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击5000年前的隆重事件 西坡葬礼

 hqc5110 2020-03-30

●撰文、供图/李新伟● 绘画/孟凡萌

责任编辑: 范亚昆 Jnfyk@yahoo.com.cn设计:晓秋


看看他5000年前的牙齿与骨头,它们会告诉你,他的身份,在当时非比寻常。

晋陕豫交界处,有一处传说是黄帝铸鼎的地方,在这个铸鼎原上一个普通村落的苹果园里,5000年前的一场盛大葬礼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被埋葬的墓主人用他独特的身份告诉人们,在“最初的中国”,这里曾经盛开一朵重要的文明之花。

野茉莉凋谢的时节

 

我们的时间,凝固在主人公最后一次看到野茉莉的时节。河南灵宝的铸鼎原,在汉代就已经声名远播,传说这里是黄帝铸鼎与升天的地方。考古学发现,这位领袖的活跃地,确实是5000年前的繁华之地:以彩陶著称的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地带。

路边洁白的野茉莉花已经凋谢,结出了细小的果实,聚落中的一个男子就在昨晚也如花一样凋谢,停止了呼吸。

公元前3300年左右,河南西部,豫陕晋交界地带,黄河和秦岭之间的黄土塬上。盛夏时节,林木郁葱。晨曦中,处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但一个大型聚落里却异常沉寂,只偶尔听得到东西两侧的溪流水声幽咽。人们默默地从居室中走出,涌向聚落的中心广场。路边洁白的野茉莉花已经凋谢,结出了细小的果实,聚落中的一个男子就在昨晚也如花一样凋谢,停止了呼吸。

事情发生的地点是现在的河南灵宝阳平镇铸鼎原边上的西坡遗址,不过是晋陕豫交界地带的一个普通村落,掩映在茂盛的苹果园中。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然度日。他们并不知道,在5000多年前那段中华文明初生的灿烂岁月里,他们所在的秦岭和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是声名远扬、四方瞩目的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地带,而西坡遗址是这一核心地带的中心聚落。考古钻探和发掘揭示,聚落的面积约40万平方米,南北各有一条壕沟,东西各有一条溪流,将聚落维护起来。聚落中心是4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四角各有一处大型建筑。


公元前3300年前盛夏的那天,西坡居民逐渐聚集到了广场上,守候在一处大型建筑前。刚刚逝去的男子地位显赫,他的死亡,在当时一定是非常重大的事件,这一噩耗会很快传遍铸鼎原周围的20多处聚落,还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一场隆重的葬礼即将开始。

这场葬礼所在之处,在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上,是个非常重要的地点。

华夏中心的沉默

重要的仪式正在大厅中肃穆展开。来的人们走过狭长的门道,绕过烈焰腾腾的火塘,进入大厅。他们在这个200多平方米的红色大厅举行过庄重的男性成年礼、神圣的宗教仪式、盛大的婚礼、欢乐的节庆??这次,是一个重要人物的葬礼。

庙底沟文化占据的中原腹地除了彩陶之外,没有闪现出耀眼的文明火花,在“满天星斗”中竟也黯然失色。事实真是如此吗?

仰韶时代中期的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至3300年)以其灿烂的彩陶闻名于世。彩陶图案的构成元素其实简单——主要就是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但庙底沟的制陶工匠们用这三元素勾连组合、点画呼应,描绘出了丰富绚丽的图案:有姿态各异的飞鸟、有灵动的游鱼,有繁复的抽象纹样。最著名的是“花”纹——先以圆点定位花心,再以花心为中心画出对称的弧边三角,弧边三角间暴露出的陶胎本色便形成了花瓣,灿然绽放开来。每一个有幸亲眼目睹庙底沟彩陶的人都会惊叹构图的奇幻和线条的流畅。当时的中国史前文化中已经出现玉器和象牙器等奢侈品,彩陶的材质没有那么贵重,但却闪现出真正夺目的艺术风采,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第一次真正的艺术浪潮。这浪潮很快席卷当时中国的各主要文化区,在北达长城地带,南过长江,西到甘青地区,东到大海的广大范围内,庙底沟之“花”四处盛开,显示出强大的扩张力。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由庙底沟之“花”,联想到“花”即“华”,认为庙底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源之一,庙底沟之“花”的盛开,是“华夏”形成的重要表现。

庙底沟文化为何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彩陶艺术?庙底沟风格彩陶为何能够强势扩张,成为整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绚丽彩陶的创造者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在二十世纪,因为缺少考古资料,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考古学界的未解之谜。

