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

 塑跑 2020-03-31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毕加索1881 年 10 月 25 日生於西班牙馬拉加,1973 年 4 月 8 日卒於法國木甘。畢卡索一生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繪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

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卡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過。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很自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梵谷不同,畢卡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的畫家。在 1999 年 12 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 40 % 的高票當選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老吉他手 The Old Guitarist

1903 - 04 年,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藝術機構

《老吉他手》也是蓝色时期的作品。除了弥满全画的蓝色以外,年迈的乐手瘦长的形体、无力的手、下垂的头和褴褛的衣衫都在传达沮丧的情绪。失明的乐手似乎全然沉浸在自己弹奏的音乐之中。拉长的造型和闪烁的银光令人联想起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幻想风格主义画家埃尔·格列柯的手笔。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为此画写过一首感人的诗《男人和忧郁的吉他》(1937)。

人生 Life

1903 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美術館

《人生》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画家年仅22岁。这幅画是蓝色时期尺幅最大的作品。整个画面中的蓝色基调传达出一种忧郁的情绪,令人联想起黑夜、神秘、梦幻和死亡。其中的男性形象是画家的好友,他是因为失恋而自杀的。背景隐隐约约是一种建筑物的内部。一个裸体女性紧靠着画家的朋友,后者的手无力地指着一个抱着熟睡的婴儿的女性。在两组人物之间,还有两幅上下叠着的画布,其中都只有轮廓式的描绘。上面的一幅中两个抱在一起的裸体形象绝望地看着一切;下面的画面中则是一个头靠在膝盖上的形象。此画显然具有寓言的意味。画家借此表达极为复杂的内容:一种神圣和世俗的爱情寓言?一种人生的周而复始或是责任?现代艺术家的一种生存状态……

悲劇 The Tragedy

1903,美國-華盛頓區國家畫廊

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從他的朋友卡薩格瑪之死開始。他選擇自殺.因為他的愛無法獲得回應。即使畢卡索後來圖畫處理的.不是死亡.但還是孤獨或缺乏愛。《悲劇》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們是一群在海邊沒有親情的一家人.缺乏生命力.僵立有如雕像。四周沒有任何東西可使他們有希望脫離那種孤立狀態。只有小孩作出手勢.頭還不屈地舉著。人物被裹包得有如要鑽進衣物裡;而顯露於外的便是赤裸的.赤赤裸裸的貧窮。在這圖畫裡.畢卡索毫不掩飾他的悲情。

燙衣服的女人 Woman Ironing

1904,美國-紐約古金漢博物館

畢卡索來到巴黎並在 1904 年定居在那裡.這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 頭髮、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燙衣服的女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後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於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

這一時期也是畢卡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於藝術性的表現。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於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至於為什麼畢卡索會採用藍色作為主調.尚沒有確定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印象派的宗師-莫奈和肖像画家卡裡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畢卡索之所以偏愛藍色是因為它代表著憂鬱。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卡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賣藝人家 The Family of Saltimbanques

1905,美國-華盛頓區國家畫廊

畢卡索曾經模仿矯飾主義的風格將人體拉長.但是在這幅畫中.他再度接近古典的美感理念。拉長的身形不見了.不再用矯飾、激情的姿勢.雙腿敞開方向各異的站姿.似乎成為圖畫中人物的必然姿勢。這幅畫的主題偏向人們的孤寂與內省.不過在色彩運用上.畢卡索卻用暖色調使畫面的沉重感減輕不少。

拿煙斗的小孩 Boy with a Pipe

1905,私人收藏

据说这个小男孩绰号“小路易”。1904年,毕加索搬到了法国巴黎蒙马特区,并在一座叫“洗衣船”的破旧公寓里住了下来。“小路易”也住在这幢公寓里,他常常跑到毕加索的画室里,看他画画来消磨时光。后来,毕加索以“小路易”为模特绘制了这幅作品。

