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语学校主体文化(“和合”文化)解读

 和善书屋 2020-04-07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主体文化(“和合”文化)解读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重要哲学概念。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伟大民族顶礼膜拜的深邃而又广泛的道义。同时,也是主导我们赣榆县外国语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文化;是我们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智慧宝库;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和合”文化释义

“和合”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在这里,仅就浅表层次的理解,所谓和,是指和谐、和解、和缓、中和、平和、祥和;合即合作、合力、合契、结合、好合、融合。更简单精要的理解,和即和谐,合即融合。其实,和已含合,因和而合,所以,“和合”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和文化。进一步引申,“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的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并由此而衍生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不难领悟,“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承认差异、矛盾、不同;二是把异质、不同的事物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内核是创生、出新的生生不息的生文化。“天地之大德曰生”,阴阳之和,天地之和,天人之和,是创生万物的和,是推陈出新的和,是生命发展的和。正像枯燥的字词可以组成壮丽的诗篇,单调的音符能够合成动听的乐章,层层垒土成就九层之台,涓涓细流汇成奔腾的大河。这就是“和合”文化,这就是“和合”文化的美,这就是“和合”文化的力量。所以说,“和合”文化是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强大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是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和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和合”文化的产生

“和合”文化有着悠远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引领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和、合二字,最早均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但二字并联,形成“和合”的概念,则始于春秋。《易传》里讲到“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哲学思想,认为只有保持圆满的和谐状态,才有利于万物的发展。《国语·郑语》中首次出现“和合”的概念,提出“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即商契可将五教(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国语·郑语》同时还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的哲学命题。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取长补短,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和发展万物,而完全不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至此,“和合”的内涵已比较明确,“和合”文化初见雏形,后经历代先哲和圣贤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蕴含无穷力量和智慧的中华文化的瑰宝——“和合”文化。

2.先哲对和合文化的阐释

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推广应用,贵在和谐,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善于使观点和目的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发挥各自的特点,使之成为相互促进的有益资源,而小人则为求同一而排斥差异。

大智慧的老子论德说道,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化生万物,是宇宙万物的生存基础。

亚圣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作为最重要的因素。《管子》认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畜养道德,人民就能和合,和合就能和谐。墨子强调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而“离散不能相和合”。荀子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说明万物化生,都是和合的结果。

和合文化,不仅是历代不同学派普遍认同的世俗文化,同时还被宗教文化所接受。佛教讲“因缘和合”,“诸法因缘和合生”。道教《太平经》中说:“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和合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足见,和合文化的光辉普照天地,辐射万宗。

3.当代学者对和合文化的研究

和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和合文化的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她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引起了当代学者的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权威地阐释了和合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著作出版了《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指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此相应引发五大危机,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而应对冲突和危机的最佳选择就是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文化原理。

台湾学者钱穆强调中华文化的融合精神,他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的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指出:“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

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指出:“近来许多同志宣扬‘和合’观念,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个字表示,称为‘和合’;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

著名社会活动家程思远指出:“‘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

已故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历程,也是和合文化孕育、产生、丰富、发展的历程。它沉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之中,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历史走到了今天,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是实践并发展和合文化思想的最高典范。赣榆县外国语学校选择“和合”文化作为学校主体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召唤。

三、“和合”文化在外国语学校

公元2002年,在春回大地,日暖神州的季节,一个新的生命破土萌发,赣榆县首家民办学校诞生了。学校的创建者送给她一个平淡无奇却又意蕴深厚的名字——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在这汉语言一统天下的土地上,取了一个“外国语”的名字,这本身就含有兼容并包、贯通中西、共存共处的“和合”思想。取名外国语,并不是无心的,随意的,而是要名副其实地突出外国语的教学。外语教学上的强化,外籍教师的引入,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冲突、渗透、融合,这正契合了“和合”文化的精神。一所学校成立了,一批教育精英汇聚而来,一个优秀的群体形成了,必然伴生着具有这个群体特征的文化理念。带着“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而诞生的外国语学校,自然选择了含有“和而不同”思想的“和合”文化。这一带有显著的传统基因的文化理念被一所新生的现代学校确定为主体文化,正是“外国语人”这个优秀的群体,特别是这个群体的卓越的领导者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熏陶的一种文化自觉。

1.“和合”——办学理念的核心

学校初创,就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一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是“和合”文化的核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地为人的服务。和谐发展,就是要构成发展的各个元素和要素之间协调一致的发展,就是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发展,更重要地必须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是通过学校的建设和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的。和谐发展要求学校的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干部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等)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要求,要同步、到位、协调。而学校组织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满足学生生命发展(体魄、思想、品质、情感、意志、知识、技能……的发展)的需求,都必须符合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都是大放异彩的。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即学校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和谐,学校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追求就是和谐。

2.“和合”——“一训三风”的灵魂

我校的办学历史是短暂的,仅仅经历了几度春兰秋菊,几度冬梅夏荷,还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下,依然凝结出以“和合”文化为灵魂的“一训三风”,即:美德好学格物致用(校训);和谐活泼尚荣上进(校风);博学博采博艺博爱(教风);善问善思善辨善用(学风)。

美德好学格物致用。就是多元的发展在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内。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现在到将来,从学习到工作,都能够将德、才、学、用和合为一体,成为德才兼备、学用结合的有用人才。就是要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发展,健康的而不是畸形的成长。就是要我们的学生不会成为没用的好孩子,或自私的奋斗者,或读死书的书呆子,或盲目无知的蛮干者。

和谐活泼尚荣上进。以和谐、活泼、尚荣、上进为音符,和合而成的优美而流畅的校园律动。和谐里跳跃着活泼,充盈着尚荣,激荡着上进。尚荣激发了上进,上进融入了活泼,活泼促进了和谐。彼此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相互生发的,日日新、月月异,生机勃勃。用和谐、活泼、尚荣、上进的色彩调和出来的一帧绚丽多彩的校园画面是多么的令人赏心悦目,激动不已。这就是和合之美,是天地间的大美之美!

博学博采博艺博爱。教风,透射着“和合”文化的思想理念,“四博”是不能有缺失的,只有“四博”和合,才能构成我校之教风。没有博学、博采、博艺,就没有资本、没有能力做到博爱;而没有博爱之心,就没有动力、没有意志达到博学、博采、博艺。学、采、艺都是为了爱,而学、采、艺、爱又贵在博。只有博,才能海纳百川,把异质的、不同的都吸收进来,再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凝练出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善问善思善辨善用的学风更是有着深厚的“和合”文化渊源,出自“和合”文化的倡导者——至圣先师孔子的说教。《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中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问、思、辨、用,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又层层递进。学问之道,唯如此,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做到了,就能“沉浸酿郁,含英咀华”(韩愈《进学解》),否则就是“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韩愈《进学解》)。

3.“和合”——学校管理的智慧

“和合”文化凝结了历史的智慧,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和合”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外国语学校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为我校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在学校管理的诸多要素中,人(主要包括教干群体、教师群体、员工群体、学生群体等)的管理是首要的。而人的管理必须在“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和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遵循“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

和生,和荣,和进的基础。

天地之大德曰生”,和生意识,即共生意识。和生才能共荣共进,否则就导向共亡。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有对立、竞争、冲突。我们则以和生的理念将这些对立、竞争、冲突导向和解、和谐、融合。在新的生命基础上达到和荣和进。

和处,异质共存的前提。

和处,就是要求我们的每一位师生,对之于学校、他人、心灵、环境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共处。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素质、行为习惯的差异和冲突中,能以温和、善良、宽容、同情、恭敬的态度善待异方,共存共处,并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在潜意识中,让和处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和立,为人处世的原则。

和立,就是“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语出《论语·雍也》)的立己立人的精神的体现。这是较之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更高层次的处人处世的境界。这也是我校处理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们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师生在自己努力走向成功之时能够从容面对别人成功的那种开放、宽容的博大胸怀。

