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中有静,人生便能合“道”而行

 MissU001 2020-04-01

对于人的本性来说,内心的诸多念头,根源就是起于不静。

《道德经》中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静定是躁动的制服者。

圣人行事时从不轻举妄动,而是慎重考虑再去行动,更不会表现出轻率和焦躁的样子。

因为人生的祸患皆由自己的躁动而生,当内心不清静时,相伴而生的必然是贪欲,嗔心,戾气,人生更是背“道”而行。

人生多思虑,一个人如果内心不静,而又掺杂诸多思虑时,必然会产生痛苦和负累。

古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世俗之中的人,除了让身体忙碌之外,心也不得安宁,《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每个人都是如此,无缘无故就会寻愁觅恨,有事的时候忙碌于工作,无事的时候忙碌于自己的思虑多心。

所以在人生这一场过往之中,我们需要做到的一个智慧,就是能够做到:闹中取静,静中再取静。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人在闲居无事时,心中最容易陷入昏沉迷乱之中,这时应该在沉静中保持自己的寂静。人在有事忙碌时,心情最容易急躁不安,这个时候应该在寂静中保持冷静。

人在紧张忙碌时,需要有一个清静的内心来指导自己,在忙处要有一个主宰,当人生处在安逸恬静时,让内心有一种清静,防止自己的杂念思虑产生。

王阳明有一个学生叫欧阳德,有一天他问老师:“平时一颗心总会忙得要死,有事的时候忙,忙的七荤八素,没事的时候,为何也是百种须索,千般计较,天天活的这么累呢?”

王阳明就告诉他:“天地之间的生机本来就是没有一刻中断的,都处在不断活动和变化中,然而忙中要有主宰,乱中也要有静,不急不缓,即便外在的事物处在千变万化的过程中,只要心有主宰,即便日理万机,也能从容自在。”

王阳明所说的心有主宰,根本就是源于“静”。

人有七情六欲,我们无法阻止欲念的出现和产生,比如说贪嗔痴这一些混乱人生的念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欲念也是人性的本源,但是我们需要保证这些念头以合理和适度的状态存在,所以,在这种权衡的背后,更需要以静来取正。

那么“静”的本源在哪里?如何将“静”融化在自己的人生中呢?

在《庄子》之中有一个故事叫“呆若木鸡”。

有一个人替周宣王饲养斗鸡,很长时间之后,这个人告诉周宣王说:“这只鸡已经可以了,虽然不时鸣叫,但已经没有好斗的表情,看起来如同木头做的鸡,道德完美,别的鸡见到这只鸡都不敢近前,掉头就跑了。”

“呆若木鸡”就是形容得道之后德行完备的状态,如同《道德经》中的“大智若愚”一般,这便是静的状态。

从鸡的角度来说,没有好斗的表情,没有过多的思虑之心,甚至没有眼神凶恶,怒气冲冲的样子,但是其他的斗鸡见到这只鸡撒腿就跑,就是因为这只鸡合乎道,达到了守气养神的状态,无好胜之心,自然所向披靡,正所谓动若脱兔,静若处子。

庄子的这一个故事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但是其表达的思想就是符合道的清静完备状态。

正所谓“只动脑,不动心”,心的静并不在于表面的遏制,而在于内心的不动念。

事情来临之时,动脑筋处理问题,但是不过度动心思虑,闲来无事时更不会庸人自扰,多找繁琐,这便是内心的清净本源。

无论身处于何处,内心清静,不以内心的思虑而主导自身,就能控制贪嗔痴念对于自己的吞噬。

文|国学书舍

来源:众能聊娱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