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针灸的新认识:人迎寸口脉——孙梦瑶《混元整体理论》读书心得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4-03

编者按


为加强同学们的气功科学理论、中医理论水平以及提升传统文化涵养,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教授带领气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正在进行2019-2020年第一学期读书活动,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教授著的《混元整体理论》、《气功科学功法学》等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下为孙梦瑶硕士的读书心得。

近日南昌天气变化多端,一天的温差较大,许多人生病,一些生病的师妹找师兄诊治,其中包括我,这也是一个学习好的机会,因而看到师兄去治病,我就紧随其后以获得稍许实践经验。在观察到师兄治病的过程中,见识到针到病好的神奇疗效,脑中瞬间冒出十万个为什么。在请教师兄并阅读师兄曾经的授课讲义后,心中的疑惑,一步步的得到了解答。就此分享一下我的收获和体会。

一、把脉方式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电视剧里,亦或是在教材上,我看到的脉诊多是把寸口脉。而在几次观察师兄治病时,发现师兄人迎和寸口同时把脉,然后进行简单的问诊,基本是判断题式的询问,且答案基本是肯定的,瞬间有种像算命先生的奇妙感觉。《混元整体理论》中提到时间整体观,任何事物的现实结构在空间的展现,都有一个连续性的变化过程,这一连续运动的过程即时间。时间整体观认为,任何刹那现实中都包含着它的过去和未来。

例如,一个树的年轮可以反映这个树的年龄,每年树干的大小,每年气候条件对树的影响情况等等。脉诊亦是如此,通过你的脉象,可以推测你过去的饮食情况,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等。同时其中也蕴含着局部对整体的一个反映(局部就是整体)。《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人体有形的实体物质都是人体混元气凝聚的表现,而无形的混元气则充斥在它的体内外,因而使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包含有人的整体特征。通过人迎和寸口的脉象可以反映我们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因而很好的运用脉诊法进行选穴,针刺,效果可达到立竿见影。随针的插入补泻,病症消除。

这种对我来说新奇的把脉方式,人迎寸口脉。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方式呢?先双手拇指指目搭上人体同侧的人迎、寸口处,初步感觉一下其博动力度,然后先把力度强的一边抬离,避免因为太强的一边把弱的一边完全掩盖而感觉不到,找到两穴位最强的脉位,然后进行搏动力度的对比,确定几盛,进而选定经脉,确定穴位。

二、取穴方式

在观察师兄选穴过程中,充满了疑问。为何师兄会选择此条经脉,为何在确定了此条经脉之后。直接在手部、脚部或腿部特定位置寻找压痛点。一条经脉那么多部位,那么多穴位,为何选择此处。在阅读了讲义后,迷雾层层剥开。在进行了人迎和寸口脉搏动力度的对比后,确定几盛。

如何通过几盛确定经脉呢?此处就借用《黄帝内经》的原文进行描述,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

在确定经脉后进而需选择穴位。人迎寸口脉一般选择五腧穴进行治疗。补高泻低。近肘、膝为高,近腕、踝为低。如此一层层的进行定位,最终确定具体的穴位。理论如此,但在真正的临床中存在“变”,在基础的理论下,进行变化运用。

三、人迎寸口脉的治病机理

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的是阴阳相表里两经之间这个小循环的平衡,以小循环的平衡带动大循环的平衡即十二经脉及十四经脉的平衡,从而影响到整个人体。人体内环境的阴阳达到了平衡,人的疾病也随之消除。那么针又是如何使阴阳达到平衡呢?《针灸心法浅谈》中提到“针灸学、针灸和针灸心法皆立论于气”。


同时《黄帝内经》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为何立论于调气?张景岳指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病态的是气,正常的也是气,提高健康水平,超出这个层次也靠这个气。那么又如何将阴阳与气联系起来呢?章文春老师在中医学导论课中提到,阴阳是表述整体物质世界气的演变及运动状态的参量。

因而,其实最终都是归于气,阴阳也是气,气上为阳,气降为阴。中医学正是以气论为基石的气学科学体系下,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预防的学科。无论是用中药还是用针灸治病,最终的立足点在于气。由此可以看出气学说的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对人迎寸口脉治疗方式的体验

由于身体受凉出现头晕,胃热,偶感恶心等症状,由此亲身体验了一次人迎寸口脉治疗方式。师兄进行人迎和寸口脉诊,在他诊脉时我也静静的感受着自己两处脉搏跳动,两处脉位存在明显的区别。左侧人迎寸口脉对比,人迎脉的搏动力度明显的高于寸口脉的搏动力度。右侧人迎寸口脉搏动力度较弱。

人体两侧脉位搏动力度不同,这令我非常的惊讶。师兄通过人迎寸口脉治疗方法结合压痛点进行定穴。第一针左侧足三里,在进行补泻手法后,胃热的感觉慢慢的消失了。手悬于腹部上方,手掌下可感受到明显的腹部热气外散,同时由开始一团热气聚集在胃部,转变成热由胃部向上到食道,咽、口腔。在内证体察课中没有体察到的消化系统,此时有了明显体察感受。胃不舒服的感觉消除了,头部眩晕的症状消失,但明显感受到阳气上升至头部,头部两侧有热感。之后接着扎了左侧的陷谷和漏谷,右侧的京骨和照海,留针大概30分钟左右。病症消失,未复发。

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真切的感受到气,特别是生病的状态,但它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意识仅放于形体的不舒服感。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观察师兄人迎寸口脉治病和自己亲自体验,让我对气,对针灸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前哲有言:“感受到了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方可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受到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进而去运用它。

江西中医药大学

气功科学研究所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