和达,做人做事的境界。

和达,即孔子所说的“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做到通达事理。《论语·雍也》)的己达达人的精神。就是要求我们的师生能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推己及人。在竞争中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达到成功。

和爱,和而不同的核心。

和爱,符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原则。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在互动之中以互敬互爱,消除破坏性冲突,和睦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学校爱每一位师生,教师爱每一位学生,人人都像爱自己那样爱他人。和爱之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形、大爱无痕、大爱无疆。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让我们的师生享受爱,这是生命成长的需求,这是教书育人的真谛。

学校管理的中心是事(教育教学)管理。“和合”思想,也是我们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多元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才。我们外国语学校在“和合”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教育思想,就是多元的培养人才和人才的多元发展。多元的培养人才是指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多种渠道的方式来培养人,而不是形式单一,模式统一的去培养人。人才的多元发展,是指我们培养对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地发展自己的特长使之在某些领域里具有某些特殊的才能。正是在多元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学校才培养和造就了一个精英荟萃教师群体和精彩纷呈的学生群体。

融合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什么?是学校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我校把融合的概念列入教学原则,就是要求我们的师生能够把构成教学的各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各要素不会产生制约,而是和谐的统一为一体,使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诸如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课内与课外、教书与育人的融合等等。以我校英语教学为例,则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语言背景的思想观念的融合,本籍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融合,普通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的融合,学与用(在学校师生见面用英语问候,同学见面用英语打招呼,简单的事用英语交流等)的融合,课内与课外(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沙龙、英语讲座、英语节目、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的融合等。形成了在“和合”思想指导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我们外语教学平衡的教学理论。

平衡的过程,就是不同的教学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趋向统一的过程,平衡的目的,就是确保这个“趋同”的过程是稳定的、和谐的、节奏优美的。它能有效地防止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非此即彼的极端行为。在诸多的教学平衡中,宏观的有教育与教学的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继承与发展的平衡、知识增长与身心发展的平衡等,而微观的则纷繁复杂,不胜枚举。平衡不是平均、不是对等,它仍然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任何时候,教学平衡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动态的,外部条件变化了,必然会导致此消彼长的现象发生,平衡就会被破坏,我们就要及时的做好相应的调整,使之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种蕴含着“和合”思想的平衡教学论,是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

和生的教学理念。

和生的实质就是创新,就是不同的人、事、物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促发而孕育出新事物和新生命。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停止,停止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意味着消亡。所以说,学校生存的依赖是创新,学校发展的动力还是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并非高不可攀,我们能从原地迈开脚步走出去,就是创新;在我们事业的阶梯中,每向上攀爬一级台阶,都是一次创新。提高了,进步了,发展了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的关键是要有意识,有行动,有坚持。我们不仅要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不断创新,同时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能不断创新。继承传统,突破传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唯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学校才能永葆生机。

4.“和合”——环境建设的追求

学校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达到和谐之美。

学校环境建设又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

学校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场地、道路、建筑、设施、绿化等,建设的原则除了必须符合科学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性的要求外,还必须达到自然、流畅、和谐的标准。我校楼堂馆舍,错落有致、相映成辉;场地设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景点小品,浓墨重彩、姹紫嫣红、四时变化、移步换景。置身在这墙壁说话,草木含情的校园,真是人在画中,画在心中,人画合一,浑然天成。学生家长感叹、学校师生感叹、兄弟学校感叹、社会各界感叹:这才是最适宜读书的地方,这才是求学路上的最佳选择。

充满生机的校园给人一股蓬勃向上的活力,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一种品位高雅的和谐之美。

学校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诸如思想观念、文化精神、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等。良好的软环境是开放的、高效的、宽松的、规范的、公平的、诚信的、温馨的、和谐的。软环境建设的根本就是要落实在服务上,学校制定的一切政策制度,所做的一切工作,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要落实在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领导为师生,教师为学生,后勤为前勤,服务的最高标准是达到和谐。软环境是生产力,良好的软环境是人才聚集的高地,更是办学效益的福地。我校主教学楼正立面的巨幅长联“学府宏开载天地精华成一方气象,贤俊毕至传中西文明立千秋基业”正彰显了学校主体文化——“和合”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

文化对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正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必将走向枯竭、枯萎。先进的学校主体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生命源泉。“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根。我们选择“和合”文化作为外国语学校的主体文化,也算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相信在“和合”文化的主导下,我们学校不仅能够成就今天的灿烂,更能创造明天的辉煌!


《“和合”思想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一、实验与研究的理论指导

(一)“和合”高效课堂提出的背景:

1.和合精神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和合精神是国学的精粹,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构成了整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价值观在融合、统一和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和合精神始终发挥着内聚力的驱动作用。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而和合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取向最终必将在“融突和合”、“求同存异”、“和合而生”的嬗变中走向和合的境界,从而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和合哲学是可持续发展思维的支撑。

和合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东方属性。和合思想强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只有各种要素和合、协调、有序组合,才能使社会有机体有效运行。由和合思想出发,社会通过自组织和自调节的功能,而达到新的和合,从而达到健康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因此,和合思维又是调控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在此语境下,将和合思维转移为一种和合教育理念,是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整合已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和合”文化在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诞生于2002年,是我县首家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民办学校。学校的创建者送给她一个平淡无奇却又意蕴深厚的名字——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在这汉语言一统天下的土地上,取了一个“外国语”的名字,这本身就含有兼容并包、贯通中西、共存共处的“和合”思想。外语教学上的强化,外籍教师的引入,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冲突、渗透、融合,这正契合了“和合”文化的精神。一所学校成立了,一批教育精英汇聚而来,一个优秀的群体形成了,必然伴生着具有这个群体特征的文化理念。带着“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而诞生的外国语学校,自然选择了含有“和而不同”思想的“和合”文化。这一带有显著的传统基因的文化理念被一所新生的现代学校确定为主题文化。

(二)“和合”教育的内涵:

1. “和合”教育的内涵。

首先,“和合”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全过程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次,“和合”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过程既要重视知识培养,又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第三,“和合”教育是协调、统一的教育。注重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对立因素和矛盾过程,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协调、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统筹兼顾,使各种教育因素发挥最优的效能。“和合”教育可以满足更多不同期望值的家长、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 “和合”高效课堂特征。

“和合”课堂是一个和生、和达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六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方法、时间、环境),并“和合”这六要素,形成多元对话和协同效应。“和合”课堂应充分体现平等的原则、尊重的原则、民主的原则、开放的原则、协商的原则,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合作、广泛交流、自由争论等学习形式,让各种矛盾展示、释放、碰撞、吸纳、融合、化生,完成矛盾融突。将课堂的一切因素都变成教育的资源,在对话中,各种资源互补,求同存异,各具差异的人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收获,完善或生成自己的认识体系,获得发展。

因此,“和合”文化为指导思想,以“和合”教育内涵要求为实践依据,以打造“和合”高效课堂为抓手,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实验与研究目的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构建并基本践行“和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年的努力,师生对“和合”高效模式熟练掌握;通过两年的努力,形成学校的“和合”高效课堂特色;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和合”高效课堂模式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与推广。

三、实验与研究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小组

组  长:王善法

副组长:徐立刚、姜涛(语)、王常亮

2.工作小组

组  长:王善法

副组长:徐立刚、姜涛(语)、王常亮、刘希明、刘  征、柏  永

组  员:顾光才、匡玉秀、姜涛(数)、苏长城、于绪贵、卢干冰、闫家友、孟凡生、刘永先、顾曾光、李有选、张峰

3.学科指导小组

组  长:徐立刚

组  员:王善法、顾光才、王宜金、姜涛(化)、王常亮、卢干冰、曹家军、邵玲

学科

学科组长

学科组成员

语文

徐立刚

钟昌馨、陈平及各备课组长

数学

王善法

许峰、王侠及各备课组长

英语

顾光才

王翠萍、马守智及各备课组长

物理

王宜金

董淑兰、胡献启及各备课组长

化学

姜涛(化)