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中国史前考古进入了由一个接一个重大发现串联起来的黄金时代。辽河下游,辽宁建平和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大型积石冢、祭坛和“女神庙”,大墓中随葬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等精美玉器。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一座大墓出土随葬品104件,包括陶器58件及石器、骨器、象牙器、獐牙、猪头骨和牛头骨等。长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现祭坛、积石圈和大型墓葬,出土玉人、玉龟、玉版等有特殊功能的随葬玉器。很明显,这些与庙底沟文化同时的史前文化中,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出现了能够聚集大量财富、控制大量劳动力的权贵阶层。

兴奋的中国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热烈讨论,同时又惊奇地发现,以前大家瞩目的中心、与“华夏”关系密切的中原地带、庙底沟文化分布区内一片沉寂,没有任何可以与周边地区匹敌的重要发现。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模式被提出,取代了过去的“中原中心”模式。庙底沟文化占据的中原腹地除了彩陶之外,没有闪现出耀眼的文明火花,在“满天星斗”中竟也黯然失色。

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座大墓用特制的泥填埋,泥中掺杂着植物叶子和果实。它们在泥土中,至今清晰可辨。可见,添加特殊植物的叶子和果实,应该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铸鼎原上发现“黄帝宫殿”

 

他们先要走过狭长的门道,迎面是烈焰腾腾的火塘,绕过火塘,眼前豁然开朗,是200多平方米的红色大厅:红色的地面、红色的墙壁、红色的立柱??

河南灵宝至迟从汉代起就有很多关于黄帝的传说。从秦岭脚下伸向黄河的一条黄土塬被称作“铸鼎原”,塬下黄河转弯形成的一片湖泊被称作“鼎湖”。传说黄帝在秦岭中的荆山采到铜料,在铸鼎原上铸造宝鼎,铸造成功后,从鼎湖升天成仙。在黄帝飞起的一刻,众人急忙上前拉扯,想要挽留,但黄帝还是飞身而去,只留下了扯断的袍带。现在的铸鼎原上还有传说中的黄帝衣冠冢,年年受到当地民众的祭拜。

1999年,来自几个重要考古研究机构的考古学家们汇聚到了这片神秘的黄帝铸鼎升天之地,开始筹划一个宏大的考古工作方案。吸引注重实物证据的考古学家们来到这里的当然不只是黄帝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历年的考古调查发现,灵宝是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地带,集中了大量庙底沟时期的遗址,铸鼎原周围尤其密集,是解开庙底沟文化诸多谜团的关键所在。

200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铸鼎原地区展开了包括调查、钻探和发掘在内的系统田野工作。考古调查发现了包括西坡遗址在内的21处庙底沟时期聚落。这些聚落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最大的北阳平遗址超过100万平方米,次一级的西坡遗址面积50多万平方米。这种聚落等级差别,是社会发展分化的明确证据。为了了解社会分化的细节,2000年,考古队决定在保存良好的中心性聚落西坡遗址进行发掘。

2002年的发掘就获得了惊人的发现:在聚落的中心部位发现了一座大型半地穴房址,编号是F105,室内面积204平方米,外面有回廊,占地总面积500多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那个时代最大的单体建筑。2004年和2011年的发掘中,又在中心部位发现了另外两座大型房址,其中2004年发现的F106,室内面积240平方米。

大型房址的发现立即在学术界和公众中产生轰动。当地民众兴奋地称之为“黄帝宫殿”。谨慎的考古学家们不会如此冲动,但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位于聚落中心、规模宏大、工艺复杂的建筑绝对不是普通的住所,可能是公众聚会场所。房屋的建造、公共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掌握人力物力的社会上层强有力的组织,因此,此类大型公共建筑的出现,是庙底沟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又一有力证据。

这些大型建筑的建造工艺相当复杂。先要挖一圈基槽,在槽中竖立粗大的木柱,用夯土填满基槽,使木柱牢固,再依托木柱搭建起房屋的整个木结构。随后,将木结构内部的地面向下深挖,形成一个地穴,用不同种类的粘土和夯土铺垫坑底,再用石灰膏泥抹出平整的地面和墙壁。最后,还要将赤铁矿磨成粉,制作成红色颜料,涂抹整个地面、墙壁和木柱。据测算,不算砍伐、加工和运输树木的劳力,建造一座像F105那样的房子也需要100个壮劳力干3个月。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工程,需要精心的组织和丰厚的财力才能完成。

西坡居民、可能还有附近小聚落的居民们,在特定的时刻,会汇聚到西坡聚落的中心广场,进入这些殿堂之内。他们先要走过狭长的门道,迎面是烈焰腾腾的火塘,绕过火塘,眼前豁然开朗,是200多平方米的红色大厅:红色的地面、红色的墙壁、红色的立柱。这里可能举行过各种各样的重要仪式:庄重的男性成年礼、神圣的宗教仪式、盛大的婚礼、欢乐的节庆??

