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观香?观照与明心见性,万物皆为“体、相、用”!

 金问天 2020-04-07

什么是“观香”?如何观香?

观香的方法是五千年前从印度流传下来的,后来被出家人带入佛教,从印度传到了中国,唐朝以后又被带进了禅堂。

坐禅时,有的人心很散乱,无法集中。因此就在坐禅前点一支香,两只眼睛死死盯着这支香(视力集中在香头上),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不眨眼。开始时盯一会儿眼睛就会感到刺痛、流泪,但最好还是坚持不要眨眼。

这样观久了,身体的所有意识都会集中到一个点上,将气和神以凝聚到一个点上,从而达到一心不乱。如此训练久了,你就是随便的闭上眼睛,也能达到心无杂念或一心不乱的境界。

而且当眼睛一闭,眼前会出现一片光亮,这是一片光的海洋。因为心中没有杂念,自性的光明就会呈现在眼前。

也有观夜明珠或观其它物件的,其道理都一样,都是为了把意识力——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通过这种方式持之以恒的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最后就会让自性之光得以显现。

当自性之光显现后,就不必再观外在的光,而可以观内在的光了。

普通人都是闭上眼睛时眼前会一片漆黑,当然观不到任何的光。

因此,你什么时候能闭上眼睛而眼前一片光亮了,身心也就变得敏锐了,自然就会打开智慧了。

以治病的角度来看,如白内障、青光眼、散光等眼疾,可以通过观香而获得奇特的疗效。因为黑眼珠对应的是肾脏,眼白部分对应的是心和肝。如通过坐禅能把身体的肾水激活,那么首先滋润的就是肝,因而眼睛就会变得明亮和清澈。但若生理上没有统一协调好,我们已经知道,意识就是能量,当你通过观香把意识集中于头部,能量就会集中在头部。当通过观香而使这股力量上来以后,如果不会对治,眼睛则会充满血丝,并持续一段时间。

为什么有些静坐的人会眼睛充血,甚至牙疼、耳鸣、头疼呢?因为头顶这朵莲花未开(顶窍没打开)。能量就冲不出去,而会在头部反复盘旋。若开了,头顶就会像烟囱一样,能量通道畅通无阻!那么 当下面的力量上来后,自然会从头顶上出去了。头自然就不会胀痛,眼睛也不会红肿了。

观香与观照、一心不乱、明心见性!

如何观心?如何照顾自己的心呢?实际上“观”与“照”也是一线之隔,也可说是没有间隔。古人正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真心与妄心的区别,才设了“观”与“照”之区别。其实你若能观到自己的心,就能照顾住自己的心;反之亦然,你若观不到自己的心,又怎么可能照顾住自己的心呢?

你或者会说,哇!“观”真的就这么容易、这么简单吗?要知道,我们一天究竟起了多少个念头,谁计算过呢?恐怕没有人计算过,也不需要去计算。你只要做到每一次起心动念都能觉察到,就意味着你已经能“观”了。你在观的同时,就能照顾住自己的念头,即不让它蔓延,不随着它起波澜。如此照住了,念头就不会继续蔓延了。

要真正理解“照”的意思,只把“观”理解为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还不是完全正确的。因并没有完全理解“照”!因为实质上“照”与“观”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你若要“照”,那么就要先看到它。也就是说,你必须先观到它,然后才能照顾住它!此一念你能观到它、照住它,就意味着下一念,你也能观到它、照住它。所以,若有一念你能观能照,那么这一念的记忆就会延续下去,而在下一念出现的时候,你就能观到它、照住它。所以,要多多学习观照、训练观照!

何谓“明心见性”?“明心”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走。“见性”则是见到了这个方向的最终目的地,但要走到终点,还要努力前行。就如我们在人生路上,路途中饿了,想摘路边树上的果子来充饥(明心),已经见到了一棵长满果子的树了,正朝这棵果树走去(见性)。当你走到了树下,攀到了树上,摘到了果子,并吃进肚子里了,就是成佛的过程了。

但有的人会在“明心”的同时就“见性”了。因为心、性只一线之隔、一线之差,其实也无间隔之差。一个人真的明心了,就一定能见性。

但是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烦恼和习气了呢?不是的,只说明他的“觉照”功夫能跟上了,因为烦恼习气也是通过起心动念体现出来的。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在起心动念的同时就会有觉照,就不会让不好的念头继续蔓延下去,能将其就地熄灭。

譬如你第一念产生了“贪”,第二念就产生了“觉”,还没来得及产生第三念,它已经被就地熄灭了,绝无可能产生第三念,来不及延续到第三念。所谓的“前念起,后念觉”,觉的同时,就意味着熄灭。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守住了起心动念,并不是让自己的念头不再产生,而是指你能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思维敏捷的人其起心动念要比痴呆迟钝的人快十倍、百倍,甚至千倍!曾有高僧大德如此比喻:圣人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觉”。可见其速度有如何之快!

圣人的觉念只可能多而不可能少。而我们凡夫在一念之间怎么可能产生“觉”呢?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还产生不了一次“觉”,还没有一个“觉”的念头出现!