南庶红及各备课组长

政治

王常亮

孟祥薇及各备课组长

历史

卢干冰

咸仲斌、张艳萍及各备课组长

地理

曹家军

张秀珍及各备课组长

生物

邵玲

孙秀婵及各备课组长

4.教学改革及教育科研小组

组  长:徐立刚

组  员: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

5.评价小组

组  长:徐立刚

组  员:顾光才、匡玉秀、姜涛(数)、苏长城

6.培训机构

(1)教师培训小组

组长:王善法

组员:徐立刚、王常亮、姜涛(语)、刘希明、刘征

(2)班主任培训小组 

组长:王常亮

组员:王宜金、霍介义、张善和、曹家军

(3)学生培训小组

组长:张善和  副组长:王宜金

组员:熊正兵、李学、徐亮、董波、胡建顺、姜  冲、胡献启、陈维勋

7.后勤保障小组

组长;王善法

组员:姜涛(语)、秦雷、匡远高

(二)制度保障

1.《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导学案编写与使用规定》。

2.《赣榆县外国语学校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具体要求》。

3.《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学生学案和巩固案批改规定》。

4.《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和合”课堂评价标准》。

5.《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备课、听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堂评价》。

6.《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和合”德育实施方案》。

7.《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和合”师资培训制度》

8.《赣榆县外国语学教学改革经费保障制度》

四、实验与研究过程计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

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上级主管部门近几年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分析学校目前教育教学现状,增强教职工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发动,组建领导机构、工作机构以及各种沙龙等组织,使全校师生积极融入“和合”教育实验与研究的行动中去。这个阶段学校教学改革及教育科研小组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以“和合”文化为理论依据,以我校主题文化为支撑,结合学校目前实际情况提炼和构建“和合”课堂初期模型,作为“和合”课堂实验研究的实际载体,制定和出台相关保障措施为实验研究提供保障。

(二)理论学习阶段(2011年9月)

理论上的宣传和发动的确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本阶段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合”文化原理、赣榆县外国语学校主题文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高效课堂评价标准以及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法,尤其是要详细解读学校提出的“和合”课堂模式的操作要领及操作要求,让老师们在理论上拥有依据,在实验与研究行动上有规范可依,为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示范引领阶段(2011年10月)

通过理论学习阶段的考评,挑选部分理论知识扎实、“和合”课堂模式操作要领掌握较好的骨干教师率先进行操作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由教学改革及教育科研小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修改矫正,在模式操作层面进行修改,在模式环节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实现“和合”。通过模式的修改和骨干教师课堂实践的提炼与包装,树立课堂改革示范标杆,为实验研究的全面推进提供条件。

(四)全员推进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

没有全员参与的课改不是成功的课改。本阶段要通过开设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课改沙龙等形式展示“和合”课堂模式及操作要领。通过学习与观摩让所有教师掌握相关理论和操作要领,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开设展示课,通过相关的评价措施,促使每个人都过关。再通过评选第二批及第三批示范标杆以及实验体会论文的竞赛,进一步推进实验研究的深入进行。

(五)初期总结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在“和合”教育理论方面有所提高,在“和合”高效课堂方面有所探索,尤其在“和合”课堂模式上有所建构。因此,本阶段将组织相关专家及实验骨干对一学期的实验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一是总结实验研究方向是否偏离“和合”路线,是否有利于减负增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合”课堂的建构,使“和合”课堂模式更加贴近“和合”要求,操作规则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三是形成初期实验研究报告,为下一步的实验提供借鉴。组织申报市级或省级课题,以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六)中期实验阶段(2012年4月—2013年8月)

在初期总结的基础上,以明确的“和合”课堂规范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结合个人的实际及学科特点优化模式、发展模式,只要是遵循“和合”文化五大原理,有利于增效减负的范式都是我们研究的范畴。本阶段主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以严格的模式规范、提升师生对“和合”课堂的认同和适应度,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人才观,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等能力,促进课堂上教师角色转变,培养教师的导学能力。二是引导教师在先学固定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和融汇其他流派的积极因素,充实和提高自己,并使自己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属于自己特点的“和合”课堂模式,从而实现“先学一家,融汇百家,自成一家”的百花齐放的目的。三是进行中期总结,进一步修正实验方向,坚持“和生、和立、和达、和处、和爱”五大原理不动摇,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整改依据。广泛进行实验活动督察,督促后进,激励先进,提炼和完善具有创新性做法或经验,为丰富实验研究成果做好铺垫。组织第二次“和合”课堂研究论文比赛,总结经验教训,丰富课改成果。

(七)形成特色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本阶段是实验关键阶段。将组织有关专家对理论依据进行重新梳理,对构建的“和合”课堂系列模式进行定位,对构建的“和合”课堂模式的操作要领进行规范,对构建的“和合”课堂模式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因素进行分析,对典型课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提炼出符合我校特色的“和合”教学理念、“和合”课堂教学模式、“和合”风格的教学特色以及“和合”教学管理经验。并再通过一年的时间实践与研究使其特色不断升华和凸显。

(八)总结评价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

回顾三年来实验研究历程,总结实验研究过程中收获与教训。主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总结实验过程,撰写结题报告。二是总结和提炼实验研究成果,形成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具有“和合”特色的课堂模式、学习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模式、师生教学相长模式等”和合”教学文化,并争取得到市县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行开放性的展示。三是通过实验培养一批名师,并通过实验结果的推广使他们走向更高平台。四是实验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实验过程的过错与失误,探究实验结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切入点,为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条件。五是结集出版研究成果。六是组织申报结题。

(王善法执笔)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六日


   《“和合”思想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运用研究》的子课题申报指南

“和合”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特点“和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构建“和合”师生关系的途径及策略研究

构建“和合”学习小组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小组文化建设及小组文化影响力保鲜方法及策略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促使教师角色转换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备课策略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导学案编写方法及策略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导学案使用方法及策略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作业布置策略研究

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的研究

“和合”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

“和合”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及展示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与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研究

“和合”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

“和合”课堂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和合”课堂中教与学效果评价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

“和合”课堂中具有不同差异特征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学生网络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和合”教学中培养学生“五和”素养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教学资源合理开发的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教学资源科学利用的研究

课程整合与开发中的和合”原则

“和合”课堂中多元教学目标融合的研究

“和合”教学理念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学生素质教育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学习小组成员“适时”调整的研究

“和合”学习小组促进不同异质学生共同进步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班主任工作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学生自治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品学双困生”教育转化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城市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住校生在校自主活动组织方法及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五和”素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管理班级合力形成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学校德育工作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和合”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研究

“和合”教育与学生个人素养形成及发展的研究

运用“和合”思维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

创建合美校园,构建“和合”环境课程的研究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校主体文化影响力运用的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后勤保障工作策略的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学校团队建设策略的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干群关系建设策略的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提高教师工作生活幸福指数策略的研究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和合”教育理论概述

【办学理念】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主题文化:和合文化

校训:美德  好学  格物  致用

校风:和谐  活泼  尚荣  上进

教风:博学  博采  博艺  博爱

学风:善问  善思  善辨  善用

育人理念:多元。即多元的培养人才和人才的多元发展。

师德理念:和爱。即博爱于世,爱家庭、爱学生、爱同事、爱学校、爱事业、爱社会,以仁爱之心待人,求得人际间的和谐共进。

管理理念:和实。即使观点和追求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发挥各自的长处,使之成为相互促进的有益管理资源。

