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的特点:“一个喜燥、一个喜润”,如何健脾养胃兼得

 知识与命运 2020-04-06

生活中,我们说得比较多的一个养生方式,就是“健脾养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气血也就充沛了,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很多朋友都有经常健脾养胃的习惯。当然,这种做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的人健脾益胃之后,或许会出现点食欲不振的现象,有的反倒有点消化不好的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梳理一下脾胃的关了。虽然我们常常脾胃连在一起说,乃至很多人下意识里,认为脾胃就是同样的调理方式——健脾就能养胃,养胃就是健脾。

其实,这么理解是不对的。在中医脏腑理论里,脾属土,主运化,为脏,所谓藏而不泄者是也;而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腑,所谓泄而不藏者是也。

从脏腑表里来说,它们互为表里,从经络学说上来说,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在脚上连接相通。最主要的是,脾胃虽然同处中焦,但两者都有自己的“爱好”。脾胃阴土,喜燥而润,我们常说脾虚生湿,其实就是指脾喜欢干燥,那样才能更好地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

而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意思是说,胃更喜欢湿润的环境,那样更利于它腐熟水谷。就像我们煮饭一样,当然需要足够的水分,才能将生米煮成熟饭。胃的腐熟水谷也于此同理。因此,我们的饮食上,温润多汁的食物,对胃来说是更有利的。

这就问题来了:我们经常说健脾养胃,根据这个理论,健脾固然会偏于香燥,养胃必定会偏于温润.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做法,会不会有健脾却又伤到胃,养胃却又伤到脾的可能呢?

不错,那些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直在健脾养胃,却反而有新的不适出现的情况,大部分就是未能兼顾脾、胃两种相反的特性所致的。

比如健脾,我们会选择白术、苍术之类,这些在健脾的同时,都有比较明显的苦温燥湿之功,容易伤及胃阴;而养胃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像地黄、石斛、山楂、麦冬这些偏于寒凉滋腻之品。虽然多汁多液足以养胃,却又容易损及脾的运化,乃至脾阳不振。

那么,如何更好地两者兼顾,健脾而不伤胃,养胃且能健脾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历代医家最注重的一个方面。中医临证,最注重“胃气”,素有“得胃气者生”之说。这里的“胃气”,其实就是指脾胃中焦之气。一是指养好胃能“吃”,二是指养好脾能“化”,两者都不可或缺。而两者兼顾,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做好:

1、 侧重于健脾时:

虽然我们常常“健脾养胃”,实际上,脾与胃也是有所侧重的。如果以“运化”不足为主要表现,如气血不足、头昏眼花,精神不振、面色恍白萎黄、自汗神疲、心悸失眠等等,一般都注重于健脾。

这时候,可以选择像四君子、香砂六君子的健脾方式。注意,这些方剂,大多都是益气健脾为主,但也不乏有白术之苦温、砂仁之香燥、茯苓之淡渗,都有可能伤及胃阴。

所以,单纯的、平淡地健脾之方,个人认为以四君子较为妥当,有人参之补气健脾而微寒,稍减白术之苦温。同时,白术的炮制也是比较需要注意的,可以用麸炒白术、土炒白术、甚至蜜炙白术,以减低白术苦温燥损胃阴之虞。

2、侧重于养胃时:

如果以“消化”为主要不足表现,如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呃逆反胃等等,大多都是胃的腐熟不好之故,一般以侧重于养胃为主。

这时候,可以选择如参苓白术散之类的方剂,适当配伍山楂、鸡内金、麦冬、芍药等消食化滞、养胃生津之品。

需要注意的是,养胃和健脾不同,健脾,一般主要着重于理气、温阳,较少有滋养脾阴的情况。而养胃则阴阳气血皆可有之。但主要以和胃理气、滋养胃阴、消食化滞为主,胃阳虚反倒比较少见。

因此,养胃之品,一般也有芳香理气之品存在,如砂仁、木香、陈皮之类,但为了兼顾胃阴,一般常配伍有麦冬、茯苓、芍药、山楂之类。

2、 脾胃兼顾时:

虽然脾胃各有侧重,但平常的调理上,我们还是可以做到脾胃兼顾、不偏不倚的。这时候,一般在健脾的同时,适当佐之以生津养胃、和降胃气之品。

如四君子汤,适当加石斛、木香、陈皮、山药;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又做到了和降胃气,胃气以降为顺,同时兼顾胃阴,胃喜润而恶燥。实际上,通俗点说,其实就是“都来汤”。

虽然很多情况下,所谓的“都来汤”对中医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日常调理上来说,对没有明显的脾胃侧重的情况来说,这样的“兼顾”,至少很少出现顾此失彼的弊端。在养生方式上还是可行的。

总之,脾胃的强健和气血的充沛是息息相关的,想要充沛的气血,必然需要强健的脾胃。健脾而不碍胃,养胃而不伤脾,上述三点,是需要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