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保密和泄密斗争史,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思明居士 2020-04-04

去年,一位认识的员工被他们单位给开除了,原因是他将单位内部密级会议材料发给了代理商,而代理商从会议材料中嗅出了商机,提前备货。这事给他们单位的业务带来恶劣影响。我们开玩笑说,这事要搁在古代,开除是不可能的,要么杀头,要么流放3000里。

还有一位即将退休的内勤人员,“一不小心”的情况下,把给自己部门给谁送礼、招待过谁的人员清单和金额发到公司微信群。此事爆发后,清单上的人内心忐忑——不知道下一步被如何处理?

他们都已毁于泄密。无论涉事人为获取利益而有意透露,又或者是误操作,这些说明了保密这事不容小觑,也给涉事单位的保密工作敲响了警钟。

实际上,从古至今,小到个人的信息安全,企业的商业机密,大到行业的核心信息,再则一个国家的信息保密问题,只要出了问题,都是大事。中国几千年历史,说到底,可以算保密和泄密斗争史。关于这方面的信息纷杂较多,良莠不齐,本文对此进行筛选,与大家一起聊聊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保密和泄密斗争史,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保密

祖先们非常重视保密工作

所谓保密,就是要求知情者能严守秘密,杜绝不相干或有利益关系的人知道其内情,不希望制定的政策、方案在不恰当时被传递出去,给国家、企业、组织或个人带来不利影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历朝历代均不断尝试升级保密技术,以期减少泄密可能性,他们也在持续制订相应的保密行政法规或相关制度,以保障信息安全。

了解那些史料,我感觉古人在保密这件事上,一直坚持,从未懈怠,也从未停止进化的脚步。总结起来,他们从技术升级保障、行政法规保障两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保密和泄密斗争史,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技术升级保障:从技术层面减少泄密风险

以文书保密为例,我们来看看祖先们如何从技术层面防止泄密?

我们的祖先们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他们看来,这几乎是防止泄密的利器了。

先秦时期,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公文防伪包装技术——泥封技术,也就是使用一种叫做“封泥”的材料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当然,也可以装入书袋,在书袋口进行封装,现代邮政采用的铅封就是学习此方法,技术在进步,模型还是几千年的那个样子。

到了汉唐,为了保密,官府不断丰富封装手段,不过需保密的材料的外面仍采用泥封。东汉学者卫宏在《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说。而在唐代,泥封不仅有保密的作用,更是等级的区分,五封等级最高,三封最低,以此乃区分重要、缓急程度。

为了确保密封效果,宋后发明了火漆,电视剧《琅琊榜》中信息传递用的是火漆,又叫“封口漆”,是一种人工合成胶合剂,在未凝固时打上印记,待其凝固后就会留下清晰的图案,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有点类似现代的胶水。

到了清代的公文保密等方面出现了“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这些保密手段不断升级。

祖先们费劲心思进行保密,确实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要是没有政令规则制度的配合,再好的技术也无法保证保密工作得以顺利推行。

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保密和泄密斗争史,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技术保障

行政法规保障:历朝历代均制定保密行政法规,以期震慑泄密人,避免泄密的发生

秦朝:出现了公文保密要求的鼻祖。

秦朝对公文的保密要求多见于《行书律》(秦代关于传送文书的法律规定)。史料记载:“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用今天的话说,文书的始发和收发都要写得清清楚楚,掌管公文秘籍的官员须遵守相关规定,不允许擅自出借、传写“秘书”。我们认为,秦代的这些要求是公文保密要求的鼻祖。

秦代官府规定:如果拆看或伪造文书,未能察觉,罚二甲(“发伪书,弗知,赀二甲)。在这里解释下,秦代官府对犯错的人喜欢罚盔甲,赀二甲即为惩罚两个盔甲。

除了公文保密,对皇帝的意图猜测和泄露也算泄密。有一天,秦始皇在山上看见丞相李斯出行,车队超标,繁杂,秦始皇轻声表达了不满。他未料到,再次见到李斯的车队,竟然从简无比。前后一对比,秦始皇明白自己的不满被身边宦官(“中人”)泄露给李斯(此中人,泄吾语),非常恼火。在没有人冒头承认的情况下,他把身边的宦官全部杀掉,以儆效尤。

这可能是古人因为一人泄露机密殃及池鱼的第一起泄密事件吧。

汉代:培养出孔光这位公职人员保密典范。

汉明帝刘庄曾说过“机事不密则成害”的话,他认为如果出现泄密的情况,将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汉成帝时的任尚书令及御史大夫孔光,平时谨慎,严守机密,他被评价为“口不言温室之树”。所谓的“温室”是汉代尚书省所在的办公场所。这个评价的意思说,孔光回家后,连温室那边种什么树都避而不谈,他的表现成为古代公职人员严守职业机密的典范。

