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骨科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

 邻村阿牛 2020-04-07

许多关节炎病人,必须作一些化验检查,以帮助诊断。现介绍几种与关节炎有关的化验。

1.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目前,国内外通用魏氏法,成人正常值为男性0—15毫米/小时,女性0~20毫米/小时。

血液像稀饭一样,它里面有着黏乎乎的汤——血浆、米粒——血细胞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红细胞是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红细胞的密度比血浆大;所以在静置状态下,红细胞会慢慢沉降下来。血沉试验就是取一定量的血液,加入适量的抗凝剂,再被吸人特制的红细胞沉降测定管中。在一定的室温下,测定管垂直静置,经一小时后,观察红细胞的沉降速度。测定管表面刻度每一小格为1毫米,因此,化验结果用“毫米/小时”来表示。现在也有用仪器进行测定的。

血沉不是一种特异性的化验;伴随某些生理变化,血沉值会有所改变,如月经前、月经中、妊娠时,血沉常增快。感染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痛风、各种炎症、发热、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血沉均可增快。血沉是测试关节炎活动程度此较可靠和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常用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

2.血清黏蛋白(简称黏蛋白)

正常范围哈氏法20—40毫克/升,怀氏法则为400-900毫克/升。

是—种黏多糖与蛋白分子结合成的复合蛋白。血清黏蛋白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标之一。

3.抗“O” 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简称。正常人一般在 500单位以下,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为了对抗这一抗原物质,人体就相应地产生另一种抗体,来中和这种“O”溶血素,以免生命受到危害。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0”的数值以单位计算,有100、125、 166、250、333、500、625、833、1250、2500等数档。有些病人抗“0”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而且像柯萨奇B病毒感染、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话又得说回来,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又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升高的。

4.C反应蛋白(丙反应蛋白)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为阴性。与血沉一样,是反应炎症的良好指标。

是一种能和肺炎双球菌的 C多糖体产生反应的蛋白质,属急性反应性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为阴性。与血沉一样,是反应炎症的良好指标。可在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肿瘤、外伤和手术后等情况下呈现阳性反应。C反应蛋白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上升最早,2-3小时即达高峰,病情控制后又迅速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急性期时相反应。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C反应蛋白常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更敏感一些。C反应蛋白含量越多,表示病变活动度越高。 C反应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升高,缓解期则明显下降,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C反应蛋白检测操作简单,影响因素小,一般不受贫血、妊娠、高球蛋白血症的影响,是一种实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5.类风湿因子

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免疫球蛋白G(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自身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目前已知有4种类风湿因子,即免疫球蛋白M(IgM)型、免疫球蛋白A(1gA)型、免疫球蛋白C(屯C)型、免疫球蛋白E(IgE)型。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约占80%。这种类风湿因子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也常逗留在关节的滑液中,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价值。由于IgM型类风湿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有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6.抗核抗体 也称抗核因子。

是指能与细胞核或核的组成成分发生反应的一类抗体。在机体免疫稳定功能失常的情况下,体内衰弱变性的细胞核成分不能被及时清除而成为自身抗原,由这些核抗原所引起的抗体就是抗核抗体。

95%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出现抗核抗体阳性,并且效价多在1:160以上,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20%出现阳性;系统牲硬皮病、慢性肝病等也有不同比例的阳性,就连正常人中,也有3%左右呈阳性。

7.血清免疫球蛋白

是具有抗体活性、结构相似的血清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及免疫球蛋白E(IgE)5类。系统性红斑狼疮以IgG、IgA增高为主,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出现IgM增高,以后IgG、IgA均升高,当病情趋向静止,以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逐渐恢复正常。

8.补体

存在于血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球蛋白。它可分成补体1—9九种(即C1—c9)。它在人体内有着促进炎症反应,辅助细胞吞噬,协助抗体发挥免疫效能等作用。在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急性病期,可见补体升高;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关节液中补体降低,但是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关节液中补体成分却增加。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HLA是组织细胞上受遗传控制的个体特异性抗原,最早是在白细胞和血小板上发现的,该抗原广泛分布于皮肤、肾、脾、肺、肠和心等组织器官有核细胞的细胞膜上。第8次国际组织相容性会议确定HLA有92个,分属于A、B、C、D和DR5个位点,分别称为HLA-A,HLA-B,HLA-C,HLA-D和HLA-DR。HLA-B位点有42个,B27为其中之一。

