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四地闲夫 2020-04-01

太原王氏是东晋历史上,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士族门阀。在此之前,东晋先后由琅琊王氏、颖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执政,呈现出了士族和皇权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淝水之战后,随着陈郡谢氏退出门阀政治舞台,此时门阀政治也渐渐落下了帷幕。陈郡谢氏之后,太原王氏登场。

不过和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执掌东晋的士族门阀不同的是,太原王氏并没有取得东晋的执政权。因为太原王氏登场时,门阀政治和东晋政权一样,行将就木。司马氏皇族开始崛起,门阀政治开始逐渐向皇权政治过度,虽然过程很不顺利,但门阀衰落、皇权重振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原王氏当然不能效仿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只能依附司马氏皇族,以维持门阀不坠。但是司马氏皇族人才极其匮乏,并未稳定政局的能力,无法使东晋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皇权政治。甚至在司马氏皇族内部,出现了以晋孝武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司马道子为代表的相权之间的权力斗争。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而太原王氏则深度介于了这场皇权和相权之争,最终太原王氏也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覆灭。太原王氏的覆灭,可以视为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士族门阀衰落、司马氏皇族崛起

在淝水之战中,执掌东晋的陈郡谢氏,为保全东晋政权立下了大功,很快成为东晋最显赫的门阀。淝水之战结束后,门阀政治出现了转折。特别是谢安去世以后,士族门阀人才迅速凋零,并没有再出现王导、谢安这样优秀的人才了。在东晋末期,每家士族都未出现如之前那样能影响政局的代表性人物,这意味着门阀政治已经由盛转衰。

以谢安的智慧,当然不可能察觉不到门阀政治由盛转衰的情况。面对晋孝武帝重振皇权的企图,谢安没有与之对抗,而是选择退让,他离开中枢、出镇广陵。谢安的退让,再加上后来谢玄、谢石等人的离世,陈郡谢氏也逐渐没落,无力再支撑门阀政治。陈郡谢氏之后,也没再出现新的能执掌东晋的士族门阀。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晋孝武帝借着士族人才凋零的机会,开始酝酿自己重振皇权的计划。他任用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为宰相,打压和抑制士族。这个以相权辅佐皇权的动作,并未遇到士族的反制。晋孝武帝的皇权配合司马道子的相权,起了作用,皇权重振的迹象愈发明显。士族执政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皇族当政成为可能。以皇权和相权为代表的司马氏皇族崛起,意味着门阀政治开始出现了衰落。

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衽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今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望,复不于今大明国典,作制百代,不审复欲待谁?-《晋书·范弘之传》

就传统的门阀政治而言,陈郡谢氏没落之后,应该会有新的士族门阀取代陈郡谢氏,执掌东晋。然而此时士族人才凋零,无法有效制约皇权、稳定时局。士族门阀中没有产生新的当权门阀,使得门阀政治难以为继。

此时登场的太原王氏,其势力明显不如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出身太原王氏的王坦之曾凭借阻止桓温篡权的功劳,使得太原王氏逐渐兴起。王坦之之后,太原王氏并未发展成为执掌东晋的士族门阀。太原王氏无法像其他士族那样,既有人在中枢执政、又有人在方镇掌兵。无论是中枢还是方镇,都不在太原王氏的控制之中。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有鉴于此,太原王氏决定另辟蹊径,以图家族兴盛。那就是走后妃路线,一个嫁给晋孝武帝成为皇后,一个嫁给司马道子成为王妃。

太原王氏的分裂

太原王氏有两支,一支以东晋中期名士王濛、王蕴父子为代表,一支以的力阻桓温篡权的王述、王坦之父子为代表。桓温篡权失败后,王坦之这一支的发展,明显超过了王蕴那一支。

及至晋孝武帝选皇后时,执掌东晋的谢安便向晋孝武帝推荐了王蕴的女儿-王法慧,。晋孝武帝听从了谢安的建议,就纳王法慧为皇后。可见在门阀政治时代,士族能决定皇帝的入选,当然也能决定皇后的人选。

