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書法館」

 二氧化硅2012 2020-04-04

中國歷代書法館集中了中各個時期的典型名作,系統地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軌跡。展廳採用了展框、自動感應的燈光照明。



中國歷代書法館



前言



篆書書藝與篆書書法



召卣

西周昭王(公元前十一世紀下半葉)


禱禾刻辭卜骨

商祖庚時期



石鼓文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石鼓文系我國先秦時代著名的石刻文字之一 ,記載春秋時期秦公遊獵之事。因分刻於十個鼓狀石上,又名「十鼓文」。此為明代拓本。



始皇詔方升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美陽銅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熹平石經《周易》殘石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隸書夏承碑冊


此碑全名為《漢北海淳於長夏君之碑》,東漢建寧三年(170)刻。本冊系「勤約」未剜之宋拓本。



晉唐書法


草書初萌於西漢末年,由草寫隸書演變而成。它的出現還促使行、楷書體的迅猛發展。其時書家輩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完成從隸書向草書轉變的歷史性代表人物。


楷書由隸書衍化而成,它的出現,開創了書法藝術的新時代,並確立了此後一千餘年書藝發展的基礎。隋代書法以參雜變化、奇正相生和略帶草隸筆意的楷書為特點。唐初書法,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為代表,奠定了楷書的法度規範。草書前有孫過庭,後發展為狂草,其代表為張旭、懷素。顏真卿的楷書入古出新,自成一家。



唐 虞世南 行書 汝南公主墓誌銘卷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初唐四家」之一。貞觀十年(636),作者時年七十九歲。是傳世唯一接近虞書的墨跡,亦有「米臨」之說。



唐 顏真卿 楷書 麻姑仙壇記冊


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封魯國公,山東臨沂人。工真、行、草,從張旭得筆法,創為「顏體」。大歷六年(771),作者時年六十三歲。原碑已毀,此系宋拓大字本。



宋代書法


北宋初期書法為唐代書風的延續。中晚期新意境和新技法的作品不斷湧現,標誌著以表現主觀意趣為主要特徵的書法風格正式形成。這一時代有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為代表的「宋四家」。此外,趙信所創的「瘦金體」,風姿獨特。南宋代表書家張即之的作品氣勢雄偉。其他雖不以書法著稱的司馬光、王安石等文人士大夫,在書法表現上各有清新自然的意趣。



北宋 司馬光 行書 寧州帖頁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山西夏縣人。北宋文學家。此帖為其手禮。



北宋 黃庭堅 行書 華嚴疏卷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書法受學於蘇軾而自成一家。與蘇軾、米蒂、蔡襄並稱「宋四家」。本卷書於花綾之上,為僧人化緣所撰疏文。



北宋 趙佶 草書 紈扇頁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號宜和主人。書畫兼工,書獨創一體,自名「瘦金體」。並擅草書。


北宋 沈遼 行書 動止帖頁


沈遼(1032~1085年)字睿達,沈括從侄,浙江杭州人。擅書。



南宋 吳說 行書 閣中帖頁


吳說(生卒年不詳),字傳朋,號練塘,又號紫溪真逸,浙江杭州人。工書,尤善游絲書。本帖系吳說於浙東括蒼致尊親贈柿問候信札。行、草相間,兼有王羲之、黃庭堅兩家筆意。



南宋 趙孟堅 行書 自書詩卷


趙孟堅(1199~1260年後),字子固,號彝齋,浙江海鹽人。工書畫。此卷作於寶祐二年(1254),作者時年五十六歲。



元代書法


元初書壇,趙孟頫提倡尊崇古法,承襲晉唐之風,形成端莊樸厚又流麗灑落的書體,開啓注重書法形態表現的風氣。趙氏傳派主要書家有康里巎巎、鄧文原、張雨等。聞名於當時的鮮于樞、楊維楨諸家,於趙書系統外另辟蹊徑,為元代穩健的書風,帶來了生機。



元 鮮于樞 行書 詩贊卷


鮮于樞(1246~1302),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北京人。工行、楷書,大字尤勝。



元 趙孟頫 行書 光福寺重建塔記卷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昊興人。書法各體皆能,開一代新風。擅畫。此卷書於至治元年(1321),作者時年六十八歲。



元 虞集 楷書 劉垓神道碑銘卷


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號道園,江西崇仁人,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工真、行、草、篆。至治二年(1322),作者時年五十一歲。



元 張雨 行書 自詩軸


張雨(1283~1351年),字伯雨,號句曲外史,浙江杭州人。師從趙孟頫,清逸有晉唐風度。至正三年(1343),作者時年六十歲。書贈盧山甫。



明代書法


明初書壇,趙孟頫一體余響不絕;同時,皇室提倡以書取仕,導致「台閣體」靡行。法帖匯刻之風始於北宋,盛行於明中期,確定了當時崇尚「帖學」的風氣。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為首的吳門書派,力主表現書法體態,形成一時之風。明後期董其昌主張師古借鑒,樹立起古樸清雅的格調。明清之際的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和傅山諸家,突破「二王」系統法則,極具開創精神,形成迥異於時尚以奇取勝的書風。



明 陳璧 臨張旭秋深帖


陳璧,字文東,號谷陽生,上海松江人。活動於洪武年間。書法兼善各體,尤善草書。開創「雲間書派」之先聲。



明 文徵明 行書 詩軸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仲,號停雲生,江蘇吳縣人。擅書畫,尤工小楷。楊瓞緜捐贈。



