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碑,笔法看不清怎么办?

 秋气不惊堂内燕 2022-05-10 发布于甘肃

从石刻与墨迹谈书法取法之立场

王景

中国书法的取法资源里面,除了上古铭文是以青铜器为载体外,其它的大量的书法文字作品遗存则均以石刻(包括摩崖)和墨迹为其载体。学书之前该选择何种载体的作品为师法对象很是关键。另外,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后,面对古代书法遗存中各种不同载体的作品风格,又该作何等选择,亦不能忽视。笔者学习书法艺术多年,现以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基础,试以石刻与墨迹为前提,谈谈我对书法取法的一些看法。

石刻书法作品与墨迹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作品的两大集合。石刻书法作品主要指镌刻在石碑、摩崖上的一些书迹,后来,我们也习惯上将石刻书法的拓本作为石刻书法的内容,然而,在这里我们就有了一个麻烦,即刻帖(无论是以石板为材料,还是以木版为材料)是该放在石刻书法中还是防在墨迹书法中,因本文不是主要谈石刻与刻帖的内容,故此处只说明我将刻帖放在石刻中的结论,而异不展开。这类作品集合中当包括各种碑刻,摩崖和刻帖,其制作特点主要是非一步完成。

墨迹书法是以指书法家直接书写的内容为视觉显示,没有任何其它的复加制作,是书法家最直接的视觉的视觉交流,也是书家用笔、用墨、构架,甚至是心律、心态等的最真实的简帛书信札,手稿,题跋等,其特点主要是书家的一次性挥写,主要以行草体为主(也有不少的小楷)。

既然石刻与墨迹的存在载体不一样,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字体倾向也各有侧重,那么,对于学书者而言,在取法上就有一个选择的过程。我以为任何固定的选择与顽固的坚持所选排斥未选都非一个现代书法学习者所应持有的态度,对于古代丰富的书法遗存,我们应当有多元的选择和取法,多方面的体验。然而,这里所说的多元选择并非是随意拿笔就写,而是要充分清楚它的特点和师法侧重,对于石刻与墨迹而言,我认为首先应该了解在取法中我们的侧重点是什么,或者说你现阶段最想从古代书法作品中获得什么,需要汲取何种营养,然后再展开学习。下面,我就说说石刻与墨迹学习中的取法侧重。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追求,同时也存在着艺术观念与精神之下的技巧学习,没有技巧表达的能力,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无从谈起,虽然“技进乎道”,但切不能忽视“技”的学习,石刻与墨迹书法有着不同的技法侧重,不同的观念倾向。书法的内容,诸如线质、线形、线构、线律、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感、厚重感、墨色,空间性形态与时间性迹化等在石刻与墨迹也亦都有不同的显现。

取法石刻书法,可以更多的体验线条的力量,立体感,线条和通篇章法的空间构架,可以充分玩味所谓的“金石味”,能加强取法者对线条质感的把握,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得非常多想象和创造的机会,尤其古代石刻中,有的已经漫漫不清,难以辨别,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等汉代名碑与摩崖,这样一来,没有了固定的规范和清晰的线条要求,只留下一个印象,一个似有却无,似无还有的可供发挥的艺术境地,这是墨迹书法作品所难以营造的,也是许多书家创造个人风格的最佳切入点。对于这种石刻作品,我们最能获得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机会,是一种倾向于线条构成,空间构造方面的学书体验,

周俊杰老师临摹的杨淮表记,气势磅礴,意趣盎然,自己非常喜欢。

而取法墨迹书法作品则是另一种艺术追求,其间可以更多得体验线条的节奏感,线条和通篇的墨色变化,对线条的起讫、承接等细节的精确玩味也是石刻书法作品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对线条节奏感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墨迹书法所展示书的快慢轻重、干湿浓淡等均可于线条中反映出作书者的心律的变化,这正如姜夔所说如见书家“挥运之时”,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体验,对于研究书法空间展开是极其有价值的,另外,在墨迹取法中,可以给我们一个有别于石刻书法的“书卷气”体验,而在其中,我们所获得的则是一种动态分析机会,是一种倾向于线性展开,时间迹化的学书体验。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比较好的把握书法的取向立场,就能够比较辨证的对待石刻与墨迹。如果说取法石刻趋于“静”,那么取法墨迹则就趋之于“动”,“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作为现代书法学习者,我主张对石刻与墨迹的取互补取法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取精用弘,兼收并蓄,夫古今大书家能成就一代之伟业者,盖能如此,尔况愚辈之后学者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