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免3个认知误区,了解3个学习方法,您的孩子将快人一步!

 昵称32901809 2020-04-05

大家好,我是一繁老师,一名对教育问题保持思考与探索的教育者。

现在假期,受疫情影响,所有学校延迟开学,很多家长每天与孩子亲密接触。现在各个学校“停课不停学”,家长们每天都要监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几天下来,很多家长都被孩子的学习弄得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在,很多父母与孩子都是“相看两生厌”。孩子成绩没提起来,亲子关系也变糟糕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没有掌握教育规律,没有掌握到学习方法。

今天,一繁老师就介绍学习中的3种认知误区和3种学习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集中反复记忆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在集中时间段内反复地记忆,尤其是文科类学科。

一遍一遍地读课本、一遍一遍地读单词、反复不断的刷题。经历过中高考的学生,对此情景记忆犹新。在工作中,面临一些需要考试的场景,很多人也都会去做。

但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集中地反复地记忆是非常低效的。

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背诵、记忆,在重复中会对这部分知识十分熟练,从而产生一种“我掌握了”、“我记住了”感觉,用来应付一些简单的考试或许有用,但是这种“掌握”其实是一种假象。这种学习记忆是机械的单一记忆,难以获得持久的记忆力,并且无法应付复杂的情景。

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去学习记忆的知识,在考试以后,便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学习自然是低效的。

误区二:学习越轻松,学习效率会更高

一个典型的情景就是:一些学生在家学习的时候,喜欢听着音乐写作业。理由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己学习效率更高。

还有很多学生,喜欢通过看视频、听音频来学习。经典的文学名著不愿意买书阅读细细品味,喜欢看改编的电视剧;课本上的习题稍微不会做便喜欢去找讲解视频。

学生会说自己轻松一点学起来更快,但是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阻止学生们。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佳。不花力气地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会消失。

学习一边听音乐做题肯定正确率很低、看视频听音频来代替思考,看了也学不会。只有真正冥思苦想动脑子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深刻的。

误区三:考试是评价学生的标准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对于考试,很多老师与家长都误会了考试的作用: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所以,每次考试学生都非常紧张,考好了庆幸躲过一劫;一旦考差了,排名下降,则自责不已。对于考试的态度,往往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

每次考试以后,亲子之间闹矛盾、吵架的案例都会急剧增加。但是,考试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更是诊断学习的标准。

考试,其实是一种诊断标准,是让师生了解学生近期的知识掌握情况,明确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掌握,并以此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

家长们,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避免这些误区。另外,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

方法一:间隔练习

一个实验是这样的:让一组医学生在一天之内学完7节连接血管的全部课程,另外一组学生一天学习1节课程,一个星期学完全部课程。

两组学生学完一个月以后,第二组的学生表现明显由于第一组,集中一天学完的学生,有16%没有通过实践操作。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任何知识在学完以后都会迅速忘记。

大脑存放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知识进行间隔练习,以对抗遗忘、加深巩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家长在平时监督孩子学习时,要隔一段时间就给孩子安排复习任务,这样会更有效。

避免3个认知误区,了解3个学习方法,您的孩子将快人一步!

方法二:多样化练习

对于一个知识点,学习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记忆单词可以反复朗读、听写、默写、朗读课文、做题目。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习惯地选择单一性地练习方法,要么反复朗读、要么不停默写。

同样60个单词,其中三组学生选择某一种方法进行记忆,第四组学生选择三种方法综合记忆。5个小时以后,第四组学生的记忆准确率比前三组的学生高40%左右。

实践证明: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比任何一种单一练习方式,都更有效。

所以,家长们假期在家监督学生学习,对于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设计3到4种练习方式,无形之中会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方法三:学习任务完成后必须测试

考试在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有两组学生同时开始完成同样一个学习任务,第一组学生完成以后,立即进行诊断测试;第二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无任何测试。

一段时间以后再次进行测试,结果第一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第二组学生要高24%左右。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都会存在一定误差,一个学习任务完成以后,必须立即进行诊断性测试,否则其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家长们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也同样要尽量做到“一课一测”,从而达到“一课一的”的效果。

看完以后,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