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文化兴盛,聊聊唐代教坊的发展历程及衰退原因

 一更历史 2020-03-28

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各种类型的音乐层出不穷,唐朝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让各种音乐汇聚一堂。李唐初创时期,在当政者孜孜不倦的治理下,被隋末起义活动重创的经济、军事、文化等逐渐复苏,社会逐渐趋向安定。但唯独礼乐停滞不前,只能沿用前朝旧制。

然唐朝创立者,高祖李渊,不满足于此,常发出喟叹“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朝臣以陈亡国为玉树后庭花,齐亡国为伴曲为例,分析乐既能被人的情绪影响,又能影响人的情绪。由此,唐高祖李渊便派人斟酌南北,考以古音。

唐朝虽对音乐文化有包容性,可雅乐与俗乐之间的争奇斗艳,却不是包容性所能解决的。为满足俗乐的发展,唐朝统治者绞尽脑汁,在俗乐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教坊便应运而生。

01 唐朝教坊的起源

教坊虽是唐朝时期的产物,可最早对教坊的记录则在三国曹魏时期便已出现。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曾有记载:“又有教坊讲肆,才土布列。新诗变声,曲调殊别。”

但三国时期战乱频发,政权不统一,直到隋朝政权大一统,故其起源也可追溯到隋朝。隋炀帝执政时期,生活奢靡,为政者歌舞升平,为满足音乐的发展,便建立坊,将天下优秀乐工聚在一处。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自汉至至梁、陈乐工,其大数不相逾越,及周并齐、隋并陈,各得其乐工,多为编户。至六年,帝乃大括魏、齐、周、陈乐人子弟,悉配太常,并于关中为坊置之, 其数益多前代。”

隋朝坊的设立,既满足了上层贵族对音乐的追求,又促使了音乐的发展。唐代又政权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国风开放,不断吸收周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为基础,终于爆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高峰。

隋朝坊的设立虽不是唐朝教坊的直接源头,却间接的给予唐朝统治者灵感,再加上当时唐朝重视科举制度,导致文人才子层出不穷,也直接推动了唐朝教坊的出现和发展。

02 唐朝教坊的发展

(1)唐朝建国之初教坊的发展

唐朝初建,国家尚处在内忧外患之际,无暇顾及音乐发展,所以此段时期的唐朝乐府制度,主要沿袭隋朝。直至唐武德九年,高祖李渊才开始命孝孙修订雅乐,为振兴礼乐,他在蓬莱宫内专设内教坊。因此教坊的初次设立是在唐朝武德后期,当时教坊被称为“内教坊”,主管雅乐。

《旧唐书》对唐朝初年的内教坊记载说:“武德以来,置于禁内,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则天改为云韶府,神龙复为教坊。”

武则天执政时期,曾将其改名为云韶府,后来又改回教坊。虽然内教坊经过多次改名,但终归只是宫人研习传授音乐的场所。这段时期,社会趋向稳定,因此教坊也逐渐开始完善。

(2)唐朝中期教坊的发展

唐朝教坊真正得以发展,是在唐朝中期,尤其是唐玄宗执政的时期。此段时期的唐朝,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昌盛,这也是,教坊成长发展最好的时期。

且唐玄宗酷爱音乐,他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闻名天下,为世人所称道。唐玄宗在音乐上的天赋和热爱,更是推动了唐朝教坊的发展。

《大唐新语》中记载:“开元中天下无事,玄宗听政之后,从禽自娱,又遇蓬莱内侧,立教坊,以习优曼衍之戏。”

因此很多人戏谑说,唐玄宗立教坊主要是满足自己欣赏音乐的私欲。

唐玄宗时期教坊的发展,还得益于当时国力的鼎盛,此时的唐朝与周边各国关系融洽,在商贸往来的同时,各个国家互相进行文化的交流。

《新唐书》曾有记载唐朝音乐盛况:“周、隋与北齐、陈接壤,故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 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 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

为使各种艺术形式独立共存,唐玄宗下令建立各种教坊,所以此段时期教坊颇多,有沿袭旧制主管雅乐的内教坊,也有主管俗乐的左右教坊。

《教坊记》载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

由此可见,左右教坊和内教坊相比,分工明确、各具特长。左教坊擅长排舞,右教坊擅长歌唱,逐渐趋于合理化、专业化。各地音乐汇聚一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音乐的大融合,在唐玄宗的改革下,雅乐与俗乐也被分开管理。