课程理念:和合。即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各种要素进行融合,从而在动态过程中各要素又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理念:和生。和生的实质就是创新。就是使不同的教学因素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促发而孕育出新的收获。

课改思路:让老师从“教会”发展到“会教”,让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实现师生和谐和处、教学相长。

【“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模式解读】

“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是一个和生、和达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抓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形成多元对话和协同效应。和合课堂应充分体现平等的原则、尊重的原则、民主的原则、开放的原则、协商的原则,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合作、广泛交流、自由争论等学习形式,让各种矛盾展示、释放、碰撞、吸纳、融合、化生,完成矛盾融突。将课堂的一切因素都变成教育的资源,各种资源互补,求同存异,各具差异的人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收获,完善或生成自己的认识体系,获得发展。

“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模式,是在“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项原则指导下,深入研究“教师、学生、教材、方法、时间、环境”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科学制定“学案、导案、量案”,在教师的“导学”下根据“三案”组织学生开展“独学、群学、活学”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一、“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模式基本要素:

教学六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时间、环境 。

教学五个原则: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

教学四个环节:导学、独学、群学、活学。

教学三个方案:导学案、点拨案、检测案。

教学两个行为:师导、生学。

教学一个目标:教学相长。

二、导学案编写与使用说明:

(一)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导学案自主探究。

2.引导性原则:导学案的内容呈现要有引导性和渐进性,让学生能根据导学案的导向自主探究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导学案编写基本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渐进化,导学方向化。

(三)导学案问题层次设定:

1.识记(A级):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本能够解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2.理解(B级):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会贯通,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3.应用(C级):学生能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

(四)导学案主要内容:学案(即引导学生独学部分)、量案(达标检测、课后练习及学习反思部分)、导案(即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独学、群学、活学方案预设部分)。

(五)导学案编写程序:

1.编写:主备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

2.讨论:主备教师将初稿提交学科组讨论。

3.修改:主备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并将文本转发备课组任课教师。

4.定稿:任课教师在主备教师修改稿的基础上,结合本班级学情和自身的教学特点重新修改并定稿。

(六)导学案使用程序:

课前(或课中第一时间)发放并引导学生独学—-教师收缴批阅了解学情(或在课中当堂检查了解)---返回学生引导学生群学---达标检测引导学生活学---提交老师(或组员)批改---返回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学习反思(活学)---提交老师再次批改(再次了解学情)---返回学生修正并装订备用。

(七)导学案使用要求:定时(定时独学、定时群学、定时活学)、定量(不同时段完成不同内容,如检测部分不得提前或滞后完成)、及时(及时做、及时交、及时批)、有序(先独学、再群学、后活学;先易后难)。

三、“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模式流程:

第一步:独学。

(一)课前独学(语数外物化等主要学科必须要求)流程:

发放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说明独学要求---独立学习探究---标注收获与问题---老师收阅导学案(老师独批或师生合作批阅)。

对学生要求:

先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独立阅读、理解文本,先全面后侧重,然后根据导学案内容导向先解决A级内容,B级尽量解决,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尝试完成C级,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群学或老师的导学解决。(此时段要求定时、独立、开卷、查看资料、由易到难)

对教师要求:

明确要求,指导帮助独学。

2.及时收阅导学案,了解学情,评价到人,修改课堂指导方案。收阅导学案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为课堂展示、点拨提供依据,做到以学定教。二是了解学生独学情况,为矫正学生独学态度和独学行为提供依据。

注:对于考察学科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课内完成,导学案的批阅可以是教师独批,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一定要调查各个层次的学生独学情况。

(二)课中独学(政史地生等可以在课堂完成预习内容,其它主要学科要把独学引向深入)流程:

发放批改过的导学案---结合课本重温导学案---探究做错问题或疑问---再次标注成果或疑惑。

对学生要求:重温独学的知识,探究做错问题,整理疑难困惑。(此时段要求时间短暂,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教师要求:指导独学,进一步了解学情,为调整群学和活学方案做准备。

注:这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重温独学的知识,对于课前没有安排独学的课时本环节可省略。

第二步:群学

群学流程:

对子互学---组内互学---组内展示---班级展示。

(一)对学生要求:

1.对子互学与组内互学是群学初级阶段,目的是解决独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子互学要解决对子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组内互学,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群学初级阶段力求解决独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导学案为导向,要求记忆的问题可以相互监督背诵、默写,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相互交流并判断对错,没有解决的可相互启发或解决。

2.组内展示是群学的中级阶段。由组员将学习成果在组内汇报。一是让全组同学分享个人学习成果,二是向其他组员寻求个人困惑的解决办法(本阶段可以站立汇报,要有激情),三是通过组内展示形成本组向班级展示的成果及寻求帮助的问题。

3.班级展示是群学的高级阶段。由组长(或组内指定的其他组员)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汇报。一是让全班同学分享小组学习成果,二是向其他组寻求本组共同困惑的解决办法,三是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班级共同智慧解决共同的问题并生成共同的成果。

4.展示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已经解决的问题不要展示,展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或广度。组内展示基础问题,班级展示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问题层次不同,避免优生展示集聚现象。展示过程中要鼓励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调控课堂氛围。

(二)对教师要求:

1.群学阶段是一节课的核心。课前备课要充分,尽量多预设学习过程中的可能生成点,既可以应对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因为在群学阶段老师是裁判),又可以使课堂产生更多的精彩。

2.在群学时要通过广泛巡视汇集各组群学过程中呈现的成果和问题,把握学情,为确定班级展示主题、时间做好准备。

3.在班级展示过程中要准确把控展示走向及节点,适时点拨,确保展示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要力求点拨在最佳点拨时、最佳点拨区、最佳点拨度。点拨不是独讲,还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总结。点拨还要有评价功能,评价要具有即时性、激励性、简洁性。

4.在群学时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要关注汇报的、质疑的、补充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通过调动、激励等手段,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步:活学

活学流程:

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试---学习反思。

(一)对学生要求:

1.班级展示后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要及时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群学过程中已经解决的疑难问题或新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新的知识。对易错问题或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标注,便于以后复习或再次解决。

2.根据老师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导学案上(或其他媒体呈现)达标检测部分。这部分任务不得提前或滞后完成。

3.根据老师安排做好组内达标检测的批改工作,在批改他人达标检测的同时研究自己相关错题,并及时订正。

4.在订正完达标检测后,及时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包括内容、方法、规律等。并按老师要求把整理好的学案再次上交老师审阅。

(二)对教师的要求:

1.要能清晰梳理群学阶段生成的新成果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尤其是重要的生成点要有画龙点睛之笔,从而把学生的知识掌握与用用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2.要及时组织学生达标测验,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组织师生及时批阅和评价,从评价中再次了解达标情况,把握学情,及时矫正。

3.要及时收缴学生整理好的学案,迅速浏览,看群学时是否留下纠错痕迹,看达标检测完成与互批情况,看反馈整理是否到位,看问题标注是否用双色笔,看导学案是否写满,只要符合这些要求,即可过关。对发现的个别问题要及时帮扶,尤其学习态度的帮扶更为重要。批阅后要及时返还给学生再次整理并按序装订成册以备后面复习。

四、“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的要求

在“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机智在各个环节中将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指标,也是决定一堂课能否实现高效关键所在。

“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流程:

编写导学案---指导学生独学---收阅导学案了解学情---组织群学引导探究---组织达标检测引导活学---收阅导学案引导创新提高。

具体要求:

1.课前要精心编写导学案,让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导航;要有效组织学生独学,及时提供导学案,指导好独学计划、方法和要求,力争学生在独学阶段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处理大部分内容,发现问题,增强课堂群学针对性。要及时收阅导学案,判断每个学生是否尽其所能进行独学,不求人人做完,但求人人做出会做的部分,并能标出困惑或问题,对错并不重要,要反应真实情况。要通过导学案的收阅收集学生典型创新发现或困惑,进行系统梳理,将作为群学过程中展示、质疑、争论的重点(即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要根据掌握的学情,科学制定课中导学方案。唯有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生成。

