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腰?尾闾中正和敛臀——细论杨氏太极拳科学练习要领

 西董一 2013-07-27
      

 

腰为一身之主宰,松腰到位后两足才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的转动来实现,腰松不开,胯膝僵紧,脚也难以松开。腰是承上启下的中枢,腰松不开就会形成一道墙,堵塞上下协调,肩、肘、胯、膝关节处的僵力引化不掉,这样很难体会到阴阳变化、运动轻灵、行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的太极韵味。故拳经日:"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中医称"命门之火",为小肾。
松腰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术、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体操运动员的腰没有松,其腰部负担过大,容易产生职业病。太极拳的松腰符合生理与科学训练方法的要求。所以能治疗各种腰部慢性疾病,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风寒等。肾和肾上腺在腰部,以腰带动全身,有氧呼吸运动量加大,有利于提高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尾闯申正和敛臀
尾间中正,即动作欲向何处,尾闾骨就直对何处,起到船舵和鱼尾的作用。敛臀是尾闾内敛和沉着。尾间中正和敛臀才能使腰部真正松沉直竖,发挥主帅的作用,这里有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依据。
原来腰与胝的分界,在第五腰椎与第一胝椎(即整块散骨上部)的椎间盘和小关节,胝骨紧紧和骨盆连在一起,再和下肢组成人体下部。平常站立,上半身整个重量都依靠腰散间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支撑在下半身上,所以腰二部是整个脊柱负荷最大的地方。而人的胝骨上面不是水平的,胝椎后倾与身体垂线倾斜约成40度,突臀则可以达到60度,这样人的上半身就通过第五腰椎"站"在好象陡峭斜坡的散骨上。如果没有后面腰散间小关节阻挡,很难保持得住,正是由于腰椎散骨这种关系,第五腰椎经常存在向前滑动的趋势,胝骨越倾斜,滑动趋势越大。用劲的时候,容易滑动,一滑动上身必然前俯,用的劲没有根,就成了局部之力。日常活动中,这个向前滑动的趋势,增加了腰髓间小关节磨损的机会,一旦椎板受伤骨折或有先天性缺损时,就容易造成受伤处的一个椎骨向前滑动,在医学上这叫滑椎症。太极拳为避免上半身"站在斜坡上",通过松腰和敛臀,使酞骨倾斜角减小,前滑的力量减至最低,腰才真正用得上劲,成为主宰。若突臀骨盆左右摇摆成了"主宰",就不是完整一体了。人体重心一般姿势在腰脐以下,敛臀以后,身体重心才更接近落在腰上。表面上很象重心升高了,但敛臀、松胯、屈腿是一致的,身体重心实际是降低了,这既有利于以腰带动整体,也有助于整体稳固。
由此可见,尾闾中正和敛臀与松腰密切相关,在实际练习中,在松腰的同时,必须做到尾闾中正和敛臀。把此三项要求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杨氏太极拳的松腰要领就包含着对尾闾中正和敛臀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