這是畢卡索走過藍色憂鬱時期.進入粉紅時期的代表作。畫中表現了一位神情有點憂鬱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煙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豔麗的鮮花。畫面韻味和色調.蘊含了一種無法言傳的華麗與孤獨.比後期標新立異的立體派作品更打動人心。這幅畫被評論家譽為具有達文西「蒙娜麗莎」似的神秘.梵谷「嘉舍醫生」似的憂鬱的唯美之作。

2004年,在纽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位神秘买家以1.04亿美元的天价买下了这幅作品,这个价位创造了当时世界名画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格特魯德斯坦因 Gertrude Stein

1906,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1906年.畢卡索結識了野兽派创始人馬諦斯。他從這位野獸派泰斗那裡發現了黑人雕刻.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並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這年.畢卡索將調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換上灰褐色的顏料.為文學家斯坦因畫肖像。這幅《斯坦因畫像》.是畢卡索從'玫瑰紅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畫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來巴黎定居的美國女作家.她以實驗式表現手法.曾給年輕的先鋒派文學家們以巨大影響。她和現代派的藝術家們交往頻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現代美術史著作中出現。她不但與比自己小七歲的畢卡索相處得很好.而且與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創造新型藝術的畫家十分親密.經常在這些畫家最困難得時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奧不斷收藏他們那些富有爭議得作品.以示在經濟上支持窮畫家們專心致志地從事新藝術的創造。

斯坦因曾為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兒.最後還是在沒有模特兒地情況下.畢卡索獨自潤色此畫。朋友們看了完成作後大吃一驚.都指責所畫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畢卡索說:“這有什麼關係呢?最後她總會看起來跟這幅畫一模一樣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這幅畫.數十年過後.評論界一致認為.這幅畫與女作家的內在氣質是一致的。

坐著的女人 Femme Assise

1909,私人收藏

這幅畫的是畢卡索的情人兼模特兒費南德奧莉薇(Fernande Olivier)

亞威農婦女 Les Demoiselles d ’Avignon

1909,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在 1909 年末,畢卡索從事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的創作,這件作品是他的經驗總結,並且標誌著他未來的活動朝現代派方向發展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亞威農婦女》。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採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這些平面甚至發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卡索的畫已經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

到 1909 年,畢卡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像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這幅畫顯示畢卡索的革新精神,表明他可以超越前衛派的繪畫試驗。他透過人物身體和物體的安排,將人物依序地由左向右,從未完成的草圖,一直到最後一個戴面具,臉完全變形的人物。這一系列的人物形態像金屬片一樣地翻折,預示了立體主義成熟期將會形成的空間碎裂觀念。

《亞威農婦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畢卡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捨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

畢卡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這幅畫對藝術界的衝擊相當大,展出時,蒙馬特的藝術家們都以為他發瘋了。野兽派创始人馬諦斯說那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 后续会与毕加索共同发起立体主义绘画运动的布拉克-這位受到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影響的畫家也甚為驚訝,然而他知道另一種藝術的形式已經誕生了。這種新創造的造型原理,成為立體派及以後的現代繪畫所追求的物件。《亞威農婦女》不僅是畢卡索一生的轉捩點,也是藝術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沒有這幅畫,立體主義也許不會誕生,所以人們稱呼它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蘭姆酒瓶 The bottle of rum

1911,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畢卡索為了模仿新艺术旗手塞尚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使用了各種角度的幾何體以及移動透視法。

吉他、乐谱和玻璃杯

1912,美国圣安东尼奥市麦尼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大部分是由毕加索使用不同的材料拼贴而成的,这是“综合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比立体主义更进一步,它不再简单分解重组事物,而是把客观物体本身引入绘画。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中,往往会加入一些题字、数字和乐符,有时还会把一些纸片、木纹纸等实物素材直接贴到画面上。这种创作方法在减弱透视、强化作品平面性的同时,还带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感。