(3)唐朝末期教坊的发展

唐朝教坊的正向发展终止于天保末年,此后唐朝国力衰退,战乱不断,教坊的发展备受阻碍。尤其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扼杀了唐朝的发展,严重摧毁了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安禄山攻陷西京后,掳获兵甲文库,其中不乏名贵乐器和乐曲残篇。

安史之乱不仅对乐器乐谱造成破坏,还致使以音乐为生的艺人无以为生,四处漂泊不定。虽然后来唐肃宗收复失地,乐工重归京师,但此时数量已大为减少。

《安禄山事迹》也有记载:“禄山以车辇乐器及歌舞衣服,迫胁乐工,牵制犀象,驱掠舞马,遣入洛阳,复散于北, 向时之胜扫地矣。肃宗克复, 方散求于人间,复归于京师, 十得二三。”

众所周知,音乐是在传承中发展的,这些乐工的流失,无疑是音乐宝库的失窃,没有他们,唐朝音乐无以继续发展。战乱带给百姓的还有心理上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成为了一种废弃品,教坊也逐渐衰退。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历代帝王也不忍教坊在自己手中没落,便想尽办法发展教坊包括补充乐工、乐伎,可纵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让教坊回到唐玄宗前期的繁荣鼎盛时期。此段时间仗内教坊与左右教坊规模逐渐变小,最终合并为一处。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对教坊造成影响,还造成了乐工的减少,这也是唐朝自鼎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标志。国家都衰落了,还谈何音乐的发展?所以后来的唐顺宗,便对乐工进行过遣散。

《旧唐书·顺宗本纪》曾有记载:“三月庚午,出掖庭教坊女乐六百人于九仙门,召其亲族归之。”

到了唐宪宗时期,乐工地位越发下降。唐文宗时期,教坊更是没落到了极点。“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事中,冗员者共一千二百七十人,并宜停废。”

唐文宗为感叹民生凋敝,他倡导勤俭节约,为开源节流,被迫停教坊乐。教坊由盛唐时期的数万人,锐减到唐玄宗之后的数百人。自此,教坊名存实亡。

唐代教坊衰退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

衰退原因:

回顾封建时期的历朝历代,都历经了由盛到衰的过程,教坊也是如此。唐代初建,国家政权统一,社会趋向安定,统治者也采取开放的民风政策。再加上又与周边国家,包括亚欧国家友好往来,吸收各国文化艺术,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交流和发展。

其中这也包括音乐,还诞生了李龟年等一批音乐家。当然,也离不开唐朝统治者对音乐的热爱和重视。那综合在这些情况之下,掌教习音乐的教坊,便随之诞生。

但教坊毕竟又是封建社会时代的产物,是国家的附属品,所以命运也是与国家紧密相连。国盛,则教坊盛;国衰,则教坊衰。比如唐代后期的政权,大多由宦官把持,国家政局混乱,社会不稳,又加上后期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对教坊音乐的破坏,这才是导致唐朝教坊衰退的原因所在。

历史意义

唐代教坊的发展为音乐提供了舞台,诞生了李龟年等一批音乐家,提高了百姓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丰富了百姓的内心世界。同时教坊从鼎盛到衰退的过程,也见证了国家由盛而衰,侧面也反映出战乱对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教坊不仅是音乐机构的代表,还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它的兴衰,也从侧面见证了唐朝的兴衰。

一更说

教坊虽对唐朝百姓有积极意义,可它的出现和发展以及衰退都是被动的。它的出现,顺应唐朝建国后雅乐的发展;它的发展,表面上是人们对音乐的丰富多彩的鉴赏,实则是顺应了当政者的思想。若当政者不喜俗乐,那俗乐必然备受打压,教坊也不可能被建立。

唐朝教坊的衰亡,则是由于战乱对国力的冲击。由此可见,教坊的发展没有自主意识,是冥冥之中自有的定数。但它的存在,包括发展历程,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唐朝以后的教坊音乐艺术的改良、发展和繁荣,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铺垫。

参考资料:《隋书·音乐志》《大唐新语》《旧唐书》《安禄山事迹》《教坊记》《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