明 沈度 隸書 節錄四餘箴頁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上海人。翰林侍講學士,工篆、隸、楷、行。書風端莊清逸,尤為永樂皇帝喜愛,凡詔誥制敕及御制碑刻之屬,皆出其手史稱「台閣體」。



明 姚綬 行書 洛神賦卷


姚綬(1422~1495年),字公經,號丹丘,雲東逸史,浙江嘉興人,擅畫山水、竹石。此卷書曹植《洛神賦》,篇末自稱師法趙孟頫筆意。



明 沈周 行書 落花詩卷


沈周(1427~1509),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擅畫山水、花鳥,為「明四家」之一。亦擅書法,尤以行書得黃庭堅法度而著稱。此卷書於弘治十六年(1503),作者時年七十七歲。



明 祝允明 草書 前後赤壁賦卷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江蘇蘇州人。被奉為有明一代善書第一人。其於小楷、行、草皆可變幻多種面貌。尤以晚年形成的大草書風為世人所重。與文徵明、陳淳、王寵並稱為「吳門書派四家」。



明 徐渭 行書 雨中醉草詩冊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浙江紹興人。工書畫。



明 董其昌 行書 臨閣帖冊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擅書畫,精鑒賞。書法初學顏真卿上追鐘繇、王羲之,間參唐、宋各大家,集其大成並融會貫通。本冊書於崇禎八年(1635),作者時年八十一歲。



明 陳淳 行草 書岑參詩軸


陳淳(1484~1544),字道復,號白陽,江蘇蘇州人。書學米芾,兼受祝允明和文微明的影響。與祝允明、文徵明、王寵並稱為「吳門書派四家」。此軸書唐代詩人岑參詩歌,用筆道勁,氣勢磅礡。



明 周天球 行書 陋室銘軸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號幻海、江蘇蘇州人。書繼文徵明,各體皆擅。


楊瓞緜捐贈。



明 張瑞圖 行書 杜甫詩軸


張瑞圖(1570~1644),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書法奇逸,鐘、王之外辟一蹊徑。與邢侗、董其昌、米萬鐘稱「晚明四大書家」。



明 莫是龍 行書 七律詩軸


莫是龍(1537~1587年),更名雲卿,字廷韓,號秋水,上海松江人,如忠之子。工書畫。



明 倪元璐 行書 金山詩軸


倪元璐(1593~1644年),字汝玉,號鴻寶,浙江上虞人。工行草書,擅山水、竹石。為晚明書壇代表人物。



明 倪元璐 黃道周 行書合卷


倪元璐(1593~1644年),字汝玉,號鴻寶,浙江上虞人,工行草,擅畫。


黃道周(1585~1646年),字幼平,號石齋,

福建漳州人,工書擅畫。


倪、黃二人同為天啓二年(1622)進士,在書法上相互砥礪,成為摯友。



清代書法


清初書壇,大都沿續前代之風。康熙、乾隆年間,由於帝王偏愛趙(孟頫)、董(其昌)書體,故流行一時。其時,「帖學」書家眾多,以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四家為代表。乾嘉以後,隨著碑碣出土日多,金石考據之學在學術界空前昌盛,這為書家創作另辟蹊徑帶來了前景。他們或臨漢隸魏碑,或摹金文石鼓,實踐創新。包世臣提倡「碑學」,鄧石如的篆隸新貌引人注目。此後,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書家,俱在融合法帖和碑碣書法的筆勢、體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清 王鐸 臨各家書卷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痴庵道人,河南孟津人。工書法,擅畫。此卷書於崇禎十六年(1643),作者時年五十二歲。


錢鏡塘捐贈



清 朱耷 行書 酒德頌詩卷


朱耷(1626~1705年),原名統簽鑒,號雪個、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工山水、花鳥,善行草書。


嚴慶祥捐贈



清 傅山 草書 杜甫詩軸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號真山,山西太原人。擅草書。



清 鄭簠 隸書 浣溪沙詞軸


鄭簠(1622~1693年),字汝器,號谷口,江蘇南京人。擅隸書。此書作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作者時年六十七歲。



清 金農 隸書 樂府詩軸


金農(1687~1763年),字壽門,號冬心,浙江杭州人,久寓揚州。工書擅畫。為「揚州八怪」之一。


錢鏡塘捐贈



清 王文治 行書 黃庭堅帖軸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擅書法,尤工行楷書。初師笡重光、董其昌,上溯趙孟頫、王羲之,深得《蘭亭序》《聖教序》法度,中年後又習張即之。此軸風格柔婉飄逸,結體勻淨嫵媚。



清 鄧石如 隸書 黃鶴樓詩軸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後為避嘉慶帝名諱,以字行,更字頑伯。安徽懷寧人。工書法、篆刻。此軸隸書《和畢沅黃鶴樓詩》,取法漢隸,結構平正,筆力蒼勁。



清 黃易 隸書 臨華山廟碑軸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浙江杭州人。工書法,精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此軸書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作者時年四十七歲。



清 伊秉綬 行書 四屏(之一)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福建寧化人。擅書法,篆隸書寬博雄厚,富有裝飾性,楷行書亦多得篆隸法。此軸書於嘉慶十一年(1806),作者時年五十三歲。



清 吳昌碩 篆書 臨石鼓文軸


吳昌碩(1844~1927年),初名俊,後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晚年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工書畫篆刻。此作書於1917年,作者時年七十四歲。



清 沈曾植 行書 王維詩軸


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號寐叟,浙江嘉興人。擅書。此軸書於1922年,作者時年七十三歲。


沈慈護、勞綝捐贈



資料來源:上海博物館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