5000多年前的那个盛夏,殿堂要举行的是一个重要人物的葬礼。2004年冬天,在一次精心组织的大规模系统钻探中,西坡墓地被发现了。这是首次发现庙底沟文化墓地。我们的主人公是在2006年发掘中编号为M27的墓葬中被发现的,那年的发掘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位中年男子生前地位显赫,可能在这个大厅里面主持过很多重要仪式,一直扮演着众人仰慕的主角。现在,他静静地躺在那里,仍然是主角。他的死,是那个夏天的大事。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一场盛大的葬礼,也是一场显示社会身份,维系社会组织和秩序的重要演出。

精细的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的记载,可以让我们推想出那场重要葬礼的一些细节。

目击盛大而简朴的葬礼

 

“满天星斗”中重新闪耀

庙底沟文化曾经与“华夏”一词密切相关,但辽河下游、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都出现了随葬品丰厚、文化特色浓烈的墓葬遗址,说明这些与庙底沟同时期的地方,文明发展起来,有了聚集大量财富的权贵阶层。华夏中心的庙底沟,真的在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中失语了吗?铸鼎原上的“黄帝宫殿”,重新回答了这个问题。

长长的送葬队伍从中心广场出发,缓缓南行,从聚落的南门跨过壕沟,来到地势高爽的墓地。苍翠的秦岭如在眼前,北面的黄河隐没在烟雾之间。

整个葬礼大致是从尸体处理开始的。首先要清洗死者的身体和头发。西坡墓地中有些墓主头戴发簪,应该就是清洗头发以后插上的。清洗后要用织物将尸体包裹起来。虽然包裹物已经荡然无存,但从死者的体态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痕迹——M27的墓主人两肩上耸,上臂的肱骨和锁骨本应该成直角,现在成了锐角;双膝并拢,间距只有一厘米;最明显的是双足,足尖向下、脚面绷直,呈跳芭蕾舞状,明显是紧密包裹的结果。包裹好的尸体被放置在大厅中,供吊唁者瞻仰。同时,下葬仪式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墓圹方位在死者故去的当天傍晚就选定了,朝向296度,与当天日落西山的角度一致,太阳的东升西落,正对应着人的出生和死亡。墓圹规模相当宏大,长约5米,宽约3.4米,现存的深度近2米,出土量约20立方米,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按照测算,需要10个壮劳力工作5天。

需要准备的下葬用品包括覆盖墓室的木板、麻布,举行仪式用的朱砂,当然还有随葬品。

还需要备制一种特殊的用品:青灰色的泥。这座大墓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全部用特制的泥填埋。更独特的是,泥中掺杂着植物叶子和果实。除了野茉莉,还有芦苇、枣、酸枣、旱柳、五蕊柳、毛白杨、山杨、野山楂、柿、山胡椒、毛花绣线菊、苦参、菱叶海桐等十余种植物。这些植物是制泥过程中偶然混入的,还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意添加的呢?

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首先,根据对土样中保存的仰韶文化时期植物孢粉的分析,西坡遗址周围的主要树种应该包括柏树、松树、栎树、桦树、榆树、柳树、椴树和枫树等。如果制泥的场所撒满落叶,在制泥过程中混入泥里的话,应该以这些优势树种的枝叶为主,但其实泥中并没有这些树种的枝叶。而且,西坡墓地的其他墓葬中,有用泥封盖墓室的情况,那些泥中除芦苇外,没有其他植物,说明在制泥过程中除了有意添加芦苇以增强泥的牢固性外,一般是不会混入其他植物的。

可见,添加特殊植物的叶子和果实,应该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葬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长长的送葬队伍从中心广场出发,缓缓南行,从聚落的南门跨过壕沟,来到地势高爽的墓地。苍翠的秦岭如在眼前,北面的黄河隐没在烟雾之间。应该会有幽咽的陶埙吹响吧,在众人的肃穆的注视下,包裹着麻布的墓主人被轻轻放置在深邃的墓室中,随葬品被摆设在脚坑内,木板封盖住了墓室和脚坑。麻布又被铺盖在木板之上。特制的青泥搀和着新鲜的植物枝叶被洒向墓圹之中,很快就填满了整个墓圹。

挖掘墓圹时挖出的约20立方米泥土被堆放在墓圹之上,形成底部直径5米、高3米的封丘,巍然伫立。隆重的葬礼落下帷幕。

长江下游的凌家滩文化的玉人


辽河下游的红山文化玉雕龙



西坡墓葬大口缸

35岁的男性死者是谁呢?

