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打直了我的背:习练赵幼斌师父杨氏太极拳“立身中正”感受

 tjboyue 2021-12-02

在练太极拳前,我的身型是:弯腰驼背,马爬涌肩则,背上就像扣口锅似的。在量制衣服时,裁缝总是将我的上衣前衿放短,后衿让长,才能合体。可见身形是多么的碍眼。

纠其弯腰驼背原因,是在我年青学艺时挑了一年扁担,致使后来走路干活,学习工作伏案一直低头哈腰所致。加之三十多年的糖尿病纠身,导致老年间,面黄饥馊,没有精力,走路抬不起头,驼背更加严重。为此我选择了太极拳锻炼,由于开始不懂身法练习,低头弯腰驼背毛病还是没有达到解决。

文章图片1

从人体骨骼肌来解析。

其一,是低头。项部喉头骨后有七块项骨,又有两条柔软天柱胫支撑着头部。喉头居中(也叫锁骨),成为主宰头部项胫主关节。头部前伏后仰左顾右盼都由它来掌控。喉头下落可牵动下颚骨回收,带动头部自然低落;且压迫大椎后翘,抽动背部各个椎节前伏,可造成身体的前爬。喉头骨上翘则带动下颚及头部五官上仰,抽动项胫后折,脸部肌肉便会出现疆紧;带动胸部骼肌前凸。正确的方法是:喉头微后顶,下颚微收使项松竖,它能起到正五官,端面容,主精神的作用。

其二是弯腰。腰椎部有五块椎骨它居中央,是命门穴所在地。前对应着腹肌部的丹田穴。下联尾闾骨与臀胯骨大小腿至涌泉穴。上联背部十二节背椎骨至头顶百会穴。此处又是督脉必经地。腰椎是主宰全身的重要关节。身体的前腑和后仰,左右旋转都由它来掌控。腰隙的前腑,可促使尾闾上翘,臀部后凸起;牵引背部各椎关节前伏,抽动头部下仰。

由此可见,喉头、腰椎两大关节用之不当,是造成我过去习惯于低头弯腰陋俗主要罪魁祸首。

我是2013年元月,拜入赵幼斌大师为师。参加过数十多次师父举办的“传统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培训班。在多次学拳中,师父总是用手指,点按我的大椎穴。教我背要直一点,直一点,再直一点。并经常告诫我,要学好太极拳,必须要有“立身中正”良好的身形。听取过他很多次关于太极拳大型讲座,他多都讲“立身中正”这个课题。可见“立身中正”对习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

太极拳是武术运动项目之一,是武术理论与道家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把武术技巧与自然之道相融一致的拳种。太极拳的先师们关于“立身中正”的著典、要决、要领,诸多。王宗岳“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守住猴头练太极”。“腰全身主宰”。杨澄甫先师:“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沉肩坠肘”,“松腰”,“用意不用力”等等。都是他们必生经历总结研习出来的精华,留传给后人的宝贵材富。作为后辈太极者,务必要认真学习,深刻用心理解,弄懂弄通其内涵。坚持不懈地在实线中加以运用。太极拳的技艺有别于其它技术。它不但要用心学,脑记。更重要的是用自己周身各部位上达到体悟。能使诸多的要决,要领在自己身上找到知觉,找感觉来学而用之,为此必须勤学苦练方能达之。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我在多年坚持习练太极拳中,特别重视预备式也叫“无极桩”的习练。用一定的时间认真做好三调(调身形,调呼吸,调神态)。在两足左右分开站立,脚尖朝前平行与产肩同宽(切勿八字脚,宁扣勿开);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腋下松空留有一拳之空隙;两掌心向内,五指自然伸直微屈,周身放松,中正安舒。而后将其唇微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腭;用腹部到肺部自然呼吸来调整呼吸使己做到心平、气和、气通畅。再将其眼睛内敛,目光平视,面带笑颜,精神贯注。再次用心来检测,是否按照“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敛臀”,“立如平准”等要领来调整好自己的身形。使自己身形做到“三关竖”,“三穴直”。即百会,大椎,尾闾三关竖直;百会穴,尾闾穴,涌泉穴是否垂直一线。形成了“立身中正”的身形。

在太极拳演练中,从起势到收势,都要有“中正安舒”的身法。讲身法首先要讲“虚领顶劲”,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虚领顶劲”也写作“虚灵顶劲”,又叫“顶头悬”。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松竖,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功用是生气势,主精神,提携周身,产生灵感。这里要特别留意“悬”字的概念和感觉,我认为它对“虚领顶劲”是更准确的表述。