初,帝将纳后,访于公卿。于时蕴子恭以弱冠见仆射谢安,安深敬重之。既而谓人曰:“昔毛嘉耻于魏朝,杨骏几倾晋室。若帝纳后,有父者,唯荫望如王蕴乃可。”既而访蕴女,容德淑令,乃举以应选。-《晋书·孝武定皇后传》

按常理来说,王坦之有大功于社稷,当然应该立王坦之这一脉的后人为后,但是谢安却选择了王蕴这一脉。谢安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有深层含义。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一来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就是王坦之的儿子。但是因为王国宝不学无术,所以谢安非常厌恶王国宝,而王国宝对谢安也很不客气,曾联合司马道子构陷谢安。

二来谢安有意遏制正在兴起的王坦之的势力,以避免王坦之这一脉的人,利用外戚身份,和谢安争权,甚至对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形成制约。

当然这其中,后者是重点。有了谢安的鼎力支持,王蕴这一脉的太原王氏成为朝中新贵。而王蕴的儿子王恭,也成为后来代表士族门阀向皇权抗争的主要力量。

王坦之这一脉的太原王氏,既然无法和皇权联姻,那就只能稍退一步,和皇室联姻。于是王坦之的女儿就嫁给了当时还是会稽王司马道子,也算是搭上了皇族的列车。

后来,晋孝武帝重振皇权时,提拔司马道子进入中枢执政,以抑制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谢安死后,包括陈郡谢氏在内的士族门阀呈衰落之势。司马氏皇族成功压制了士族门阀,并夺回了权力,实现皇族振兴。而太原王氏因为和皇族联姻的便利,很快成为东晋末期最显赫的士族。但是借助皇族之力而兴盛的太原王氏,也失去了制约皇权、重拾门阀政治的可能。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太原王氏一支依附皇权,其代表是王恭,另一支依附相权,其代表是王忱、王国宝。有了皇权和相权的加持,太原王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当以晋孝武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司马道子为代表的相权相安无事时,太原王氏的这两支就能和平共处。后随着士族的衰落、皇族的崛起,皇权和相权之间很快爆发了冲突。而分别依附于皇权和相权的太原王氏的两路人马,也因此反目成仇。此时以太原王氏为代表的士族门阀,不仅不能掌控政局,甚至沦为皇权和相权斗争的工具。

太原王氏两支之间的斗争

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的矛盾白热化以后,双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权力斗争。其实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以后,皇权已经能主宰一切了,他可以轻松除掉司马道子。然而晋孝武帝却只想抑制和削弱相权,但还是是要保留相权以辅皇权,进而维持司马氏皇族的统治。

晋孝武帝明明可以快速结束主相之争,以便重振朝纲。然而他却执意让主相之争持续存在,这也成为东晋末期政局混乱的主要原因所在。

而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具体来说就是对重要方镇的争夺。当时东晋最重要的方镇,分别是长江中游的荆州和长江下游的京口。389年,镇守荆州的桓石民病死;390年,镇守京口的司马恬病死。这么重要的方镇出现职缺是时,正值皇权和相权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都非常看重荆州和京口,都想把荆州和京口控制在自己手里。双方经过一番斗争和博弈之后,晋孝武帝以王恭为青州、兖州刺史镇京口,司马道子以王忱为荆州刺史镇江陵。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这其中,镇京口的王恭和镇江陵的王忱,都出自太原王氏,而且年轻时关系交好。长大从政以后,他们分别属于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的势力,由嫌隙逐渐发展成为仇恨。如王恭和王忱曾经在尚书仆射何澄家里做客时,双方一度拔刀相向。

王大、王恭尝俱在何仆射坐,恭时为丹阳尹,大始拜荆州。讫将乖之际,大劝恭酒,恭不为饮,大逼强之,转苦,便各以裙带绕手。恭府近千人,悉呼入斋;大左右虽少,亦命前,意便欲相杀。-《世说新语》

王恭和王忱做出如此失态的动作,当然不仅仅是私人恩怨,更多的是涉及权力斗争。在皇权和相权斗争当中,镇京口的王恭代表晋孝武帝,镇江陵的王忱代表司马道子,以争夺方镇为斗争手段,充当皇权和相权斗争的马前卒。太原王氏的两路人马,因为介于皇权和相权之争,而明显反目成仇。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由此可见,到了东晋末期,士族门阀丧失了举足轻重的力量,无法左右政局。在门阀衰落、皇族崛起的时代,为了维持门阀不坠,士族门阀选择归附司马氏皇族。

