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了你,也就没有了我

 昵称535749 2020-03-29
发布时间:2020-03-23

文章封面

在我们人生的路上,一不留意,陪伴者悄然逝去。留下孤独的我们,虽然一路前行,但常常只剩躯壳。

没有了你,也就没有了我。因为,你走了,把我的心也带走了。

第一部分

今天,带来一曲“失亲之歌”。一首在咨询中时常可以听到的“歌曲”。

虽然每一位来访者的旋律都不一样,但我都能清晰记得。

因为每一位都是用心来唱。

(一)母亲的过世

耳熟能详的恐怕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对于幼童,学童,还是青少年,母亲的过世,让孩子无依无靠提早到来。

就像树还没有长壮就迎来一夜狂风暴雨,内心会留下很多痕迹,带着悲伤与无力。

母亲的过世,带着孩子最依赖、最安全、最信任的一部分永远消失了。随之而去的是曾经住了九个月的“老房子”一并灰飞烟灭,所有曾经的美好童稚只能留在午夜梦回。

原始的匮乏感,会成为这一类“歌手”在未来生活中讨好模式形成的基础:害怕被拒绝,害怕别人的失望,害怕被抛弃,害怕各种亲近与分离…...

如果母亲因病过世,这个世界会多了一个焦虑的孩子;

如果母亲意外过世,这个世界会多了一个无力的孩子;

如果母亲自杀过世,这个世界会多了一个抑郁的孩子;

如果不知道母亲是如何过世,这个世界上会多了一个偏执的孩子;

无论怎样,母亲的过世对于孩子而言,如天使翅膀之坠落。

母亲的过世,在孩子的内心,除了丧失的悲伤,很少人会允许孩子丧失的不够悲伤。

默默的承受,还是嚎啕大哭,亦或毫无感觉......都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旁人无权唧唧歪歪。

但太多的旁人无法承受死亡带来的焦虑与内疚;责骂,讽刺,哀怨都是旁人溢出的焦虑,如淅淅沥沥的雨点滴落在孩子的头上。

承接了这些焦虑的孩子会在内心觉得自己有太多的不应该:不应该不悲伤,不应该不流泪,不应该不难过;

一部分的“表演”功能如灵魂出窍,瞬间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假装”与“死亡”一并相随这个孩子的余生。

成人保护失去母亲孩子的最好方式是:允许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要知道:有一些悲伤是没有眼泪的;有一些伤痛显现出来的是欢乐;有一些难过躲在无动于衷的脸庞之后

允许:允许孩子有一段时间的挣扎;允许孩子可以不谈论他的母亲;允许孩子不按成人的生命节奏表现允许孩子匍匐前行甚至不前行

…...

才能保护孩子的内心还有一丝生命。

(二)父亲的过世

父亲的过世,像没有了一副坚实的肩膀,孩子常常伴随着沮丧与无力。

没有了父亲的孩子会自卑,即使被欺负也无处求助;

没有了父亲的孩子会自大,即使脆弱也不敢显示出来;

已经没有了父亲的孩子,如果再没有一个内心充满力量的母亲,很容易感到无助。

寻求庇护成为一生内心的渴望。外面却常常用刺包裹。

要不,很弱,弱到别人无法欺负他,要不,很强,强到别人无法欺负他,两个端口都是内心的空,剩下的苦苦支撑。

失去父亲的孩子,有时候自己很有主意,很有能力;但一旦遇到可以托付的人,就会彻底依赖。用大半生寻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这个不死心的寻寻觅觅可以缠绕一生。

(三)外公/外婆、奶奶/爷爷的过世

这些人虽然隔了一代,却依然参与了孩子成长的历史,甚至,是孩子成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着挚爱的亲人在病床上的苦苦挣扎,过早了解到人生的生离死别,让一个孩子过早学会记挂一个人,想对一个人好,那个人却不在了。

最童真的对话是:

“等你长大了挣钱了,买糖糖给奶奶吃,好吗?”

