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内心回归平静:消除悲痛的三条原则

 寒江雪凝 2010-04-27

当你失去至亲的时候,应该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应该是:“将你内心中的悲伤如实地宣泄出来。“千万不要因为你的强烈情绪而感到羞愧,也不要害怕因为精神的过度紧张而导致身心的崩溃,你现在感觉到的痛苦恰恰是你以后能够健康痊愈的必经之路。对丧亲者而言,朋友这时候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要对他的悲痛产生共鸣,而不是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是朋友在他痊愈期间应该采取的办法——寻求机会与他谈论一些关于死者的事情,和他遗弃回忆死者的美德和品质,从而将悲痛引发出来。

处于丧亲之痛中的人们应该遵循的第二条原则是:“我们必须将自己从对死者的回忆和幻想中解脱出来“。比如一堆夫妇,他们在一起工作,和睦相处,共同奋斗,相互分担着彼此的成功和失败,都希望这种婚姻模式能够永远地存在下去。如果其中的一个不幸离世了,这一美满的婚姻就出现了一个令人伤痛的空缺和无法弥补的裂缝。死亡是突如其来的事实,但让存活着的一方从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中摆脱出来,开始其新的生活,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他(她)们整天幻想着爱人能够重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尽管这种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果这种失去爱人的痛苦和孤独能够被勇敢地承受下来,他(她)就能够咬紧牙关,超越悲伤,而不是去躲避和压抑它,他(她)的精神就会很快地趋向平衡,生活也会很快地恢复正常。自身的语言也是一种魔力,它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能够与药物配合治愈那些承载过重的心灵。向别人去倾诉吧!说一说逝去的爱人对你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逐渐地承受住了丧偶之痛。

从更深的角度而言,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上。和快乐的人在一起,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和智者生活在一起,我们也会变得充满智慧,愿意去思考;和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一起,我们也会体验到艺术的崇高和唯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大矿藏,里面有着丰富的矿产,在等待着矿工的开采。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潜能,只是等待着我们的朋友、同事以及爱人来挖掘,将我们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然而,在失去亲人的痛苦岁月中,许多人都在犯这样一个错误:他们自己将这一矿藏的大门紧紧地关闭起来,并把朋友拒之门外。他们不可能想到,正是这些新朋友和新同事能够从这一矿藏中挖掘出名贵的矿产。如果你整日郁郁寡欢,陷入了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一矿藏最终会慢慢地荒废,最后,只剩下了破败的蜘蛛网挂在未被开采的矿坑上。

离开我们的人,已经无法在生活的钢琴上演奏出什么优美的旋律了,单位名不应该因此而将琴键锁起来,让钢琴在生活的角落里布满灰尘。我们应该去寻找那些热情洋溢的艺术家,新的朋友,他们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再次踏上新的人生之途。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将和我们一道肩并肩,手拉手地前行。我们要先试着和他人在语言上交流,并逐步寻找机会显露自己的性情,从而确立起同他人交往的新方式,开始新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条原则,照着此原则行事,我们不仅能够治愈生者的创伤,而且还能够告慰死者的在天之灵。

第三条原则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死神将我们一条非常重要的关系纽带给斩断了,那么我们就去寻找另外一个人,用来全部或部分地修补这一关系,这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一个失去至亲至爱的人如果非常希望自己回到与过去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时,就必须或多或少地恢复这一纽带。例如,一个失去幼子的母亲,将会体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悲伤和痛苦。因为她和她的孩子都依赖于这一纽带,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样,如果孩子离开了人世,这个母亲就好像失去了自己身体上的一部分,失去了一只眼睛或一条腿。这一悲剧发生后,她和儿子之间的这种爱的关系必须通过某种方式重新确立。怎样才能修复这一层关系呢?我们应该鼓励这位母亲去托儿所工作,护士长和心理学家应该引导这位母亲,将她在母子关系中确定的那种行为模式转移到照顾一群孩子的工作中去。

如果中文母亲很快地去领养了一个孩子,以此弥补失去儿子所造成的情感缺失,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将爱迅速地转移到一个陌生人身上,潜意识中她会觉得这种做法是对逝去的孩子的一种不忠诚,这个领养的孩子可能会成为这位母亲潜意识中强烈的敌对情绪的牺牲品。假如这位母亲先去托儿所工作一段时间,去照顾那些孤苦的孩子们,也许会将她潜意识中的敌对情绪在一个比较大的圈子内淡化,这才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当深度的心理创伤逐渐愈合,她就可以再领养一个孩子或者再生育一个了,这样才会将那份成熟无私的爱献给新的孩子。这里我们所说的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它说明了我们在失去至亲时应该采取的办法。这是一个在固有关系错位后进行修复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新的生活模式、使之与原先被死神所破坏了的生活模式想接近的过程。

我们必须勇于直视这种悲剧,不要奢望已被造成的心理创伤能够奇迹般地愈合。死去的人们如果在天有灵,是不愿意看见我们在空虚、悲痛、自暴自弃或自怜自悯中过活的。如果我们能够果断、无畏地面对现实,是能够做到死去的亲人所期盼的一切的。“当在耶路撒冷的第二大庙宇被破坏之时,很多犹太人都厌倦了生活。他们整日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为死去的儿子和女儿以及化为灰烬的庙宇而痛不欲生,不吃不喝。”约瑟告诉他们:“孩子们,我理解你们不得不去悲伤,但千万不要过度地悲伤。”为什么?因为伟大的犹太圣贤说了,人不应该总是沉湎于过去,而是应该着眼于未来。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应该听从宗教的召唤,追求幸福的生活。

今天,我们必须将这些明智的教诲牢记在心中。如果我们深爱的人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应想到,在他病重的时候,我们以及照顾和服侍了他们好多年了,对此,我们应该问心无愧。我们应当再去寻找那些需要我们关爱和照顾的人,他们也需要我们的爱。这种爱的奉献是治愈我们创伤的辅助药品,它能够帮助我们走出情感的低谷。如果一个儿子、兄弟或者丈夫在争取自由的战争中不幸牺牲了,我们应该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地投入到新工作中去,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我们应该接过他们手中的旗帜,充当他们的信使和代言人,去完成他们毕生为之奋斗过的事业。他们活过、努力过、笑过、付出过,虽然以后的日子他们不再和我们一起度过,但我们要前仆后继,更加努力,实现他们的遗愿。

至此,我们看到了,如果与个人遭受到了丧亲之痛,首先应该让他将这种悲痛宣泄出来而不是去压抑它,这在往后的日子里更能够帮助他适应生活。其次,让亲朋好友们帮助他去寻找一些与过去相近的生活样本,培养出一些新的兴趣,这些能够用来弥补死者在他心中留下的空缺。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地完成,悲伤者必然会度过一段孤独、空虚的日子。在这段日子中,他会绝望至极,对世间事务缺乏任何的兴趣。即使是在程度很轻的悲伤中,人们也不会很快地走出阴影,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火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