思维敏捷的人,智商高的人,在一秒钟之内会产生好几个念头。而反应迟钝、智商低的人,几秒钟还不会产生一个念头。甚至要几分钟才会产生一个念头。

如果每天能观一支香:在你面前2米左右的地方点一支香,眼睛盯着香头,让思想高度地集中。如此三个月下来,你的身心就不散乱了。既然不散乱了,对外界的任何事物你都能专注去听、去看,就能提高 自己的反应力。人之所以反应迟钝,正是因为不能把自己的身心高度的统一起来。因此心散乱的人,其意识活动会处于缓慢甚至沉睡的状态。也就无法把外界的事物完全收录到身心之中。

有两种人和两种不同的表现就是:一种人是反应迅速,但无法把心念集中起来去应对外界的事物;而另一种人是意识活动缓慢,跟不上节奏,也无法把外界的事物完全捕捉进来。

这两种人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训练专注,那就是观香。双眼死死的盯着一支香,意识集中在香头上。如此训练了一段时间,你的心就不会那么散乱了,那么你与外界接触时,不但能与外“境”沟通,还能把外界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全部摄录到自己的身心之中。

为什么反应迟钝的人,他的眼神是茫然的,目光涣散、视若无睹,好像找不到焦点、定不了目标一样。既然定不到一个目标上,又如何与目标相应、沟通呢?

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最怕是自己起心动念了竟然还不知道,还在继续的动念。譬如当你看到树上的果子的时候,产生了“摘”的念头。如果这时候你没有觉察到自己产生了摘的念头,那么第二念你就会继续想下去——我如何把它摘到手;第三念,我用什么方法尽快把它摘下来;第四念就会想到,我摘过来后如何吃呢?吃了有什么用呢……就这样的一念接着一念了!

如果你的觉照功夫足够,当第一念产生了贪心,马上观照到了,就绝对不会产生第二念“我如何把它摘到手”。之所以你产生了第二念,就是因为你的观照功夫没有产生,还处于沉睡状态。

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有机会也曾经观察到自己的念头,并照顾住自己的念头。只是无法念念观到,念念照住罢了。譬如你一天当中起了十万个念头,仅有三个念头你能观到了、照住了。剩余的念头都是随其转而不自知,凡夫都是如此的虚度人生!

你一天中能否觉察到自己的十个念头呢?如果你能觉察到,你就算是个“修行人”了。从现在开始,当你意识到了这点,那么一天当中你能觉察得到自己的十个念头,一个月下去,你会有多少次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这样保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记忆和惯性,那时候你就不是每天只能觉察到自己的十个念头了,也许会达到二十个,甚至三十个……

无聊之人一天所起的念头会有无限,或无心计算、无法计算,但有些人每天所起的念头却是有限的,尤其是做事的人,专心做事的人,他一天当中、清醒的时候也许就只一个念头而已,即专心地投入到做事中了。所以不做事的人,会更心无寄托而胡思乱想、念头万千。而这些念头都是白白消耗能量,虚度光阴的!

所以为什么强调我们做人就要做事呢?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人不做事则心无可住,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甚至正事不干而去做坏事。没事之时会这样,而一旦遇到了事,就会手足无措而被事、被境所转。因此一些所谓的修行人,在打坐的时候表面看还正儿八经的,看似修得还行!但当到外面一碰到事情了,甚至是因为柴米油盐的小事,那种所谓的清净心刹那间就没有了,所谓的功夫也片刻间土崩瓦解了!正所谓,没见过色,都认为自己不好色;没当过官,都觉得自己很廉洁。是因为没有经历过考验,尤其是红尘中的考验!

万事万物皆为“体、相、用”!

佛法分析世间万物不外乎就是“体、相、用”三者,一个明心见性的人虽然已经掌握到了“体”,也见到了“相”,但只有继续修下去才能产生“用”,才能把握住“用”,否则都是口头禅。当“四大”分裂的时候,平时的体、相都一概无用了!

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体、相、用”三位是一体的,因此,它所表现出来的相和用也必然是空。既然体、相、用都是空,所以它实不可得。

凡夫正因为不明白宇宙的真相,不知道宇宙及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万事万物只是宇宙空性里变现出来的假相。更不明白这些假相只能显现各种不同的作用,而实不可得。迷惑颠倒地认为都是实有的、可得的。因此贪欲横生,无止境地追求,而造成了种种烦恼和痛苦。

而觉悟者因为悟透了宇宙的真相及本性,既随缘起用万事万物的奇妙作用,而又丝毫不执着、不追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既生活在世间,融合于世间,又超凡脱俗。是一种大超脱、大自在的极乐境界。这就是觉悟的人,觉悟者即佛菩萨,不觉者即凡夫!

过去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把生死看透了,把一切放下了,可是到临命终时,仍然表现得跟凡夫一样!即便平时你已经做到了念念能看,临终时,你也未必能在一念之中把握自己。

大家修行如果不出偏差,会快很多。因为你已经看到了前方的目标,方向已经不会偏差了,你的认识也不会进入误区。

明心见性后才是修行的开始。究竟修什么呢?除习气、离四大、来去自由。只有到了这时候,才能把自己的习气、毛病看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它拔除掉,而且一拔一个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