“好啊,可是等我长大了,你都老了,牙齿掉光了。”

最残酷的时光是带着温暖的记忆越走越远。

有些孩子每年固定时间生病,可能他需要用这种方式哀悼他生命中失去的重要客体。

(四)兄弟姐妹的过世

同龄人的过世,是一种哀怨,唇齿相依,让一个人在生死之间的夹缝看到了自己。

兄弟姐妹的过世,会让心中曾经的争吵所发出的愤恨成为事实,这是残酷的内心划痕;需要很长时间的修复。

(五)爱人的过世

恩爱夫妻,“爱人过世”这首悲伤的歌可以让另一个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对于伴侣,这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我们不能同月同日生,却能同月同日死。夫妻的情分深深印于彼此,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怎舍得一个先去。

退一万步,即使是怨偶,丧偶也是所有丧失中的重大创伤。

第二部分 

这五首“丧亲之歌”会给我们之后的生活带来什么内心影响。

五首悲伤的歌曲,带来内心三层厚厚的“心理盔甲”:

首先是隔离,如同在玻璃罩里,让你看得到却触摸不到。“没有情感就没有伤痛”是过往丧失经历得来的“教训”。

其次是压抑,悲伤与不舍无处安放,只能通过长时间呆在抑郁状态,用“抑郁”来仿若“死人”,与逝去的亲人一起,不分开。

所以当你身边有人曾经“唱”过“丧亲之歌”,后来有抑郁状态,旁人一味的鼓励-强求-安慰一般作用都不大,因为旁人没有看到ta的内心需要。

ta需要用“抑郁”来保持与丧失亲人的联系。死去的亲人不可能复活,但活着的人可以用“抑郁”状态“死”去。

只有当当事人明白ta自己真实需求,才明白ta自己正在“做”什么,也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留在这种状态里;

只有当当事人能确认人们眼中的人生最低点“抑郁状态”是ta目前可以做到的最好,ta才有可能挣扎起来,连滚带爬,继续前行。

最后是认同。很多唱过“失亲之歌”的人内心对失去的人有很复杂的情感。亲人离去,难过悲伤之余,很多人会感到愤怒与委屈。

“你抛下我”“你不要我了”“你为什么不带我一起走”“你是不喜欢我了吗”…甚至有一些人会因为与过世的人曾经有过争吵,曾经说过一些过激的话语,比如“你去死吧”;又或者内心曾经有过一闪而过的诅咒等等,在亲人过世后会认同自己的攻击成功,从而久久无法释怀。

认同的表现是:

1、带着内疚过日子:害怕让他人失望,不能拒绝他人

2、会自责:用不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或享受生活的方式折磨自己

3、自罪 :使用施虐受虐方式满足被惩罚的需要

…...

第三部分

如何处理丧亲之痛

当事人丧亲时的生理与心理年龄,丧失亲人与当事人的关系远近,以及丧亲的现实过程…...都是影响当事人的一些重要因素。

主要影响来自于:当事人的人格结构,自我稳定;以及个人的心智状况。

不催促是第一步。

急于从丧亲悲痛中抽身出来,往往弄巧反拙。

如同“水”从山溪汇入河流,最终流入大海,我们对亲人对告别也需要有时间的沉淀。

不要求是第二步。

充分理解丧亲者对“死者”的忠诚需要。

有些人如果停止悲伤,或过上很如意的生活,会在内心觉得是对死者的背叛。

我们内心的细腻柔润需要有一个新的社会角色放置。

由于亲人过世,赋予新的生活规律与新的社会角色是自然而然的,强求只会远离我们的内心。当不要求的时候,我们会有充足的内心空间消化内在的挫折感、丧失感,才可以所谓“化悲痛为力量”,获取现实感,慢慢学会即使有丧失,我们也能有满足自身需求的权利。

不放弃是第三步。

不放弃并不意味着不放手。

不放手是不能允许死者离去的真相被内心确认。

不放弃是在心理上与死者告别,同时明白ta对自己的影响会留在内心里。

不放弃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承诺,即使亲人离去,也不会放弃自己。

这个承诺包括允许自己享受生命的美好与快乐。

第四部分

我们既活在外在世界,也活在内在世界。

物理上的分离远远先于心理上的分离。

很多人,尤其孩子的“丧亲”创伤需要“冷藏”很多年,即使到了成年,仍需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一起工作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哀悼。

在我们的人生歌声里,旋律是丰富而多层次的。

不同的体验经历会谱出不同的歌曲;“失亲之歌”是悲而无奈,或哀而愤恨,都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主旋律。

低声吟唱一首失亲之歌,在内心深处与逝去亲人道声:珍重,再见。

带着曾经的爱与恨,快乐与悲伤;就像两种时光的折叠,交替成为一幅有白天有黑夜的背景图,永存心中。


附注:
本文原创首发微信公号:广州心理咨询师陈丽华(ChenlihuaXinli)


文:陈丽华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