有好典范,也有坏典型。比如《汉书》记载两件泄密被处分案件。第一件事说:“淮阳王舅张博、魏君太守京房坐窥道诸侯王以邪意,漏泄省中语(省中即禁中,指宫禁之内,下同),博要斩,房弃市。”这两名泄密者不管职务多高,都被处死;第二件事说:“楚相宋登,坐漏泄省中语下狱,自杀。”

唐代: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保密制度。

唐代之所以在古代王朝中占用重要地位,不仅因其经济强盛、包容天下的强大自信,更有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上集大成。大唐一朝,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保密制度,这对后世影响较大。

唐代在涉密人员的确定及其管理方面,制定了严格规则。《旧唐书》记载“中书舍人”“中书侍郎”负责机密事务,对这些涉密人员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换句话说,不能泄露、不准延误、不准违章失职、不中忘掉误事。

此外,唐代按照信息的重要性和泄露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的,古代历史第一次对需保密的内容密级分为“大事应密”和“非大事应密”。现在我国的公文及相关需保密的内容类似此分类,如商业机密、核心机密、普通机密。唐代对泄密的处理较为果断,如泄露大事应密者处绞刑,非大事应密者,判处一年半徒刑,向外国人泄密处罚更重(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

野史记载汉代史料中提到间谍罪,但在正史上,唯有唐代法律中首次明确涉及“间谍罪”。到了唐代,周边国家纷纷到长安探听唐代秘密,间谍罪这个罪名也是应时运而生。唐代官府规定,如果被查出是间谍,或明知对方的间谍身份还故意隐瞒,帮助其隐藏等,都一律处以绞刑。对待泄密的一刀切的做法,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唐代发生过记载在案的泄密事件。唐德宗时的宰相窦参,经常与远方侄子窦申一起商量官员任命决定。窦申一看这可是发财好机会,他暗地把消息泄漏给被任命的人,以收取贿赂。窦申的行为被德宗知晓。德宗大怒,将窦参和窦申两人贬官。

对于封建统治者,泄密从来都不是小事。

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保密和泄密斗争史,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科举考试现场

宋代:首创了隔离制度。

科举考试自唐代起出现泄密、代考等恶性事件后,宋代官府采取类似现代隔离制度的限制涉密者的措施,企图避免唐代的类似事件。他们这个隔离制度叫做“锁院制”,顾名思义说在院子里,相关官员在被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后便被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这个政策就是从宋代执行到现在,高考人员被隔离别怪当代人,那是宋人首创。

从宋代的科举情况看,大宋一朝确实从民间通过科举挖掘一大批人才,如苏澈、欧阳修等,泄密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为古代王朝培养栋梁之才。

还有,宋代鼓励群众举报泄密者,如告发藏匿弃毁拆换机密档案者,可获得50贯至100贯的奖赏。

此外,宋代创设了新的“军邮制度”,规定重大军情或重大事变必须密封,必须在封皮上注明“系机密”或“急速”字样。

明朝:开创泄密经济处罚制度。

明朝对泄密者的处理有:追究刑事责任外,又在《大明律》中开创了经济处罚(停俸)的条款。

不得不提的是,明代大兴特务之风,对泄密者处罚手段非常残酷,如果衙门官吏,与朝廷人员或近侍人员勾结,泄露事情,涉及相关人等全部杀掉,妻、子女流两千里。

清朝:进入保密制度顶峰,开创“密奏”制度

专家考证,清朝进入了古代保密制度的顶峰阶段。

清单官府创设了“密奏”(密封奏折)制度,他们对保密的规定更加周全。比如:规定中枢机构军机处的秘书一律不得招聘高干子弟,听差的一律选用文盲。哪些人可以进入军机处:奉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查看奏折的;并且办完事也要立即离开。此外,清朝规定,密奏一类的机密文书,仅限皇帝与上奏人知悉,臣僚之间不得互相打听奏折和朱批内容。

这些措施如还不能杜绝泄密,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了。

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保密和泄密斗争史,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古人竹简

我们回顾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保密制度,发现各朝代尤其重视两类信息的保密工作,一是公文信息;二是皇帝的意图,这些都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核心机密,他们做得各有特色:秦朝出现了公文保密要求,开启公文保密的先河;汉代培养出孔光这位公职人员保密典范,以正面形象宣传,而孔光也成为后世官员保密的学习对象,时不时拿出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而唐代对保密重视,并形成完善的保密制度;宋代首创隔离制度;明朝则用开创经济处罚和严苛处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到了清朝,进入保密制度顶峰,开创了“密奏”制度。

我们撷取以上朝代的保密硬核措施分享,不难得出,保密事大,其得其失,需以史为鉴,个人、企业、国家,对保密如何做都不为过,在这一场保密和泄密的战斗中,必须取得胜利。

因为保密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战役。

-END-

原创不易,如需要转载请私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