2.课中要做组织者,组织学生高效完成“独学、群学、活学”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确保课堂活而不乱;要做调查者,广泛巡视,全面调查,把握学情,适时调控群学及活学时间、内容及发展方向,确保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做引导者,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不得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确保各个层次学生是在引导下探究生成;要做评价者,关注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人人体验,人人收获。关注全体学生展示的观点或问题,适时评价,为学生的独学、群学、活学不断提供动力,确保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3.课后要再次及时收阅导学案,把握学情,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要关注群学过程中纠错落实情况,达标检测情况,反馈整理情况,为下一步调整教学方案,个别因材辅导提供信息。收齐后要迅速浏览,看群学时是否留下纠错痕迹,看达标检测完成与互批情况,看反馈整理是否到位,看问题标注是否用双色笔,看导学案是否写满,只要符合这些要求,即可过关。对发现的个别问题要及时帮扶,尤其学习态度的帮扶更为重要。批阅后要及时返还给学生再次整理并按序装订成册以备后面复习。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要求

目前,在我校“和合”课堂建设过程中,老师们在编写和使用导学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理论上模糊不清,或操作上无所适从。为了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导学案使用的有效性,现就导学案编写和使用过程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如下说明,供老师们参考。

一、导学案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

二是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合适化,导学方向化”。

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识记(A级):学生在课内510分钟时间能够解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理解(B级):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会贯通,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应用(C级):学生能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探索完成。

导学案的设计,要避免“简单化、剪贴化、习题化(试卷化)”,千万不能滥用“导学案”三个字。如果是复习或检测,就应写明“复习学案”或“测试题”。

二、导学案内容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九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不同学科应有所删减):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师生活动)、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课后练习。

(一)学习目标

首先要弄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别。

1.出发点不同

“教学目标”体现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出发点是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2.对象不同

“教学目标”是由教材或教学参考编写者或者执教者制定的,面向的是教师和执教者本人;“学习目标”是根据学情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3.表述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执教者能看懂就行了;但“学习目标”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看懂,操作性要强,语言表述做到准确、具体明了、通俗易懂。

4.目的不同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目标”的确定可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5.表达方式不同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表述就应该用饱含激励、鼓励的语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多用“能说出”“知道”“能记住”“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词语,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

一份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至少包含三个关键内容: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否则,就不能成为优秀导学案。表述方式可以是:通过什么方法(活动),记住什么,达到什么程度。

(二)学法指导
  学案导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自信大胆展示、学会倾听等习惯。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学习过程

1.知识链接
  对本节课所涉及已学知识进行回顾。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可通过填空填表等形式,也可通过课前小测验的形式(称“前置测评”)。

2.新知导学

新知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活动渐进化。

高质量的导学案要构建问题链和问题组群。教师尽可能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一堂课的问题设计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紧扣教材,围绕目标的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易激趣的一组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好新知导学一定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2)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不断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预设的问题可以留一些生成新问题新思考的空间。

(3)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4)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四)活动方案
  设计出高质量的导学案,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由接受学到研讨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使课堂迸发出激情与活力。教师依据教材进行设计,通过集体备课,对教材及导学案完成情况等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设计,尽可能设计出亲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学情与学科特点相符合的活动方案,一堂课由3—4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主活动组成(每一个主活动又可包括若干子活动),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体验、感悟、探究教学内容,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五)归纳小结与学习反思

归纳小结是将问题逻辑关系显性化的一个环节,需要学生对整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梳理出相应的知识结构,归纳出相应的结论或规律。

学习反思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从过程来看,可以是学生预习中的反思,也可以是课堂学习过程的反思。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引导学生课后“三问”:一问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二问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或对什么问题很有兴趣?想深入探讨?)三问还存在哪些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六)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要和学习目标一致。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要求5-10分种的题量,老师应明确指出该环节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完成,其目的一是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二是检测能力发展情况,三是训练反应速度。此环节是不可少的。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当堂检测”内容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完成了,没有真正起到“当堂检测”的作用,因此,要与学生讲清楚这一环节的真正意图,最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堂检测理科时间一般需10分钟,且最好做完就收。作用:1、可督促学生课前、课中更努力地学习;2、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对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3、对错误较多题的知识点可采用滚动式练习。)

(七)课后练习

根据当堂检测和教学反思,归纳、提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设计适当的课外作业,用于再次巩固提高。题型要全面,难度要控制在中档题,习题要少而精,习题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

(八)温馨提示

导学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

三、导学案编写程序要求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为了确保导学案编写质量,可分五个步骤(征询、编写、讨论、修改、定稿)进行操作。五个步骤:即一是主备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之前,应广泛征询同学科老师意见;二是主备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三是主备教师将初稿提交学科组讨论;四是主备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并再次征询同科教师意见;五是主备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和同学科教师意见,最后定稿。主备教师将导学案电子文稿发送到备课组任课老师、年级办公室便于备课上课时用或统一管理。

四、导学案编写格式要求

(一)学案编号要求

编号为学校、学科、年级、流水号四个部分间加分割线组成,学校及学科用首个拼音大写字母表示,年级与流水号用两个或三个阿拉伯数字表示(07、08、09、10、11、12分别指的是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如下例中“WGYB”即外国语北校区(南北校区分别用N、B表示),“YW”即语文, “10”为高一年级,“001”为导学案流水号;一课时,编一个序号, 5号楷体排在标题上方,左边顶格)

(二)学案模板示例:

WGYB- YW-10-001  编写时间:2011-12-9

                》导学案

(英语学科不须加书名号)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重点难点】(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学法指导】(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知识链接】(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学习过程】(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归纳小结】(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此环节学生大多是空白的,实际效果不好。可以引导学生尽力做。)

【当堂检测】(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学习反思】(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此环节学生大多是空白的,可以引导学生尽力做)

【课后练习】(5号黑体,空两格)(具体内容用5号宋体,首行空两格)。

当然,学科不同或内容不同相应的环节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导学案实施的基本程序

“导学案”呈现方式上要讲究实用、有效、易推行。可以以纸质印发、投影、黑板板书等多种方式一次性或渐进式呈现给学生。主要学科要提前1--2天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部分并及时上交批改(要坚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的原则),为老师备课提供学情信息,上课前再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批改结果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索交流展示,在老师的精心点拨下实现反馈巩固提高,并通过当堂检测。其他学科可以当堂呈现,在老师组织点拨下引导学生在课内完成预习、探究、交流、巩固、测评。

导学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带着思考合作交流。学生在老师精心点拨下围绕学案的五个活动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达标测评)展开学习。

自主学习,一般形式有阅读、探究、查阅资料、思考、做笔记、练习、实验操作等。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不同,自主学习可分为课前预习(预习前置)和课中预习。预习时要围绕导学案进行,学生要自主解决自身能力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并标注出疑难问题。总之,必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只有扎扎实实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会有实效,才会有精彩的展示。

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主学习中没能弄懂的问题,小组成员彼此互助,取长补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内共同交流,围绕困惑对学、群学,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答,展示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在组内开展“兵教兵,将教将”活动(我不懂问组内学生,我会的主动讲解)。集中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互学过程中,学生要克服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教师要在此环节,进一步明确哪些内容将要作为展示交流的重点,使集体展示有的放矢。

展示交流,即集体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生生、师生、组间互动的过程。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是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 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共同疑难的学生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归纳方法规律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等作为集体展示的重点内容。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要进行互动点评,教师要进行适当和有效的提炼和引导,寥寥数语,以一当十。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探究思想、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展示交流是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当一名或一组同学上台展示时,其他学生要做好“看、听、思、评、纠”五件事情,体现真正的互动。要注意展示三性:问题选择的共同性、展示过程的互动性、问题生成的价值性。