画面的背景是一张画着古典花纹的卡纸,上面贴着几张颜色、形状各异的纸片,有蓝色的梯形、白色的圆形、黑色的弓形、棕色的耳朵形仿木花纹纸;在画面右侧,还有一小截活页乐谱和画有玻璃杯的素描图;左下角则是一张报纸的标题。古典红褐色的底上布满精致典雅的菱格和花卉图案,渲染出欧洲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中,休闲舒适的环境氛围。在这幅画中,毕加索用梯形、圆形、左耳形和弓形的图案勾勒出了吉他左侧的大致轮廓。乐谱和素描图经过精心的放置,其轮廓线构成吉他的右侧部分。

报纸的标题“La Bataille”在法语中意为“战争”。毕加索是一个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画家,他曾强烈地谴责那些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而不惜屠杀平民的野蛮战争行动。1912年爆发了巴尔干半岛战争。此时正值“一战”前夕,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激化,山雨欲来,毕加索敏感地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争风云,有意识地选取报纸的内容来表达他的政治立场。

馬朱莉 Ma Jolie (Woman with Zither or Guitar)

1912,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又譯「女人與吉他」或「我的漂亮姑娘」.畢卡索的情人.馬塞勒亨伯特的綽號。 畢卡索用鬆散的立體圖形構建的立體派風格.中央三角形的擺放巧妙地表示一個女人的頭和軀幹.以及下方中 心一組六縱線的形狀代表了吉他的琴弦.而女人正在撥弦。 在立體派這一時期.畢卡索和布拉克同時採用多種模式.綜合表述象徵意義和抽象。

海邊風情 The Bathers

1918,法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

這是畢卡索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畫面中人物沒有被徹底解構.保留著具像的視覺效應。但是.這時的畫家深受非洲木雕面具等民間藝術品的影響.特別是在獲得了寶貴的形式靈感啓示後.潛移默化地構成了立體主義繪畫的徵兆與重要因素。

我們從畫中沐浴的少女圓錐體的體態中.可以看到這種立體因素。畫家傾向於把人體作爲圓柱體、圓錐體與圓球體的結構關系組合.來表達一種豐富的思想內涵。

三个音乐家

1921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一个像盒子的空间里,画面左边的白衣丑角在吹奏单簧管,中间的花衣小丑在弹吉他,他的旁边是一个手持乐谱的传教士。他们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桌子上面放了堆小物件,下面还有一条狗,后面的墙上映有狗的影子。这时期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手法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从早期的剪纸拼贴画演变到用几何构图和纯色呈现。

画面以红棕色为背景,人物左白、右黑、中间彩;左右都是大色块,中间是鲜亮的黄、红小色块,对比鲜明;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鲜艳而抽象,搭配富有变化却不凌乱。明暗对比强烈,看上去如同夕阳西下时阳光从正上方照射过去,形成鲜艳的暖色调。在这幅画中,长、短、圆、直多种线条各显神通。人物轮廓的长线条开阔大气,桌下狗身的短线条描绘的毛发、利爪栩栩如生,粗粗的音符在细细的五线谱上活泼跳跃。长线条与短笔触雅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饱满的抽象形象。

桌子下面有一只看不见头的狗,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锋利的前爪、俏皮的尾巴、加上背景里黑色的狗头影子,让画面看起来显得更加离奇古怪。画中握着单簧管的、弹着吉他的、拿着乐谱的蜘蛛形的小手,可爱而怪异,把人物的身体衬托得越发巨大,在这么大尺幅的画作所表现出的庄严肃穆中,透露着些许活泼喜悦,这是画家的别出心裁和智慧之处。

毕加索创作过许多喜剧人物,丑角和小丑是他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他把自己比作小丑,用小丑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的千变万化。在这幅画中,从左到右的三个人分别代表毕加索本人、法国诗人阿波里耐和马克斯.雅各布,后两位是毕加索的朋友,在1910年代他们来往频繁。

