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中医外治理念,通俗解读“寒结关元”条辨》

 齐国华 2020-04-03

《八脉交会八穴歌》云:“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在中医针灸界有“心腹公孙内关谋”一说,说的意思就是,凡是心口、胸部、腹部有不适时,都可取公孙穴、内关穴而取得实效。关于“公孙内关腹心胸”,我们前面列举了大量的临床案例,也谈到了结代脉针关元,这其中有一个中医“寒结关元”的概念。因为本书其中之一的核心理念是“讲解大众都听得懂用得上的中医”,所以我们能不能在上理念的指导下,简便通俗地去了解一下相关概念、去游览一下相关条辨呢?
我们来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倪师觉得,这个条辨有三个核心:
1、“病者苦水”,全身都水肿,病人“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意思就是“我没有感觉水肿得难过,就是胸里面闷的很难过,胸中有痛感。”【注:本是苦水,反言胸中痛,前面是怎么讲的:“公孙内关腹心胸”,是不是也可以针公孙内关?大家思考一下。后条辨文中“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更是从侧面或正面支持这一思辨。针通其经其络,气血通畅,则新病先治,当后之病也更简便易治。其实,这里讲的是个转变思路的问题,讲治水,大家好象觉得用针有点疑问;讲反言胸中痛时,大家又觉得用针很正常。其实中医真不是只调理慢病的,也真不是只治疗疼痛的。中医讲的先是理法,后是方药。】
2、“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即就是“寒结关元”。心脏有问题时,寒一定会结在下焦“关元”位。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心和小肠相表里,“会结在关元”,就是冷结在关元。关元是我们急救心脏病的大穴,当心脏跳的不是很正常时,甚至于会跳跳停停,关元一针下去心脏跳动就会正常,这就是因为冷结在关元。刚开始冷结关元时是很轻的,大家常常灸灸关元,就是想一开始有结时就去除掉,将来就不会有水肿。【注:既然是“寒结关元”,所以除针之外,灸关元也是当有散寒祛结之大效呀,且是在先治新病后之,治当后之病炎本之理法。】
3、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就是说,先要治气冲,后治咳,咳好了后,喘就会自然好点。【注:看过前面小文的,这时应当会说知道“气冲、咳、喘”时如何结合应用中医外治处理,用外治为先、内调为辅,不但可简明病症,且可简化内调用药。不过单个病家产生的GDP会减少,但口碑上来菩萨总是不会亏欠你的。】的确是看起来很像有留饮,倪师提醒大家记不记得讨论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证时就有“气上冲胸,咳满逆胸,胸胁苦满”等症状,攻击冲气令止,一般我们用芩桂五味甘草汤。只要遇到有冲气上升时,我们都会用茯芩、桂枝、五味子来降其冲气,然后冲气下降后,如果咳嗽还有,就用苓甘五味甘草姜辛汤。
关于寒结小肠,我们常常用的是灸关元。这种病是从小就开始的,陈寒在关元,这个“寒在关元”,代表的意义很多,因为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不通利的话会引起心律的心伴不整,小肠在中医理论中是有热度的。如果有宿食堵在小肠里面,是用小承气汤来治,如果比较轻的话,用麻子仁丸。
其实,这个条辨里还讲了三个误治:
1、“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这个庸医啊,把奔豚病看成痰饮。那就来个“礞石滚痰丸”或其它祛水饮之类的药,想把它的痰或水饮化掉。可是呢,仲师讲:你只要把了脉就会知道这个人“脉沉紧”为水为寒,是寒性水毒体质,这个气上冲当然是奔豚类的啦。结果你用了猛药如除痰剂,或者是下法那个大黄剂剂、利水剂类,因跟这个寒水无关,于是都不能把寒水去掉,人反而更虚,“其病不除”,就是这个药根本没有对到病。【注:前面我们讲过可以用针调气、用针治饮、用灸治其寒结呀,且虚能进补、实能泻实。】
2、“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这里说的就是第二个误治了,用吐法。本就是寒性水气体质的人,又被吐了几次,于是也会生热,人也会烦,“胃家虚烦”,伤了胃气,人就更虚胃干燥干燥的,“咽燥欲饮水”,然后嘴巴干、小便不利。病家本就是寒性水气的体质,再加上脾胃搞坏,于是“水谷不化”,于是面目手足开始浮肿。【注:吐法现代之人更是多不接受,可避免此误。但小孩咳喘时,喉咙部痰鸣声声之际,常常用到羽毛邻子刺激咽喉部引吐痰湿之法,却是多有益无害。这里强调的是,即便是要用到吐法,也当多考虑用外治法导引吐呕,可少药物应用之害,不过也少了药物应用致吐痰饮之尽之利。如过去治痰迷心窍、痰湿阻肺之时,用的脓盐灌服催吐法,其导引出来的痰湿,怕是外治疗法远远所不能及的。所以剑有双刃,此言不差。】

3、

  

“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那第三个误治呢?就是这个医生没有想到病家是寒性水毒体质,看到水谷不化、面目浮肿,急了就用葶苈丸下水,硬性把水利掉。其实此时病家是一个完全虚掉的状态,你硬性水利掉又能有什么用呢?他所以,当时如小差,水是退一点,好像好一点了,可是“食饮过度,腹肿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注:我们的理念是,无论什么疾病什么症候,首先考虑中医外治为先,以通经络、行气血、调阴阳为主,急治其标,缓治其本,标本兼治,且多无八纲辩证、六经辨治误治之虞,还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通调通治之便 。】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上三条误治呢?其实我们在此要说的,并不是误治不当,而是说内调误治有时确实难免。只是说,我们如果在脑袋里,多个中医外治的理念,多个中医外治的方式方法,就可以把问题更简单化,就能把疾病的处理就更智慧更实效化。
 
中医讲同证同治,在临床上,眩晕症病患是不是很多,是不是又呕又吐、头晕目眩,心里也很不舒服的,是不是也很符合胃心胸腹很不适的,所以针此两穴也是很有奇效的。其实,只要是心里不适或胸部里不适、腹部里不适的,大家临床都可以用此两穴大胆一试身手。中医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又就是那么有效。且这些奇效,一定会让你感受到“奇迹不是传说,也不是只在久远的过去,也不只在传记与书本记忆里,而是就在当下与身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