“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虚灵”就是进一步规定了“顶劲”的状态。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让头部主动“悬”起,使颈椎拔展,“顶劲”与“虚灵”感觉同时存在,就叫“顶头悬”。实际上,做到“顶头悬”的要领,就等于做到了“立如平准”。

文章图片2

“立如平准”原本为“立如秤准”。“秤准”究竟指什么?是秤?是栓提绳的秤纽?还是秤杆上的秤星?还是指天平?这好像没有十分确定的记载和解释。但不管是“秤准”还是“平准”,拳家们一般都把这两句看成一个概念,也都用作比喻并要求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我认为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要“虚领顶劲”。

因为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再着意两肩胛、两胯的放松,会感觉血气贯四梢,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虚实轻重也觉左右可消长自如,“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身法劲感油然而生。这就是“顶头悬”起到“秤准、平准”的作用。所以“顶头悬”是做到身法“立身中正,上下贯串;左右平衡,虚实互补;灵活守中,活似车轮”的前提。

当然,运用身法达到一定的技术效果还必须包括“含胸拔背”、“松腰”、“气沉丹田”等相适应的要领配合。比如在“顶头悬”的同时,也同时使“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等要领上身,方能形守一派自然,意存活似车轮的身法机要。同样,发劲时,脖后大椎与“顶头悬”同时上提、下端尾闾坠卷将腰脊抻拉,同时腰脊(命门处)主动向后略撑,加上“含胸拔背”、“松腰”、“气沉丹田”等配合的作用,周身筋骨瞬间产生弹性发力,这就是“周身一家”、“力由脊发”而“无坚不摧”的整劲。“周身一家”就是诸般要领同时存在同时运用。

而且,太极拳从始至终,百会(头顶悬)、大椎、腰椎、尾椎这条脊椎主干是从意识到动作,就无时无刻不在动静、开合、蓄放、刚柔、快慢间运动着和主导着整体运动。“含胸”是心口不窝气、平而略内含,有心胸宽舒海涵的感觉。胸不能前挺,两肩不能后张,如此则气涌力浮;“拔背”是在大椎上领时,顺便将胸脊抻直,有“气贴于背”的感觉。背不拱,背拱则气聚劲僵,也不前顶,前顶则胸仰,重心上升根浅。

“含胸拔背”的做法实际与“顶头悬”的运动方向相反——锁骨、肩头、肩胛、胸、肋、背部骨架和肌肉群,及胸腔内部脏器同时向下松坠,与顶有上下背道而驰之感。这里注意“气贴于背”的概念。“贴”字有轻、粘、存的意思,是意在蓄神。不是将气、劲聚在背,或成拱背发力的姿态。实际上“拔背”是要求劲通于背,背存收放之机,起到劲气输送顺达的作用即可。

因为主宰劲力关键在于“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卷开合之动,形成下与腿脚,上与背、肩、手劲势贯串顺达,因而背部不能聚气或弓背。但两掌推出或发力时,肩胛是随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闾的坠敛,背部自然形成饱和(俗称龟背)状态则是必然的,当然也是允许的。“松腰”,是在胸背部内外松弛连带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续向下放松得到的松驰状态。不讲胸背放松,单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

“松腰”有利于气沉丹田,力贯足下,下盘稳固。但“松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简单地说,“松腰”能更好地做到“分虚实”,避免“双重”,达到进退转换的自如稳健;“松腰”有利于做到敛臀、收腹、蓄劲,在发力时配合呼吸能产生一定的“气劲”,但不能塌腰撅臀。腰为一身之枢纽,用好腰就能为周身上下内外更好的服务。也有人将“松腰”称“塌腰”,虽然解法一样,但毕竟“松”与“塌”字义相差较远。“松”就是不紧张,“塌”有倒下、凹陷之意,不甚了解的习者容易产生误解,不如用“松腰”自然明了。太极拳的身法是个综合整体工程,它牵一动而带动全身皆发。对“中正安舒”的身法,故此务必要时时留神,处处留意,方能提高演练水平。以上对“虚领顶劲”等诸多“立身中正”的论述,是师父的`意解,也是我多年来习拳中达到的体会。

文章图片3

作者简介

张培发,男,生于1952年1月9日,陕西,榆林市,横山区。2013年元月拜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大家赵幼斌老师为师,一直习练杨式大极拳。现为中国武术六段,任本县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会长。近年来多次带队2013年,2015年参加西安国际杨氏太极拳交流大会、汉中市、山阳县、丹凤县及每年的榆林市太极拳比赛等活动,均获得集体,个人较好成绩。参加“首届海上太极文化节”比赛,荣获个人一等奖。

从政工作四十载,糖高体弱习太极。缘遇师父入门第,恒专不骄天天练,成立学会大伙乐,敬师重道杨赵魂,三高平稳靠太极,感恩师父强己身。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