海邊奔跑的兩女人 Two Women Running on the Beach

1922,法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

1917年前后,毕加索开始为佳吉列夫的芭蕾舞团设计幕布、舞台布景等。1922年,毕加索创作了这幅《沙滩上奔跑的两女人》,后来又以它为基础为芭蕾舞剧《蓝色列车》设计幕布。佳吉列夫十分喜爱并珍视毕加索的设计。

毕加索在画中画了两个奔跑的女人,沙滩、海水、蓝天,看似很正常。但她们的头都以怪异的角度仰着,人物左右手的大小、粗细差距相当大,沙滩一点都不柔软,像有棱角的坚石。可以说,这幅画在正常中透露着荒诞怪异。

毕加索这一时期在色彩的运用上比较厚重绚烂,大大提高了画面温馨怡人的生活气息。灰黄色的沙滩和衣裙、湛蓝色的海水与天空、棕红色的人体和黑棕色的鬈发,一切都那么浓烈喷薄,发散出旺盛的生命力。她们丰满、活跃、健硕,如雕塑般的人体形象跃然纸上。有人认为这是受到他妻子怀孕的影响,毕加索把她大腹便便的模样变形成巨大的身体。粗大的四肢与毕加索的童年有关,在他年幼的时候,常常钻到饭桌下面,他惊讶地观察到,伯母从裙子底下露出来的双腿十分臃肿、奇怪,这种巨大的比例在他稚嫩的心底产生了困惑,这种困惑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

两人手拉着手大步向前跑去,画面右边的人后腿扬在身后,似乎快跟不上同伴的步伐了,她们的头发全部飞了起来,头仿佛也因为飞快的速度而不自觉向后仰。手脚的动作连在一起好像一个风火轮,天上的白云仿佛都在后退,她们实在跑得太快了!在这幅画中,毕加索运用了很纯的湖蓝色,海天相接,海比天蓝得更加浓烈,仿佛要把天上的云彩都染成蓝色。

毕加索一直以来都没有只追求一种定向风格的倾向,他转向新古典主义创作,很大程度上缘于意大利之行及跟俄罗斯芭蕾舞演员、他的第一任妻子奥尔佳的相识及结合,不过,当时社会在“一战”后出现的复归传统的潮流也是原因之一。

戀人 Lovers

1923,美國-華盛頓區國家畫廊

《恋人》是画家在事业和爱情处在春风得意时所画的作品之一。在这里,画家回到了具有古典风的画法。他以朴素而又明快的处理将一种“舞台剧”似的情爱场面描绘得情意绵绵。由于画家当时热恋着著名的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奥尔嘉,因而画面中两个依偎在一起的恋人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整个画面有一种芭蕾舞式的优雅、轻柔和完美,令人联想起文艺复兴画圣-拉斐尔的那些抒情意味浓郁的人物肖像画。颜色的搭配(窗外的蓝色,窗帘的粉红色,男性的一袭红衣,女性服饰的黄色、绿色和白色)既明快灿烂,又不唐突,人物本身一种传达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调。此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毕加索的作品之一因此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如果不說,恐怕沒有人會看出這是畢卡索的畫。乍看上去,他那抽象的、立體的風格完全沒有任何體現,然而,如果細細體味,畫的設色與他那些名作頗爲接近:簡單的紅、黃、藍、綠、粉,構成主色調,當然,還有重要的白色,構成皮膚與女士上衣的顔色。棕色與黑色雖然筆墨不多,卻起到了定盤星的作用,尤其是這對情人的棕色頭發,有了它們,整幅畫的調子才算是定了下來,否則很容易給人發飄的感覺。