太原王氏的覆灭

就在主权和相权勉强达成平衡时,随着镇荆州的王忱死于荆州刺史的任上,荆州刺史出现空缺,还没等司马道子出招,晋孝武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出手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就这样把荆州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此一来,晋孝武帝握有东晋最重要的两个方镇-荆州和京口。在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中,晋孝武帝取得明显优势,司马道子明显落了下风。

然而,就在司马道子准备认输时,晋孝武帝却因为醉酒时和妃子张贵人发生口角,居然被张贵人闷死了。晋孝武帝之死,让司马道子迎来转机。晋孝武帝死后,晋安帝继位,朝政大权归于司马道子之手。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失去了晋孝武帝这个靠山,让镇京口的王恭和镇荆州的殷仲堪非常不安。丧失了中枢的支持,王恭和殷仲堪面临十分凶险的局面。王恭当时领北府兵,因为和北府兵素无渊源,无法有效指挥北府兵;而殷仲堪所镇守的荆州,其地位和作用较王敦、桓温之时有了明显的下降,荆州的主要军事力量其实是杨佺期领导的北方流民武装。

这意味着王恭和殷仲堪无法以方镇之力抑制中枢。于是王恭先发制人,力数王国宝的种种罪过,以讨伐王国宝为名,起兵造反威逼都城建康,而会稽郡的大族虞氏也因为厌恶司马道子,而响应王恭。虞氏之举,让建康有断绝补给的危险。司马道子被迫向王恭求和,并杀掉了王国宝。于是王恭罢兵而还。

之后,司马道子引司马尚之和王国宝之兄王愉等人为亲信,并任命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任命王愉为江州刺史,以期能压制王恭。王恭于是再次起兵,但是这次司马道子派人策反北府兵的重要将领刘牢之,刘牢之反叛王恭后,王恭很快失败,并被司马道子处死。

从太原王氏的覆灭,看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

太原王氏的两支先后覆灭,从太原王氏覆灭的全过程我们发现,太原王氏的覆灭,其实就是门阀政治的终场。门阀政治出现有两个条件,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专兵。太原王氏登上东晋政治舞台时,晋孝武帝正在努力重振皇权,而谢安出镇广陵后,晋孝武帝基本完成了皇权重振,也就是说皇权不振的条件不存在了。太原王氏的两支中,镇京口的王恭,依仗庶族出身的刘牢之所掌的北府兵,镇守荆州、江州的王忱、王愉也没有兵权在手。也就是说士族专兵的条件也不存在。

王恭前后两次起兵反抗司马道子,可以视为在士族门阀日趋没落时,士族向皇族做出的最后一次抗争,也可以说是门阀政治的终局之战。随着王恭的失败和太原王氏的覆灭,门阀政治走向了终场,而东晋政权也行将就木。

结语

东晋的门阀政治,在太原王氏登上舞台时,已经明显呈衰落之势。原先在东晋政坛发挥主导力量的士族门阀,逐渐被皇权和相权挤出政治舞台。士族和门阀政治的影响力,日渐衰微。特别是陈郡谢氏没落之后,由于士族人才凋零,并没有出现新的当权门阀,以维持门阀政治。士族和皇权共天下的门阀政治,已经难以为继。

当门阀政治走向终场时,原先属于社会底层的庶族势力也被卷进来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刘牢之、杨佺期等人,就对王恭的失败产生了重要影响。庶族在门阀政治走向终场时,企图利用门阀衰落的机会,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

伴随着孙恩、卢循起义的爆发,庶族的力量迅速壮大,催生了刘裕这样能左右政局的庶族,成为东晋末期最有权势的人,他利用东晋末期门阀政治无法顺利过度皇权政治的机会,篡晋立宋,实现了朝代更迭。南朝宋的建立,标志着门阀政治彻底走向坟墓,皇权政治由此正式确立。

参考文献

《东晋门阀政治》

《晋书》

《世说新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