 

5000多年后,墓葬被开启时,墓主人重新遭遇了人们的注视。虽然他不是传说中的黄帝,虽然他的随葬品是两个涂以朱砂的大口缸,但他是一个时代的领导者,而且,他曾真实地在这里生活过。

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都在上演着社会加速发展的大戏,各地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第一代领导者。

这位身高约1.65米,年龄在35岁的男性死者是谁呢?精细的多学科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死者生前活动的更多信息。

他的身份高贵——体质人类学家发现,他的头骨额中缝发育情况和其他重要特征均与另一座大型墓葬M8的男性墓主非常相似,两人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是社会上层家族的一员。

他的下颌的两颗门齿在生前就缺失了。可能是有意拔除的,显示他特殊的身份。这一风俗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非常流行。但也可能是在打斗中脱落的。他的右侧第2、3肋骨中部有骨折错位愈合现象,应与生前创伤有关。与牙齿脱落结合起来看,我们的主人公因身份特殊,生前可能经常参加竞技活动,并曾经受伤。

他吃猪肉比别人要多得多——寄生虫专家提取了他的盆骨内的土样。检测发现,土样中存在的寄生虫卵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墓主。这种寄生虫是大量食用猪肉才滋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主人公吃猪肉的机会远远高与其他人。猪肉在当时是奢侈的美味,只有在重要活动中才食用,我们的主人公一定比一般人参加了更多的可以享受吃肉待遇的重要活动。

生长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地带的中心性聚落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内主持过重要仪式,死后拥有面积17平方米的大墓和特殊的埋葬方式,??我们虽然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姓甚名谁,但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他是庙底沟社会等级化的代表,是中国史前时代涌现出的第一代领导者中的重要一员。

而我们的主人公并是一个人。

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都在上演着社会加速发展的大戏,各地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第一代领导者:在辽西地区,他们兴建大型冢墓和祭坛,主持着祭祀;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他们聚集财富,获取玉器和象牙等稀有原料,制作着标志身份的奢侈品。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各地的领导者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身份和等级,以不同的方式维护着自己的统治,或依靠宗教权威、或依靠世俗权力,或依赖财富和奢侈品,或依赖主持公众事务。西坡的权贵们明显更多的是在组织公众事务过程中行使并巩固着自己的权力。他们组织营建大型聚落和公共建筑,主持大型公共仪式,在葬礼中,注重的是墓圹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葬礼程序繁琐。奢侈的随葬品并不是主角,M27中的随葬品相当简陋,唯一表示身份等级的是这两件以涂抹了朱砂的麻布封盖起来的大口缸。

这种多元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各地区在保持自己特性的同时,展开了密切的交流。各地新生的领导者们踌躇满志,朝气蓬勃,有着很强的探索远方、相互交流的欲望。获得远方的新知识、新物品是显示其身份和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玉礼器和象牙器的广泛传播就是社会上层交流网存在的明证。西坡大墓中的大口缸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都有发现,同样主要在大型墓葬随葬,摆放的位置也大体相同,应该反映了同样的墓葬礼仪。也是社会上层交流的明确证据。彩陶的广泛传播正是在庙底沟社会加速发展,社会上层交流加强的背景下完成的。

密切的交流使得各文化区形成着共同的价值观、宇宙观和天下观,逐渐在文化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已故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交互作用圈”,此交互作用圈其实是中国的雏形,张光直先生称之为“最初的中国”。

考古资料描绘出的5000多年前西坡那场动人的葬礼表明,庙底沟文化在“最初的中国”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独具特征的重要角色。

 

人们清洗死者的身体和头发,为他戴上发簪。用织物耐心地将他的尸体层层包裹。当他被放置墓室中,随葬品被摆设在脚坑内,木板封盖住了墓室和脚坑,麻布则铺盖在木板之上。宏大的墓圹被层层填埋,一个巨大的墓立在了这个平原上。

节选自《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2年第10期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2年第10

 

  最后修改于 2012-11-09 09:54   阅读(1344)评论(0)编辑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