中医认为肝脏发生病变时主要可以分为虚证实证两类,其中以实证多见

实证,如情志所伤,与人吵架、生气、大怒等,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郁而化火,肝火上炎。

虚证,如肝有藏血功能,若肝血不足,则不能濡养筋脉,出现四肢拘急不受用。

那么见肝之病的病到底是虚证还是实证呢?

清·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曾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 ;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者不传。”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见肝之病”是指肝之实证,肝病实邪方可传之于其所胜之脏。比如一个国家的军队里出现了一种传染病,所有人都感染了,士兵死了70%,是在没有外来侵犯的时候而形成的以自身不足为特点的局势,那么军队的将领最担心的问题是这个时候会不会有别的国家乘虚而入的攻打自己,所以会努力治疗传染病的同时进行自身的积极防御,绝对不会在这时候想去讨伐他国。再换一个角度,成吉思汗当年打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图版块,他是侵略者,是外来的,把一个国家打垮之后,就顺势把连这个国家都不如其他小国也给侵略了,就像邪气攻占了肝脏之后,发现肝脏有一条大路直接通向脾脏,邪气有余,便沿路讨伐脾脏,故脾脏受邪。

2、知肝传脾,肝脾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通路?

这可以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来解释,整体观念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非普通的头痛医头,脚病医脚,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说明肝和脾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土指脾胃,木指肝脏。土得木而得可心简单理解为脾胃得到了肝的调节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肝能藏血而主疏泄,调畅脾胃的气机,协调脾胃的脾升胃降,并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对精微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输功能,也就是肝脏权利对脾胃功能的调节;

《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我们吃的食物都进到胃里,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功能正常,脾胃就是一个车间生产血,同时负责配送,将血送到人体的血库肝脏,所以,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生产和配送都差,整个人的气色也不会太好。当肝脏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肝体得以濡润而使肝气冲和条达,反过来能够更好的指挥和调节脾胃的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及时修复就形成恶性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中医院里的肝病科基本都是叫作“肝脾胃科”,也说明肝和脾胃的关系很好,他们之间的通路就是脾在负责配送,这也就说明了知肝传脾的含义。

3、当先实脾,意为补脾,但并不是所有的见肝之实证,都要这样做。

《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金匮要略心典》:“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

如果脾气健旺,运化正常,就不需要补。如果脾气虚或运化、升清功能失职,也就是脾的功能降低,配送工作做不到位,才能够“实脾”。

这里的“实脾”:一为补脾,即在脾虚的情况下进行补益;二为调脾,即用调和之法而维持脾正常的运化功能。

中医学里的知识都太过于深奥,这里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浅薄的理论知识,都说中医靠悟性,剩下的就要靠大家自己领悟了。

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好比“打狗要看主人”一样的感觉。在治疗肝病的时候,一定要抬头看一下脾现在怎么样了,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是不是需要补,如果需要的话就要补,不需要的话就先治疗肝,治疗的过程中也要看脾有没有受到影响,时刻都得关注,也不妨在适当的时候对脾进行预防性的补益,当然不能太过。

肝脾始终都是一条船上的,治疗肝的同时,只要保证脾是正常的,就会提高治疗肝的效果。

欢迎大家留言想看的内容,我也会从评论里选择去与大家分享。

也喜欢和大家讨论这方面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