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十要演练心得

 天地虚怀xia 2020-03-28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十条会练拳的人大体都知道,但要能做的好、能融汇贯通,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认识过程。关于这十条的文字解释已经很多,我着重从动作中怎样体现这些要求来谈一些体会。

  (一)“虚灵顶劲”。也叫“顺项贯顶”,说的是头部要求。它的功用是主神器、主精神,要提纲携领,目的是达到“满身轻利”。怎么做呢?它要求喉头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或百会穴提起,使颈椎拔起,有虚活提神的感觉。顶劲的“顶”是向上的意思,虚灵是对顶劲而盲,要求顶而不僵,突出一个“悬”,叫“顶头悬”。悬就是要脖子松竖起,灵活自然,转动自如,不能僵直。比如云手,两手左右云转,头部也要自然地随手随身向左右转动,不能光动眼睛。又如海底针,身体下俯时头和颈椎还要保持中正和身体一起顺遂下俯,头不能上竖或向下低。身体向前或者向后,“虚灵顶劲”要始终保持住。比如做向前按的动作,喉头要收住,使头部不要主动前伸,向前则力泻,也容易使劲力前仆。要使颈椎骨与胸椎骨这条线保持基本一致,有向后撑的感觉,从而与腰椎、尾椎保持上下一致,身法中正。向后坐也一样,喉头与脊椎同时后移,不可先仰头或先走腿。这叫身法整进整退。

  请大家留意“喉头”这一点。喉头主上,为全身的第二主宰。这一点若留意收住守住,不随便前伸或后仰,则头部与背部的整体性就一致了,精神也提得起守得住。

  “虚灵顶劲”是头部要求,也包括眼、鼻、口、耳、面的要求,其中眼法对精神起主要作用。人吵架时眼睛一瞪,或心想什么眉头一皱,都可反映人心理状态,故云“眼为心之苗”。瞪眼睛有威慑人的作用,是眼光在起作用。太极拳对眼的要求是“内视”。所谓“内视”,是将眼球微后收,眼光视对方一点而罩住全面,即对方上下左右全体,有寒光逼人、不战而栗之威。听老人讲,杨澄甫发人时但见眼光一闪,手一翻人就出去了,而且眼看多远,人就按这个光线出去了。当然我们现在并不提倡练拳就要这样去练眼睛,还是要求眼光自然,以祥和为主,提倡“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但久练太极,心意俱到时眼光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自然,没有反而呆了。

  另外一点就是“目不斜视”。眼要随头部的转动而移视,不能单动眼睛。比如单鞭、分脚、云手等,头要随主手的方向转动转正,眼要随主要手的方向前视,眼光的余角范围要顾及另一手,眼神则要顾及全体,包括前后左右上下,也就是说心意的第六感觉要有“视觉”。

  (二)含胸拔背。含胸拔背的功用是避免气与力上浮。气下沉能使腰胯松沉,脚下有力有根。在使用上能蓄势待发,使劲力饱满。如果含胸与腰顶敛臀连在一起,其形如搏兔之鹘、捕鼠之猫。这里的“含”是指胸不挺,以胸平或微内收为宜,其中关键是心口要收,不是身体前爬。这里“拔”的概念是将胸椎拔直,胸脊不前顶,以背部平直或微后撑为宜,但不是弯背弓背。

  除胸不挺背不顶外,两肩不后—张是辅助含胸拔背的要点,特殊情况例外。在实际动作中,胸和背是不断开合的。比如按式、单鞭、提手上式等,两臂回撤或张开圆展,其肩不可后张。后张则亮胸背紧,劲力自缚而背。在做这样的动作时要两膀松,腋下开,使胸背部肌肉下落,气沉丹田,将自己的回力或对方的来力引至腰胯,落于足下,其胸背部就不会前顶,保持自然松弛的“含胸拔背”,同时也就做到了“一合俱合”和“合中寓开”的要求。