自我完善,是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活动的效益(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不会可以再问)。

达标测评,即对全班学生实现达标情况的全面考察,亦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达标测评”可迅速、准确、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补救、矫正。它的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做到堂堂清。

(王善法执笔)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和合”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的说明

一、合作小组构建

(一)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也可以是3-4名,决不可8人一组)学生组成,遵循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以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操作方式

以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10—12个合作小组。

(1)从全班挑选出10-12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行政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各项事务。(产生这10-12名学生,可以通过竞聘产生,如:公布岗位,学生自主申报,公开竞聘,颁发聘书,聘期一学期,也可由班主任任命。)

(2)根据学业水平、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性别、性格差异等将其余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使各组的综合实力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6名组员按照学业水平的高低分别编号为A1、A2、B1、B2、C1、C2;A层次的2个学生面对面坐,B、C层次的学生分别坐在A学生的两侧,这样既便于同一层次学生讨论,又便于A学生对B、C学生的助学。

(3)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男女比例要适当,而且每组都要有女生。为何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空间几何时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有利于激发兴趣)

(三)小组座位图例

B

A

C

C

A

B

二、合作小组建设

(一)选出得力学科组长

采取自主申报制

(1)让行政组长组织选出学科组长。(语、数、外、物化、政史、地生等)

(2)纪律组长和值日组长。

(3)值得注意事的是: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担任某个或者多个学科的组长或其它的管理、服务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语文、英语组长要带领早读,所以要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和组织能力。

(二)开展小组文化建设 

(1)起组名:响亮而积极向上。

(2)做组徽:醒目而富有含义。

(3)制祖规:富有警示作用且简洁而有针对性。

(4)奋斗目标:近期与长远目标。

(5)小组C卡:将小组文化制作成标志牌置于小组桌面,一方面展示各组的风采,另一方面也起到提醒作用。标志牌鼓励手工制作,体现个性。例如:组规的制定,那些平时作业不肯写,纪律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去制定组规,然后让大家去讨论,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可以说组规是你定的,你自己对照,这样对他们就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注意:这些内容均要由小组的所有成员参与设计。

(三)组长的培训

(1)明确分工。首先要明确行政组长、学科组长和纪律组长各自的责任和作用,并且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各自的工作。比如,纪律组长着重要把握好几个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课间、没有教师在场的活动课、自习课等。又比如,学科组长在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时要重视检查书写和学习态度,忽视正确率;同时对于C层次的学生不要求完成难度过大的题目。又比如,语文、英语组长在早读之前,如果本组成员基本到齐,就应当组织朗读相关的内容。

(2)定期开会。目的是交流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共同寻求高效的管理方法。召开组长会议的时候,班主任要到场倾听,对于一些好的做法要适时地予以肯定、表扬和激励,同时对于一些疑惑要加以指导,发现典型,加以推广。

(四)团队意识的培训

(1)帮人就是帮自己。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B、C层次学生学习,让B、C层次学生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BC层次学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2)一枝独秀不是春。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高效课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自己的团队整体优秀了,自己才是优秀的。也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

(五)学习规范的培训

 年级一定要制定统一要求。要使所有的学生熟悉掌握高效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基本要求。

 A. 听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重点和订正均使用红笔做上醒目的记号。

 B. 将典型的错题整理在错题集中及时复习。

 C. 将同一学科的导学案分别整理在各自的文件夹内。

 D. 合作和展示的要求:小组讨论的时候要全体起立、声音适中;展示的同学要自带组内的粉笔、教棍;展示的声音洪亮,肢体语言丰富,并用红笔画出关键词。

(六)小组评价与激励

小组的评价和激励是促进合作型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保持小组活力的关键所在。
   (1)等级加分。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高效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的往往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样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他们推行了等级加分的激励体制,即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展示的环节上得到的分值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A层次的学生每展示成功一次得到2分,B层次的学生则会得到4分,而C层次的学生则可以得到6分,以此鼓励B、C层次的学生展示。为了得到更过的分数,A层次的学生往往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教会B、C层次的学生,这样一来,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了。 

(2)进行考评。在教室前方黑板右上方有小组评价表 (我们也可以另外制作一块放到教室前方北边的墙上),分为预习、合作、展示、点评、反馈、合计六个部分,教师(或者学科代表)根据各组在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表现为其打分,每节课结束前对得分较高的小组适当地鼓励。班级学习委员,每天将各组每节课的得分汇总填写在评价表上,一周再汇总各组得分, 得分前三名的小组获得本周星级小组称号,并公示在班级荣誉栏中。

 (3)实施星级小组和“五星”学生评比。他们制定“五星”、“星级小组”评价实施方案。“五星”学生指的是勤奋之星、参与之星、点评之星、展示之星和希望之星。各“星”都有相应的评比标准。

小组合作考评表

★   ▲   ▼

5

9

2

6

10

3

7

11

4

8

12

注:★代表回答流利并完整;▲代表回答基本符合要求;▼代表回答不合要求

(4)星级小组评比

 A.每周表彰——每周总得分前三名的小组获得本周星级小组称号;同时还根据各人在课堂上的表现,评选出每周的“五星”学生,公布在教室外面的墙壁上。

 B.每月表彰——每个月获得星级小组次数最多的小组自动成为当月的星级小组;同时根据一个月的表现评选出五星学生。学校统一为他们照相,并在学校橱窗展出。而且每个月都发荣誉证书。

 C.学期表彰——每学期结业典礼上,还对整个学期的星级小组和“五星”学生进行表彰,颁发证书。 

醒世恒言: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领着的一群狮子!

(王常亮执笔)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在“和合”课堂模式下如何批改导学案

“和合”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只有真实了解并把握学情,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和合”课堂倡导前置、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以导学案为纽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学、群学、活学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导学案完成情况来检验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合理地批改导学案,对及时了解学情,明白各个层次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凸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准确为课堂教学中“群学”与“活学”方案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导学案该如何批改?是否需要全批?

就时间段而言,“和合”课堂大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时间段不同,导学案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一般情况下,应做好两次导学案批改工作。       

第一次批阅在独学后、群学前。目的是了解学生独学态度、独学习惯和独学能力,主要是掌握学生独立时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会,不同层次学生主要收获是什么,主要问题是什么。本次批阅一是要迅速浏览(不是全批)所有学生的导学案,判断学生是否尽其所能进行独学,不求人人做完,但求人人做出会做的部分,并能标出困惑或问题,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反应出独学的真实情况。二是要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中分别选取三分之一左右导学案样本(每个小组都要选取),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情,将学生的收获和困惑进行系统梳理,作为课堂“群学”过程中展示、质疑、争论的重点(即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际操作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在课前让学生代表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或者存在的疑问板书在黑板上,供“群学”时引用。第一次批阅时导学案可能会出现较多错误,这是正常现象,因为独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全面的,是浅层次的。

第二次批阅是在达标检测反馈整理后,目的是检查“群学”过程中纠错、落实情况,达标检测情况,反馈整理情况,为下一步调整教学方案,因材辅导提供信息。导学案收齐后要迅速浏览:“群学”时是否留下纠错痕迹;达标检测完成与互批情况如何;反馈整理是否到位;问题标注是否用双色笔;导学案内容是否写满等,只要符合这些要求,即可过关。对发现的个别问题要及时帮扶,尤其学习态度的帮扶更为重要。批阅后要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再次整理并按序装订成册以备后面复习之用。

导学案的批阅是为了调研学情,以学定教,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老师独批,可以是师生互批,可以是课堂现场面批,还可以是课后面批,只要教师亲自参与,了解并掌握真实全面的学情,导学案批改的目的就达到了。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和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