是指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及各种组织细胞等核细胞膜上的一些同族抗原,HLA—B只是许多人类白细胞抗原的一种。学者们发现,含有HLA—l抗原的人,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据调查,因种族的不同,正常人的阳性率为3%-7%,在强直性脊柱炎中,阳性率达90%左右,而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等的阳性率都不高。

10.民微球蛋白

良微球蛋白是血清中的球蛋白,由于其分子量小,电泳时在球蛋白的垦区而得名,简称民—M。民微球蛋白对细胞有很大亲和力,能结合在细胞表面,除红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外,几乎体内所有细胞都有携带&—M的能力。民—M可脱落进入血液、初乳、精液等体液中。良—M由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分解,故任何疾病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血 中的昆—M升高,而尿中则降低。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血中昆—M也发生变化。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急、慢性肝炎等血中的&—M升高。因此,同时做血和尿中的区—M的测定,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肿瘤及遗传病。

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PCR在医学检验学中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就是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理论上,只要样本有一个病原体存在,PCR就可以检测到。一般实验室也能检出10~100基因拷贝,而目前病原体抗原检测方法一般需要105-7个病原体才可检测到。PCR对病原体的检测解决了免疫学检测的“窗口期”问题,可判断疾病是否处于隐性或亚临床状态。

12.结核杆菌基因检测(PCR)

标本采自患者的痰、支气管分泌物、脑脊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胸腹水等。异常结果: 阳性:见于各种结核病。 需要检测的人群: 发热,盗汗,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的人群

13.血尿酸

男性>416μmol/L(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

酸是体内嘌呤( Purine)代谢的最终产物。嘌呤是组成核酸(DNA和RNA)的基本成分。尿酸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是指通过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和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尿酸,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外源性是指从食物中的核苷酸分解而来,约占体内总尿酸的20%。血清尿酸浓度的高低取决于体内嘌呤合成量、食入量和尿酸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1] 。

其发病机制包括:①尿酸生成过多:此或为嘌呤核苷酸代谢途中某些酶缺陷所引起;或为体内尿酸生成原料过多(如骨髓增殖性疾病或肿瘤造成体内大量细胞增殖和破坏时)所造成。②尿酸排泄障碍:2/3~3/4尿酸由肾脏排泄,为此肾排泄尿酸障碍(如肾功能不全)也可导致高尿酸血症。上述酶缺陷造成的高尿酸血症称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随帝搽可治疗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并碱化尿液(控制尿pH值6~6.5范围)尚应控制含高核蛋白的饮食及多饮 。

14.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


1.TPPA试验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梅毒诊断较好的确证试验。 

2.TPPA试验阳性患者,由于记忆细胞抗体复制能力强,特异性试验敏感性高,即使经抗梅毒治疗也终生阳性,因此不能作为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但根据临床观察,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如TPPA试验为弱阳性反应,随时间延长可能转阴。 

3.特异性试验对一期梅毒可比非特异性试验早一周出现。梅毒过程中最初出现的是IgM体,梅毒感染后第2周即可从血清测出,而IgG抗体则需在感染后第4周方可出现测出。 

4.梅毒确证试验,一般定性试验阳性,则可作梅毒诊断依据,必要时做定量试验。经有效治疗后特异抗体滴度也可不同程度下降,但转阴机会甚少。 此类试验特异性强,很少出现假阳性。但据统计,也可以有1%生物学假阳性存在。 

15.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

尿中出现此蛋白反映恶性浆细胞产生大量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的轻链部分。

尿本周蛋白(BJP)正常值
定性:阴性。新生儿可弱阳性
阳性: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产生大量本周蛋白,阳性率可达35%~65%。本周蛋白量反映了产生本周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数,对观察骨髓瘤病程和判断化疗效果有意义。本周蛋白阳性也见于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恶性淋巴瘤、慢性肾炎、转移癌等。摄入如氨基水杨酸、氯丙嗪、大剂量青霉素等药物可出现假阳性。碱性尿、严重尿道感染等可出现假阴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