除顔色之外,畢卡索在綫條上也體現了出色的掌控能力,寥寥數筆,就把這對情人的陶醉與幸福勾勒出來,特別是他們的眼睛和嘴唇。女人眉目含情,略帶微笑。男人看著女人的臉,頭嚮她微微傾斜。似乎我們可以預期他們的下一個動作,必然是一個甜蜜的吻。在風格上,畢卡索希望展現原始主義的風格,畫中的綫條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似乎我們中學時期總有一些女同學,她們畫出來的人臉都是這個樣子。這是畢卡索在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他追求的,是一種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簡潔、優雅的美,高貴的氣氛,矜持的情緒,色彩與綫條的純潔,一切都在他的筆下呈現,仿佛把我們帶回了古典藝術的黃金時期。

如果回顧下藝術史,會發現西班牙的藝術家們普遍具有多變的風格,古有巴洛克騎士-委拉斯凯兹、西班牙之光-戈雅、畢卡索更是集大成者,他十幾歲時就能把油畫畫得跟古代大師一樣好,此後更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新的風格一次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最終,畢卡索成爲開一代風氣之先的人物。

畫家和他的模特兒 The Artist and His Model

1928,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此畫描寫了畫家在畫女模特兒的情景.左側的裸女坐在地上.畫家坐在椅子上聚精會神地作畫.背景簡略.人物充滿畫面。

鏡前女孩 Girl before a Mirror

1932,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镜前的少女》是一幅艺术史上难有结论的作品,如何解释成了一个问题。这幅画具有超现实的变形特点。在这里,画家竭力要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因而采用了多重的视角,左边的少女是画家的情人,一个17岁的北欧少女。她既有正面的姿态,也有侧面的特点,同时,似乎是着衣的,似乎又是裸体的,而右边镜子中的形象却又仅仅是侧面的形象而已。

而且,无论是脸容还是肤色都有很大的差异。利用镜子扩大观者的视野并非毕加索首而为之。油画之父-扬·凡·艾克、巴洛克騎士-委拉斯凯兹和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马奈等人都用过这一手法,但是,或许毕加索笔下的两个形象之间的形式差异意味着人的外在形体和内在真实之间的反差,也就是说,画家将立体主义的多重视角悄然转换成了心理的多重视角,外在形式和内在现实得以同时展示。此画十分平面化的装饰性有梦幻的效果,也反映着画家早期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画风。

閱讀 La Lecture

1932,私人收藏

畫中人是瑪莉-泰瑞莎.華特.也是畢卡索的情人之一。瑪莉-泰瑞莎的膝上放了一本書.看書看著入睡.畢卡索當時的妻子歐嘉在展覽會上看到這幅畫之後就和畢卡索離婚了.因此這幅畫成了畢卡索婚變的作品。

夢 The Dream

1932,私人收藏

画中沉睡的少女是毕加索的恋人之一玛丽·泰雷兹。1927年,時年 47 歲的畢卡索與長著一頭金髪.體態丰美的 17 歲少女玛丽·泰雷兹在地铁站初次相遇.,随后双双坠入爱河。在与泰雷兹相处的时间里,毕加索充满了狂热的绘画激情,而这段时间里,泰雷兹也一直充当毕加索绘画和雕塑的模特。又過 17 年.64 歲的畢卡索给她的生日賀信中說:「對我來說.今天是你 17 歲生日.雖然你已度過了兩倍的歲月.在這個世界上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這幅畫可說是畢卡索對精神與肉體的愛的最完美體現,每當畢卡索擁有一份新的愛情.他的畫風都會為之一變.而這個階段他相當喜歡明快、對比強烈的顏色.技法上則是平面化與立體化的完美結合。

《夢》只用線條輪廓勾畫女人體.並置于一塊紅色背景前。女人肢體沒有作更大分解.稍稍做了夸張劃分.色彩也極其單純。這幅畫是畢加索以立體派描繪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風格相結合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由.線條和色彩自由組合的傑作。