项 目

内 容

得分

学习目标

(6分)

符合课程标准(3分)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学生实际(3)

·目标明确、具体,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差异。

学习条件

(31分)

导学案编制与使用(15分)

·导学案在有效时间内提前下发,预习部分学生完成并批改

·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导学案要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学习指导

(8分)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

·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参与态度

(8分)

·对问题情景能很好关注。

·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

·上课学生无打瞌睡现象。

·学生无不遵守纪律现象。

学生参与

(27分)

参与广度

(9分)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分。

参与深度

(9分)

·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

·能按要求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间能主动倾听、合作、分享。

学习调控

(9分)

·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进行适当调整。

·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机智地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学习气氛

(30分)

宽松程度

(9分)

·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

·学生的回答问题得到鼓励,质疑问难得到赞许。

·学习进程张弛有度。

融洽程度

(6分)

·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精神饱满。

·师生、生生交流和谐、平等、积极、有效。

目标达成度

(15分)

·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能灵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

·巩固案(或当堂检测)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完成,合格率较高。

学习效果

(6分)

成功体验

(6分)

·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课堂展示应突破的六个瓶颈

    “展示”作为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课改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大家普遍地认识到,生命以展示而自信,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然而,在课堂“展示”环节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时常发现一些细节不够规范,以下六个瓶颈应予突破。

一、版面浪费。黑板,作为课堂的传统媒介资源,按照高效课堂的课堂常规,一般都需要设置三面黑板。不少高效课堂实验校,也都纷纷效仿杜郎口在教室中添加了黑板,但是,由于对黑板的价值缺乏认识,黑板版面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随着多媒体的使用,黑板的价值越发容易被人忽视。在高效课堂中,黑板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是学生学习成果分享的荧屏,是学生绽放自信的田野,是学生实践创造的阵地。高效课堂的密码之一就是:把学的“黑箱”,变成展示的阳光。“说一说”,总不如“写一写”来得实在。谁如果能把学的实况用黑板加以“转播”,其效率自然会得到强化。什么时候看到黑板不用就心疼,这时候,你对黑板的价值的认识就到位了。高效课堂规定,每组至少一个展位,一个展位每节课至少要用一次。不用黑板可以定义为教学事故。为确保黑板利用充分,建议用以下工具对黑板利用率进行专项评价。黑本利用率=实际使用展位/总展位。

二、念展念答。课堂的本质在于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内化的充分才会有外化的潇洒。我们时常发现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有些学生或依据导学案照本宣科的念,或面对黑板自言自语的说。我们把这样的展示称之为念展念答。而且,念展念答已经成为课堂的顽疾。念,其实依然是从“外”到“外”的过程。内化的“黑洞”,就是效率的“黑洞”。课堂上,如果没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意识,内化就一定不会彻底。念的本质在于文本依赖。有依赖,思维就不会顺畅,表达也就不会流淌。

三、零性展示。所谓零性展示这里专指一种展示的误区:有些课堂,片面理解全员展示,不惜把系统的知识模块机械的化整为零,变成一人一句的接龙串词。全员展示的本质是全员参与。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展示成果代表的是小组团队集体的智慧。全员展示还有一个潜台词是人人都能展示。至于究竟谁能进行课堂展示,最好的办法是用数学的随机抽样确定。展示机会的全员均等是一种机制。

四、缺乏规范。杜郎口中学课堂展示歌大家都比较熟悉:“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熟悉这段话很容易,做出来并不容易。有些课堂不讲展示规范,只关注内容和环节的推进。学生不规范的展示习惯,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容忍不规范展示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定明确的展示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规范展示素养,强化展示规范评价,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

五、时间失控。以展示课为例,展示环节一般用时30—35分钟左右。如果再分配到6个组,一个小组也只有5、6分钟的时间。除了板演可以共享时间之外,其余时间都要线性延展。所以,时间失控在实验校屡见不鲜。要想时间不失控,就得从细处调整。板演用时一般不应超过5分钟。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板演速度。板演的量要与分配时间匹配。学生讲解一般提倡1分钟表达(1分钟,200字),最多3分钟。纵是完不成,展示也应停。这样一是可以倒逼展示准备更充分,二是能够确保展示时间的的均衡。

六、形式单一。一般的课堂上,展示除了板演就是讲解,展示形式过于单调。高效课堂追求生命的狂欢。单一的展示形式成了生命狂欢的瓶颈。要促成展示形式的多样化,一是导学案上要有预设和指导,二是课堂要进一步开放,三是要有展示形式评价。展示形式要富有创意,诸如:一板(书),两读(朗读、诵读),三歌(唱歌),四演(表演),五画(图、画),六舞(舞蹈),七作(文),八操(操作实验)等。让学生在狂欢中尽享快乐和自信。

(来源/引用中国教师报赠阅民办教育电子期刊(总第十二期)  作者:于春祥)


 课改的根本是“角色转换”,而关键在“还权”给学生

课改中,最怕的是知道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但不知道如何让口号变为行动。而且,如果我们深谙课改的行进方向在何处时,就不必困惑于课堂布局的环节、步骤和形式。

所以,我们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先要确定的是两点:第一,坚持在课堂学习中以学生为这一活动的主体,甚至可以叫做“主人”;第二,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客体”,尽管“客体”这一说法会冲撞了教师的自尊,但这是课改之道。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我们做为教师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给“主人”以地位和权利?

我以为,至少有五项权利该归还学生:

1、初学权:每一单元或每一课的第一次初读、初学应该属于学生,而不是由教师拿出教材告之学生——“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这便是“主动与被动”的问题,也是“主人与从人”的问题。当然,放给学生这个权利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的观念和惯性的改变。是我们教师常常忽视和低估了学生自学的本领,尤其是面对小学生。当然,这也是习惯于把学生当做“装载知识的容器”的问题所在,而且,说到底还是不懂教育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

2、发问权:孔子当年落实因材施教的做法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向老师发问,之后孔子或直接回答,或带领其他学生讨论。《论语》便是孔子教学记录,不仅记载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透出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而2000多年后,我们汗颜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名义下,我们竟然还得向孔子要课堂教改方法。

回到我们现在传统课堂中,看到的多是教师提问质疑,学生只有回答的权利。这里何谈学生的主动和主体!所以,在课改中如何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很关键的做法。

3、解答权:这是在发问权得以兑现的后续,也是教师大度的“退居二线”,把回答问题的权威和机会让给除发问之外其他学生的最佳表现。虽然这个做法不难,但对于名师习惯,管住自己的嘴,也需要一定的自控力。

4、展示权:展示权就是发言权,就是学生在自学或小组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展示给全班,让大家去公论、评价。当然,展示的手段既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板书呈现。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原本属于教师的归纳总结权利放给了学生,就像把舞台交给了学生,让教师“长袖善舞”的“技痒”受到管控。

5、评价权:最难放下的是教师的评价权,在发问质量上,在解答水平上,在展示成果上,教师都容易出现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这也难怪,教师是先生,是先于学生的知识长者。所以,放下最后一个高度上的权威是很难受的事。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如果评价的活也给学生了,这样的课堂会是啥样?一定是全盘激活,一定会展现出学习的激情澎拜,一定会出现“生命的狂欢”。于此,我们何乐而不为!

权利都没了,教师还干啥?