  这里说一下“合中寓开”的概念。我们讲太极拳是阴阳、虚实、开合的对立统一运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你做合的动作时,动作中身体的某些部位一定开。比如按式两臂收回,身体后坐,开的部位体现在沉肩坠肘,胸背部肌肉松落。松就是开,再加上顶头悬,收尾闾脊椎骨的曲卷拔长,身形自然就开,有人称“乌龟背”。又比如“双峰贯耳”,两拳相贯为合,肘掤为开,背圆为开,胯撑为开。只收无开就是缩,是练拳中的忌讳。

  那么两手前伸时“含胸拔背”怎样体现呢?向前出手时要合肩坠肘。这里的合肩是说胸有再含的意思,背有向前圆合的意思。两肩随手向前有抻长的感觉,但不要特意拔长伸直,过了就无弹性,无弹性也是僵的现象。再加上两手伸出时顶头悬,收尾闾和坠肘,产生的劲力就大就整。拳经称之为“束肋下气把裆撑”。这时的身形是开,也要做到“开中有合”。这里的合体现在:两肩窝微收为合,含胸为合,坠肘手不伸直劲不断为合,下颌收住为合,敛臀为合,前腿撑住胯沉住为合。只开不合就是“散”,也是练拳中的忌讳。

  (三)松腰。关于对腰的论述,古典拳经中谈的很多,如王宗岳对张三丰拳经解中“莫教断续一气研”句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说“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还有解张三丰“待机而动如猫行”句“牵动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这里脊包括腰在内。在十三势歌中的第一句就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杨澄甫传太极拳法歌诀中说:“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还有“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又说“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心地为第三主宰”等。上面这些都强调了腰在身法中的重要地位、功用和做法。能松腰则腰胯腿能灵活,能松腰然后能顶腰,能松腰则下盘稳沉,腰腿之力相连。

  说腰首先要知道腰在什么地方。腰在人体中部肋下胯上的部位,是系皮带处的一圈。再具体地讲,应当在腰眼(两肾)命门的部位。这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是主宰的地方,是“命意源头在腰隙”的地方,是“不离腰顶后与前”和“身形顺我自伸舒”的地方。这一点的腰椎向上与胸椎、颈椎相连,向下与尾椎相连,形成人体主干S形曲线。所谓“腰顶后与前”就是腰椎这二点与颈椎尾椎上下能够像二张弓一样,能前后开合伸收自如。这种调整腰脊的动作就是腰顶,它决定了在行功走架时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

  要做到“腰顶”,先要做到松腰。松腰胯的感觉就好像撤解之后放松的感觉,长长地舒口气。但松腰的前提是不要忘了顶头悬,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时放松了腰胯忘了虚领顶劲。下面我们举上步动作来说明腰与尾阊的变化关系,说明“腰顶后与前”和“身形顺我自伸舒”的动作感觉。

  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到右搂膝拗步。当重心前移时,腰要先自然的松开,当后脚尖离地时就开始坐胯收尾间,命门处后顶,‘形成腰脊曲卷蓄势;当上步脚跟着地之瞬间,腰脊间放松,但基本不变形;尾闾仍收住,腰不前塌,仍保持腰脊整劲的状态,此时以腰脊松活为主。当重心过半时,尾阊仍要收住,命门要向后撑,也就是腰顶,其命门与掌中劲点要向前后拉开,有前后相挣的感觉。但要注意二点,不能形成弓腰。弓腰就力泻,应当使胸椎颈椎也向后撑,使脊椎骨上下形成整体整进。若身体前探则力过。所以整个上步过程腰的基本动作是松→卷→舒→撑,且每个字里都含有顶腰劲。也就是说,顶腰劲要始终存在于每个动作过程中,伸舒收圆,只是变化大小而已。不变化就是僵。腰撑的劲和手的棚劲一样,不管运动形态怎样变化,这两个劲都不能丢。就是说,不管是伸出还是收回,手在运动中的掤劲始终存在,它同时和腰的顶劲形成一对的力,形成虚实开合、刚柔互济的配合关系。塌腰和弓腰都是过劲,是不可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