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说“石刻不可学”,确实如此吗?

 DavidCCH 2020-04-05

米芾,是我国书法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北宋书法家。米芾祖居太原,后迁襄阳,最后定居润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市。在书法上,米芾天分极高而且非常勤奋,其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古字而自成一家,曾自称“刷字”,其书法风格“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天马行空,在章法上纯任天机,一气呵成。著有书法理论《书史》和《海岳名言》,影响最大的是《海岳名言》。

“石刻不可学”这句话就出于米芾的《海岳名言》,原话是:“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从理论来说,米芾的“石刻不可学”,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石刻作品往往会经过上石头、镌刻、拓制等多道手续,加上制作者的书法造诣和功夫,每经一手,就会对原作品的消息削弱一些,特别是制作者水平第,包括一些翻刻作品,甚至面目全非,更何况,石刻是无法保留作品墨迹的墨色浓淡、燥润的微妙变化和作品的气韵,对是得其形,难以尽传原作之神。实际上,现代的高清照相技术也未必能够百分之百还原原作是神韵。这可能就是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学”的基本原因,所以米芾说的“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的看法是正确的。

那么,石刻书法作品真的一无是处吗?显然我们仍然需要对这个观点保持一分为二的理解认识。

一、米芾产生“石刻不可学”的历史根源

宋代书法是一个尚意的时代,而米芾就是尚意书法的代表,其美学思想基础也因此而生发。米芾的书法主张是力戒“刻意做作”,认为“无刻意做作乃佳”,并说“心既然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

米芾这里的“意”,一方面是当时时风的原因而有意识的追求方向的定位,一方面原因则是书写或者说创作自身的对“意”的法源问题以及书法家创作审美取向问题。这两个方面无疑都是以最近距离取法或创作的价值取向,而石刻作品毫无疑义,不具备这个基本条件。石刻作品所能够保存的是下真迹一等的作品原型,而非原作面貌,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原作是唯一的。

米芾之所以有这样的“尚意”的理论上的认识与观点,还有一个更层次地社会发展历史原因。

宋代之所以特别注重书法作品中书法家的气息格调的表现,也就是“意”的表达,与北宋社会的发展历史有关,北宋是在经历了五代百年的战乱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北宋之初,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文对维系士大夫的道德理念提出了新的看法,因而“对人的道德、情操、修养、等方面的重视成为那个时代士大夫为人立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邱振中),并因此开启了宋人论书先及人的先河。北宋强化人的作用这种内在心象,无疑促成了宋代书法“尚意”思想基础形成与出现,而米芾毫无疑义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二、墨迹范本的对书法临摹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熟悉书法历史者一定会发现,在古代,由于印刷技术还没有出现,为了长期保留那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摹刻上石和拓片无疑是最好的保留和更广泛传播书法的方法,实际上,就现在的情况看越古的经典书法作品,墨迹本越少。而真正拥有原作墨迹者有不肯轻易示人,学习书法几乎都是以刻石本为范本,墨迹范本对书法的学习究竟价值在那些方面呢?

我们知道,石刻作品是一种经过多步骤的复制品,由于是可是,原作的墨色、精神,气韵是不可能完全保留下来的,特别是运笔轨迹的细微之出,甚至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墨迹作品则不同,是对书法家创作作品的以时间为序列的完整过程的记录,从用墨到用笔,纤毫毕现。对于我们临摹学习书法来说,毫无疑问,更容易清晰感受作品的技法,作品的气息、格调与墨韵的变化。这些在石刻作品中是无法感受得到的,需要学习者通过咋临摹学习过程自己如联想或体悟。再者,我们临摹与创作也属于墨迹作品,临摹中的读帖比较方面,刻石本远不如墨迹本来得更真切与活泼生动传神。

在古代,师墨为主的书法家确实不少,特别是距离现代越近,师法墨迹范本作品者越多,同样在书法历史上大放异彩。

三、刻石书法作品对临摹学习的的优势

虽然刻石书法作品有其局限性,同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因为刀刻之痕失去的墨韵变化却增加了“刀刻”的“金石味”。实际上,就是米芾自己也并不是完全拒绝刻石书法作品的学习的,虽然米芾有我们普通人所没有的学习的的环境与条件。米芾自己也临摹学习如柳公权的《金刚经》、《刘宽碑》、秦《咀楚之》和《石鼓文》等石刻书法作品。

如果拿那些以师墨迹和师碑刻作品临摹学习取法的书法家的作品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最后形成的艺术效果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的。如赵孟頫的书法和王铎的书法,赵孟頫的书法明显趋于文人化和作品风格柔媚甚至有些甜腻,而王铎以《淳化阁帖》为临摹蓝本的作品为是另外一种气象,打个比方说,赵孟頫的书法就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气韵,而王铎等书法则如苏东坡的诗词描写的那样是“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雄伟气魄。这与取法墨迹作品的墨韵和石刻作品的刀刻意趣是有莫大的关系的。

刻石书法作品还有一个价值或意义就在于为后来者保留了更丰富的书法学习资料和书法发展历史的佐证,也成为我们临摹学习和研究书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料库。

四、对墨迹与石刻作品学习书法的临摹与取法问题

现代的启功先生有“半生师笔不师刀”的观点,恐怕也是米芾的“石刻不可学”的延续。不过启功先生还在《论书诗一百首》中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同样没有完全杜绝石刻书法作品的作用与价值。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际上都有道理,临摹学习或研究书法艺术,我们都不能顾此失彼,都是非常宝贵的技法资料或文献。

刻石书法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古代珍贵的书法资料,是我们能够见到古代经典书法的基本面貌,保留了书法的技法与字形的发展历史轨迹,有利于我们追踪寻源,特别是临摹学习与取法。而墨迹作品相比较石刻作品而言,更完整的保留了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原貌和书法家在当时创作作品的状态。学习书法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更容易是我们的书法创作具备更丰富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我们学习书法在专精一家,然后需要遍阅百家,自成一家,这是学习书法的基本路数。我能不妨根据自己过去学习书法的效果来决定未来是是师笔或是师刀,也可以甚至有书法家建议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就是在学习石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兼顾学习同一书法家的来弥补石刻书法确实墨韵和书写效果的不足,当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借住墨迹作品学习容易带来的个性不强,容易媚俗的问题。如学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或其他欧阳询的石刻楷书作品的同时,不妨参照欧阳询的现存墨迹书法作品如《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特别是《千字文》结合起来学习。

学汉碑隶书可参照汉简;学魏碑可参照北魏写经和高昌墓表墨迹;学晋唐小楷可参照六朝、唐的写经墨迹等,这种以墨迹的笔法为准来校正碑刻笔法的失误,不失为学习碑刻书法的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学习书法,不是初学乍练者所能为之。要做到专精一家,遍阅百家的基础上,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功夫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之后,才可以采取这种办法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无暇兼顾和融会贯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