《夢》的整體色調鮮明.用筆直接.線條使用較多.充分表現女人身體線條。畫面當中女人的臉被從中截開.是立體派表現的一種手法。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詳柔和.看得出她睡的好甜.讓人有種欲睡的感覺.女人的身體比例不是很協調.上下半部分過于窄小。兩個用線條描繪的寬大的手臂置于椅子的兩個扶手而向身前耷拉著.顯得那麼的無力.完全進入睡的狀態。女人的上衣就用幾個淡綠色線條勾勒出來.她的兩個圓滑.挺拔的乳房是那麼的迷人.真實展現女人身體質感。女人脖子上的項鏈采用紅與黃.顯得那麼的突出.給人視覺衝擊。整個畫面視覺效果舒服.對比色的運用.補色的運用.對比中不失協調。顏色的協調運用.讓整個畫面顯得那麼的協調.整體有種夢的意境。

畢卡索的一生是那麼的豐富.他的作品將被人們用來詮釋.精神將被用來學習。我們每個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那種想法要給予堅定.去尋找那份屬于你自己的“夢”;《夢》所傳達給觀者的審美感受和暗示意義就是如夢中事物一樣不可思議。

格爾尼卡 Guernica

1937,西班牙-馬德里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

對佛朗哥政府的殘酷行為不滿的畢卡索定居巴黎,但當 1937 年 4 月 26 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歷史名城 — 格爾尼卡在西班牙內戰的混亂中,遭到法西斯德軍的突擊,全城被炸為一片瓦礫,死傷數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婦孺時,激起了畢卡索強烈的憤怒,因為他一想到德軍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一個不設防的小村莊竟然進行這樣殘暴的轟擊,就義憤填膺,於是開始動手繪製這幅壁畫,要以畫筆為槍來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為。

這幅《格爾尼卡》到底表現了什麼呢?裡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槍炮.只有牛、馬、女人、燈……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像。畢卡索把象徵性的戰爭悲劇投入藍色調中,那淺青、淺灰在黑色調的對照中表現正義的極點,它聚集了殘暴、痛苦、絕望、恐怖的全部意義。

這木然屹立的公牛、瀕死嘶鳴的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士兵、抱著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嚇得發呆的見證人……到底表現了什麼呢?畢卡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但是對於《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他曾解釋道畫作中的牛、馬和以生氣勃勃的線條繪出的手的涵義,以及西班牙神話中那些象徵的起源的涵義。

他說:“……牛代表殘暴,馬則代表人民。不錯,我在那畫裡用了象徵主義,但並不是在其他畫裡都這樣做……。”“那幅畫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識的宣傳……” 因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鬥牛場上出現的公牛,往往代表著妖怪、惡魔等黑暗勢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畢卡索會以牛來代表著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

同時,在鬥牛場上的鬥牛士攻擊下,公牛終難以逃脫死亡的命運之西班牙鬥牛文化下,這匹馬乃為象徵著面對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們是對抗暴政的主力軍。戰士雖然已經倒下,但他仍然緊緊地握著那柄劍與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達了人民的復仇的決心和決戰到底的精神。

因為這幅巨畫是畢卡索為以進步和平為主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之西班牙館所繪製,並且曾到英國、美國等其它國家巡迴展覽,引發了全世界熱愛自由、擁護民主人士的共鳴,同時在畫家聲明要將該畫捐贈給結束佛朗哥政權後的西班牙祖國之種種動作下,使得該畫的意義很快就超出了單純事件的抗議範疇,而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種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對暴力的一種對抗。

就其意義來說,這幅作品超過了這樁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過繪畫技巧起了象徵啟示、重要契機的作用。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於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徵著死亡。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刚被炸死的孩子,仰天长号,痛不欲生,在她的上方,画着一头面目狰狞、凶残无比的大公牛,象征着残暴的德国法西斯势力。

第二部分,画面中间有一匹被长矛刺伤的马,面部扭曲痛苦,愤恨地回头看着大公牛,它象征着受难的格尔尼卡人民。在马的下方,有一个人负伤倒地,但仍手持武器想要继续反抗。

第三部分,从窗口伸出一个惊恐的脑袋,她手持着蜡烛。在蜡烛的旁边,是一盏像眼睛一样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般,蜡烛和电灯象征着要把法西斯的罪恶大白于人间,又似乎是要为苦难的人民照亮希望的道路。

