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 水肿病的治疗原则,以及误治后的辨证和治法

 了然3z5ctoaa2w 2023-06-16 发布于广西

本篇是论述水气病和黄汗病的辨证论治。本篇共有条文三十二条,载方九首(其中有方无药一首),附方一。

1 篇中第一条至第四条、第六条至十二条阐述了水气病的分类、脉证、发病机理等。

2 第十三条至十七条阐述了五脏之水的证候。

3 第十八,二十一条指出水肿病的治疗原则,以及误治后的辨证和治法。

4 第十九、二十条是论血分病引起水肿的脉证、血分病与气分病的鉴别。

5 第二十二、二十三条是论风水的方证。

6 第二十四、二十七条是论皮水的方证。

7 第五、二十五条是论里水的方证。

8 第二十六条则论正水、风水与虚的鉴别,以及正水与风水的方证。

9 第二十八,二十九条是论黄汗病的脉证和方药。

10 第三十至三十二条是论气分病的发病机理、脉证、辨证与方药等。

水气病,即水肿病。水气病的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通调,运化和气化功能失调,而水湿停留,聚为水肿。水气病,是指水不化气,气不化津不行,聚而为肿的病证而言。治疗水气大法有三:即发汗、利水、逐水。也就是《内经》的“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水肿病有四种类型: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至于五脏水气,可列入正水、石水之类。

黄汗病的主证是汗液色黄,病机是湿郁在表,湿热交蒸所致。治疗以调和营卫为主。另外,本篇还论述了血分病和气分病,可与水气病鉴别。

条文:18、21

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21、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陽衰之后,营卫相干,陽损陰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

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摘自《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诸有水者”,就是指上边五脏所病之水说的。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下肿,水有下趋之势,应该顺势利导,当利其小便。

“腰以上肿”,水有外出的这种机制(机转),“当发汗乃愈”。

也不光治水是这样子,治一切疾病也都应该这样。总而言之,要因势利导。这个病,上边身肿了,水要上越,但不是要吐,人的出汗都在上体部,所以太阳病也是,它要由广大的上体部出汗,所以头项特别强痛,因为水气都在上边。(诸有水)这个病的趋势,也反映这个(规律),假若上边肿,水有外越的情况,应该因势利导给予发汗。这是个原则,挺重要的。

21、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认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这是问先生,病人“苦水”,病人的水病很清楚。样子呢?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又不利。你给他诊脉,不说是水的病,反说“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患者的真实情况)如师所言,那么患者的脉是怎样的呢?

底下师曰,说他这个病,“寸口脉沉而紧”,沉是有水,紧为寒。由于“沉紧相搏,结在关元”,有寒、水相结在关元那个部位。这个病不是一朝一夕了。“始时当微”,开始的时候,他不察觉,尤其年盛、年富力强的时候更不在乎,“阳衰之后”,年事稍长了,古人是这么个看法,年事稍长则阳衰阴进,都是这样子啊。“营卫相干”,营卫不相协调了,阳越来越损,阴越来越盛。“结寒微动”,就是结在关元的寒水之气,这个时候略微动了,肾气也上冲了。“肾气上冲”不是仲景的话,是后世注家的。“喉咽塞噎,胁下急痛”,这是气冲,气上冲咽喉,这是根据奔豚气的看法,说咽喉发堵塞,胁下发急痛。

那么这个医生要是不错治呢,也到不了现在这个情况。“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其实它是气上冲,气往上冲,你要吃泻药的话,“气击不去”,气与下药相冲击,那个(气上冲的)病除不了的。后来一看“下”不好,就“重吐之,胃家虚烦”,咱们前面在《伤寒论》里讲过,用吐法,胃丧失体液、津液,要发烦热的,所以“虚烦”,虚者指吐伤津液,胃中燥要发烦,所以“咽燥欲饮水”,“吐”伤胃液最厉害。

“小便不利,水谷不化”,胃气虚了。“面目手足浮肿”,胃虚了,它总是要发生水证,以前就有寒水结于关元,胃一虚,外边就要肿了,就是前面讲的那个道理了,不重复讲了。那么大夫看了有浮肿了、有水了,这才看明白,又用“葶苈丸下水”。葶苈丸前面讲过了,就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弄成丸药。“当时如小差”,吃这个药的时候就像好一点,可是“食饮过度,肿复如前”,当时好只是一时的。水肿是有这种情况的:要是用攻击药,当时是好一些,但是胃气已经虚了,那也是错的(治法),过后还是要复来的。