第四部分,是一个男子在高举着双手,似乎在绝望地呼号;他举起双臂与倒在地上的士兵有关,张嘴仰天长啸与开头的母亲形象形成呼应。他这样是对死去无辜生命的怜悯,以及要为和平正义坚持到底的宣告。这个形象是对戈雅的作品《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中那位举起双手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的致敬。其下方,一个女子在匍匐奔跑,躲避轰炸,气氛惊惶恐怖。

《格尔尼卡》完成以后,曾先后在法国、挪威、英国、美国等国展出,引起极大的反响,它发出了人们反对政治斗争和血腥压迫的心声,影响极其深远。这幅画曾被长期保存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与《蒙娜丽莎》一起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幅用防弹玻璃保护的画作。本画直到1981年才被护送回西班牙。

哭泣的女人 Weeping Woman

1937,英國-倫敦泰德畫廊

画中这位哭泣的女人是朵拉.玛尔,一位法国和南斯拉夫血统的颇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才华横溢的朵拉在绘画上给了毕加索很多帮助,尤其是在毕加索巅峰之作《格尔尼卡》的创作过程中。

这幅画是立体派理念的一个发展,运用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方法,块面、勾线、平涂。把从一个角度看不到的另一面也在同一个平面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富有装饰性。《哭泣的女人》也是毕加索后期表现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画面中,朵拉的面孔扭曲,悲愤的大眼和前额颠倒支离,齿轮般的眼睫毛,倒悬的眉毛像锯齿一样,头发如钢丝般焦灼,最引人瞩目的是面部中间的灰蓝色区域,仿佛是因悲伤过度而支离破碎;她双眼凸出,泪如雨注,撕咬着手巾,仿佛正在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和痛苦。

整幅画以几何图形构成,焦黑粗犷的线条轮廓,配合浓烈的色彩,更加加重了这种揪心的力量,极致地表现了朵拉的颤抖、忧愁和眼神里透射出的不甘与焦躁。本来应该是突出的鼻梁把两眼分开,毕加索却在两眼之间画了一个黑洞洞的空窝,这个破口就像被子弹打开的一个洞,它与下方惨白的纸巾形成一种极其鲜明的对比,加上像兀鹰一样的眼珠,像垂死的蜜蜂的耳朵,使整个脸部的表情虽然极度扭曲,却显得异常生动。焦黄色的背景,让人物看起来更加焦虑。头上的帽子红得触目惊心,她面色忽黄忽紫,浸透着悲绿的苦涩;捂在脸上的白色手巾泛着灰蓝色,预示着悲剧的到来。

最初买下这幅画的毕加索好友、曾为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的罗兰特・潘罗斯曾请教毕加索,为什么要将朵拉的面孔作这样的变形。毕加索说:“是的,我赋予她一种饱受折磨的形象,她所受的折磨不是因为我,我不是虐待狂,我不能从中得到什么乐趣。这是我感受到的一种幻象,我受我的幻象的指引作画。”

晨歌 The Aubade

1942,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

標題讓人回想起悠久的傳統.從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畫派.延伸到 19 世紀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安格爾.他們全都讚揚視覺與音樂之美的聯姻.將身體的曲線與悠揚婉轉的旋律結合在一起。 從伊斯蘭閨房中的神秘.到奧林匹斯山的壯偉.宮女和愛的女神們慵懶倦怠.聆聽著總是與她們的身體呼應的音樂。

她們是欲望的圖景.存在於以藝術與愛為永恒法律的世界。曼陀鈴的演奏者坐著.身體側向椅子一邊.她的腳底是灰色軟毛氈.她的肚皮上有鳥的輪廓.她裙子的顏色通常是哀悼時用的:我們這裡看到的場景有某種儀式和莊嚴感。生命激動人心.自然已經就緒.田野不遠.天也是.這幅畫讓人看到未來的自由。

公牛,十四號 Themes and Variations. Bull, state XIV

1946,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毕加索最初画出的是一头膘肥体壮的公牛,紧接着他又画出第二稿和第三稿,那头牛仍是体态丰满。他一张接一张地画下去,但是那头牛却变了模样,边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瘦……

为了完成他那头由一条线构成的牛,他竟然数易其稿,画了各种各样的牛。当你看到那条线时,你简直无法想象它曾花费了画家多少心血。

有些画看上去似乎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这幅公牛图的演变过程,就是典型的一例。每一稿都有其独特的含义,而每一含义又导向另一种形式的真实。保留下来的线条包含了我们说“公牛”二字时所想到的一切。

阿爾及爾女人(O版)The Women of Algiers (Version 0)

1955,私人收藏

毕加索使用來自於 浪漫主义时期畫家浪漫舵手-德拉克洛瓦作品的靈感.先後共改編創作了 15 幅系列作品.並以 A 到 O 作為編號。共花兩個月時間完成.

此畫(O版)是整個實驗系列最後一幅作品.累積上百張紙本、14 張油畫的結晶.其極高的完成度展示了立體主義、透視和激烈的色彩.是世界各大畢卡索展中的重點項目.可說是畢卡索創作的里程碑.亦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阿爾及爾的女人》被視為現代藝術的傑作.主題為裸露的妓女.為畢卡索畫作常見主題.並以招牌的立體主義繪成.作這幅畫是向亦敵亦友的畫家色彩的遊戲家-馬諦斯致敬。

女子與狗 Femme au chien

1962,私人收藏

Kabul 是一頭阿富汗獵犬,名字正正就是該國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獵犬素以優雅聞名,厚實而飄逸的毛髮除了引人喜歡以外,也是為了適應山區惡劣氣候。

迷人的外表之下,牠是強壯和敏捷的象徵,專為長時間狩獵而生。不知道畢卡索鍾情此犬,是否與此有關。畫中女子則是畢加索的第三任妻子杰奎琳,兩人婚姻歷時約 11 年,直至毕加索逝世為止。

斗牛士

1970,法国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斗牛是西班牙古老而传统的运动,象征着勇气、荣耀、刚毅和果断,深受西班牙人的喜爱。毕加索的父亲狂热地迷恋斗牛,经常把斗牛士请到家中。小毕加索一定会亲手摸一摸斗牛士的衣角,仰望着他心中的英雄。斗牛是毕加索一生钟爱的艺术题材。

毕加索笔下的斗牛士身穿西班牙传统服饰,蓝白色的大翻领缀上大片简短的流苏,头上戴着橙红色的头饰,沿着右侧脸部垂下来;他一手握着锋利的宝剑,另一只手上则拿着冒着烟圈的雪茄。斗牛士脸部的五官严重扭曲变形,两只眼睛上下相叠,两撇黑胡须往上翘起,鼻子硕大无比,侧面轮廓咧开的一道口子则是斗牛士的嘴唇。

这幅《斗牛士》毕加索创作于晚期,这时他对立体主义的把握和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在这幅画中,他把从不同视角看到的人物形体全放在画面上,随意拆解重组人体结构,扭曲变形,所以,我们很难辨别出斗牛士的具体形象,只能看到拼凑起来的几何图案。

这幅画中斗牛士的外轮廓、头饰、衣服、剑上都由粗细不同的不规则线条构成,它们随着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而不同,虽然看起来随意,但实际上有内在的规律和逻辑。毕加索是现代立体主义的创始人,完全打破了追求精确的细节刻画、规则的画面布局结构这一绘画传统,他从非洲艺术等许多传统美学中汲取灵感,使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绘画技巧,对画中人物的形体进行分解、重组和拼凑,风格独特、自由、不拘一格。

“绘画的技巧成分越少,艺术成分就越高。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毕加索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