“胸胁苦痛,象若奔豚”,气(上冲)总是没治呀,主要的矛盾在这里,“胸胁苦痛”,气老往上攻嘛,形象就像奔豚病似的,上冲胸咽。“其水扬溢”,由于气冲,水气更厉害了,则“浮咳喘逆”。浮指浮肿说的,尤其面目总要浮肿的。逆指的是上气而逆。就是因为气上冲,夹水气上冲,所以要浮肿,也要咳喘而逆。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要抓主要矛盾,“当先攻击冲气令止”。冲气一止,一切都好了。“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新病指什么呢?是指大夫误治出来的情况,就是气上冲得厉害,这是新病。老病就是结在关元,这是老病了,然后再慢慢治。

这一段,没有丝毫意思,拉杂不休,这个句子的文章也不像张仲景的话,它这四六句都是南北朝晋以后的文字,所以你们念古文就知道了,韩愈起八代之衰嘛,到这个时候,都是四六句,你看他这文字排列得全是,没有什么意思。

这个(病症)像什么呢?就像前面讲的痰饮篇服小青龙汤后的那一系列辨证差不多。先治气冲,这个也是这样子。是从那里(服小青龙汤后系列辨证)套出来的,所以,这篇肯定是后人所附的。当然,还不是王叔和(所附),王叔和还不这么笨。这篇文章的这一段,一点意思也没有。你们回头想一想,这个病就是学生这么问:这个人(患者)本来当时就是个水病,很清楚,面目、四肢、身体皆肿,小便又不利。(学生问老师)你给他看病,你怎么说那些(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呢?(老师)就解释这一段。没有什么大意义的,不应该搁这个地方。我想,这一段都是后人所附。冲着文章,冲着意义,在水气篇里都没有什么必要。

底下讲具体治疗了,很重要。

----摘自《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18、师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诠解】

本条是论述水气病的治疗法则。腰以上肿,多因风寒湿邪,侵于肌表,闭郁阳气,水湿停留而成。故治宜宣通肺气,发汗散邪,使肌表之水从汗液排出。腰以下肿,多因阳气衰弱,不能化气,水液凝聚,溢于肌表而成。故治宜化气行水,渗利水湿,使腰以下之水从小便排出。

水之去路有二,在表者发汗,在里专渗利,因势利导,使水气迅速而去。但临床所见,也有腰以上肿,而渗于里;腰以下肿,而溢于表,以致成为肺气不开,肾气不降,大气不转,发汗去其表邪,又要兼用渗利,使在里之水可以尽去;腰以下肿,既要渗利,又要兼开其肺,使上窍通而下窍利,则水气才能尽去。本条以发汗、利水为治水两大法门,以下又有温阳化气,健脾化湿,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行气散结,温经通阳等法,可称丰富多彩。

21、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认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诠解】

本条是论述水气病的传变和辨证论治。有的水气病人,面目身体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老师诊脉之后,不谈水气,却说病人有胸中痛,气上冲咽,咽中感觉如有炙肉,有轻微咳喘。学生经过深入的观察,确实如此,老师怎样从脉象判断出来的?老师的判断如下:

由于寒水早已结关元,有寒故脉紧,有水故脉沉。年轻阳气盛,寒水微弱,故不觉。中年之后,肾阳衰弱,寒水已盛,阴寒闭塞,营卫不通,寒水动而向上,又随肾气上冲,故见喉咽,胁下急痛。医生误认为是留饮病,而下法,结果上之气既不能降,寒水又不能除。医生若用温暖肾阳,驱散寒水之法,则病无不去;医生又用吐法,损伤脾胃,胃阴虚少,故虚热而烦,咽燥欲饮食,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故水谷不化,小便不利。水气内停,故面目手足浮肿。医生没有料到冲气欲作之势,不知脾肾阳虚不能气化以制水本,只知水气内停,用葶苈丸下水,水肿稍见消退;若稍有不慎,如食饮过度,损伤脾胃,水气又起,故肿复如前。积水扬溢,随肾气上冲,水泛胸间,故胸胁苦痛。水气随冲气升浮入肺,故咳嗽喘逆。

本证治疗,应分两步第一阶段先治新病。因冲气较急,故当先降其冲气,冲气平复,治咳嗽喘逆,咳喘平息之后,再治痼疾。第二阶段,要温暖肾阳,驱散寒水,又要健脾益胃,恢复运化之职。本条说明,老师认识疾病,既从现在的脉证来认识,又从疾病的形成过程和误治后的变化,深刻的认识疾病。这样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原则和阶段性的处理方法。

------摘自《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校对  │  朴杨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