这是必然的问题,但也正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点。我的观点是,教师恰恰承载的比传统讲述课堂更重要,或者说难度更大的职能。

教师成了“教练”、“导演”、“舵手”、“啦啦队长”。

简单概括地说,在给学生初学权之前,教师(集体备课下)要为学生制定“导学案”,也就是自学计划,要精要地点到读书自学的要点在哪里?要启发学生可能的问题在何处?而在课堂进行中,教师的职能还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当然,在展示和评价中,教师的适当调控,把握方向也是必不可少的功夫所在。特别是有经验和有教学艺术性的教师,在课堂讨论和总结评价高度上不去时,以及在课堂结尾余味不足时,包括在知识外延和广度不够的情况下,教师的点拨、伏笔、提升,这些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便成为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保证。

总之,教师主动转变自身角色是课改基础,放权给学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这是我们能否把课改落到实处的问题,也是课改的基本走向。当然,无论如何课改,还有一个学习成绩检验的环节。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在形式上搞花架子,只要我们放开手了,可能课改早期学生因习惯使然,不会自学,不会讨论,不会主动发现问题,以至于会在一定时期中影响到暂时的成绩,但最终会因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赢在永远。

(来源/引用 中国教师报赠阅民办教育电子期刊(总第十二期) 作者 王国平

(王国平: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郑州宇华教育管理公司总裁、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双语幼儿园总校长


创新至上  责任致远

——全国民办教育创新力峰会侧记

王善法

4月6日至8日,在河南省商丘市举行的“全国民办教育创新力峰会暨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成立大会”上,我校凭借突出的创新力、影响力和办学业绩,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榜样学校”,并被大会推举为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同时,我校推行“和合”教育的汇报材料《“和合”文化润校园  “和合”教育谱新篇》在大会进行了交流,得到与会人员高度关注。

本次面向全国的评选活动由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教师报联合举办,范围广,规格高,旨在进一步发现、推介民办教育领域成功学校的新经验、新思想、新人物,推动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评选活动以“榜样、创新、品牌、责任”为主题词,关注那些具有原创价值的教育实践和管理思想,关注那些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集中发掘一批成功的民办教育品牌,打造民办教育榜样力量第一方阵。

本人与卢干冰主任参加了大会,聆听了十余位专家关于“榜样、创新、品牌、责任”的精彩报告,观摩了商丘兴华学校课堂教学和师生活动,收获很多,感受很多,反思很多。

一、大会主题

创新至上,责任致远。

创新和责任,是民办教育赢得基业常新的恒久命题。没有人是趋势的对手,智者争做趋势的朋友。这种趋势就是基于责任,锁定创新。创新力成就发展力,发展力积淀文化力。今天,民办学校传统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写,越来越多的民办教育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民办学校何以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民办教育定位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明确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等任务。这是民办教育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更是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民办教育“守正”方能“出新”。颠覆旧观念,寻求新突破是创新;否定落后战略,启用科学战略是创新;摒弃传统课堂,引入现代课堂是创新;刷新原有成绩,创造新记录是创新;检索负面情绪,启动“家文化”是创新……

民办教育谋在创新,成功在行动。让民办学校相互借智,相互借力,相邀创新。

二、教育专家语录

▲江西省南昌市创世纪学校总校长、留德博士  黄晓浪

观念要随时代而改变,思想要随时代而解放,只有从解放学生开始,教育创新才能实现。

▲商丘市兴华学校校长 王心峰

每个学生都需要成功,每个学生都希望成功,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

让生命因尊重而美丽,让教育因享受更精彩。

▲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秘书长  方建锋

政策决定民办学校发展方向,只有充分利用好政策民办学校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河北省威县人才学校校长   耿华武

以养成教育,提升学校;以严格管理,提升学校;以创新工作,提升学校。

要不想干,可以找一万个理由;要想干,一个理由也没有。

课改最大的阻力来自学校领导,因为政策是领导制定的。

▲河南省开封市求实中学校长  张建平

要做好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让师生明白活着比一切都好。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助理、编辑部主任、“高效课堂模式”倡导者  李炳亭

课改不是改课,是改变人的观念,是在改变理念的基础上改变人的做法。

教育工作者要有人本的教育观、学本的教学观、生本的学生观。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习性,研究和认识清楚了,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找到了。

好奇心和展示欲是学生的两大天性,替代将扼杀儿童这种天性。

▲广东省德成中英文总校长   姜晓东

“高效的教学管理,高效的教学活动,高效的教学研究”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辽宁省沈阳民族艺术学校校长  吴文鹏

任何管理均由“决策、执行、评价”三个因素制约,任何管理都要经历“模式固化、模式优化、模式升华”三个阶段。

▲山西省临汾市新立学校校长   李延杰

没有统一模式要求的课改不能实现,没有模式创新的课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课改催生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促进课改,课改要宣传,要整合各种教育因素推动课改。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校长   张海晨

善待自己,尊重他人,敬畏自然。

自主+团队+规则=管理,“道、学、技”三种元素要贯彻在学校管理之中。

只有不断的改变,才能进步。

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没有素质过不了明天。

三、会后感悟

建校十年来,我们的管理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公办学校一直成为我们参考的重要样本。但是,民办教育不能成为公办学校的翻版,不能与公办学校严重同质化。否则,只能死路一条,因为民办学校是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产物。

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但不能过分依赖政策,不能坐等机会到来,倘若过分依赖政策,最终可能沦为政策演变过程中的牺牲品。因为政策好了,环境宽松了,并不意味着学校就有了美好的未来。机会总是属于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校。

发展不是重复昨天,而是继承与创新;学习不是复制经验与方法,而是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我们曾经拥有过辉煌的昨天,但我们应该在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创新,我们应该改善内部管理结构和组织文化,开放办学,开门办学,打造学校特色,才能切实提升学校竞争实力。“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立足于民办学校机制灵活的优势,勇于创新,高效管理,实现快速发展。追求创新拒绝跟风,创新需保持独立思考、独立选择,“和合”教育的践行,“和合”课堂的建设是我们创新不变的方向。

目前,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待遇改善不仅仅是政策与资金的问题,而是更加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洋思中学、后六中学、杜郎口中学、宜兴实验中学等均以改革和创新带来了学校的发展和待遇的改善。

我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已颇有时日,教室学生座位形式改变了,学习小组成立了,但是,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没有改变。学案采购成品、学案只做不批、作业重复布置、上课身配扩音器、坐着上课、占领讲台、老师在前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喊口号的多真课改的少、布置的多落实的少、讲困难的多创造条件的少,这些现象表明,学校的课改已经到了“深水区”,水深阻力大,水深暗流多,课改之船要么倾覆沉没,要么乘风破浪到达彼岸取得成功。

从关注课程到关注课堂,从“教”的方法研究到“学”的能力培养,从小组内驱力的培育到课堂文化建设……,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症结在课堂,课改的点睛之笔在课堂。改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模式之变必然引起方式之变,方式之变必然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归根结底必然催生学校办学观、教学观、学生观,以及整个学校文化的深刻变化。没有统一模式要求的课改不能实现,任何经验的形成都要经历“模式固化、模式优化、模式升华”三个阶段。目前,我校课改进入已攻坚阶段,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先学一家,融汇百家,自成一家”的既定原则,以小组建设为平台,以“三案”落实为纽带,优化“生学,师导”合力,排除阻力,凝心聚力,强力推进“和合”课堂模式建设,强力转变教的理念和学的理念,把“和合”教育实践推向新的阶段。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试行)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本要求从“备、教、改、辅、考、评、研、行”八个方面对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本要求自2007年9月1日开始试行。

一、备课常规要求

集体备课

1.学校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各备课组要详细制定学期的教学进度和备课组活动计划。

2.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两节课。

3.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备课组活动,至少提前一周督促主备人做好准备工作,协调、指导组员参与合作,安排专人及时做好备课组活动记录。

4.每位备课组成员都要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前认真做好个人初备工作,主备人须备出完整的教案,有条件的可将其制作成电子文本。

5.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要针对教学设计内容说明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课组成员要围绕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等深入进行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案。

6.每位备课组成员须在集体备课教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的复备,形成自己的个案。

7.集体备课中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剖析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活动,提高备课组从事校本研究的能力。

8.学校要定期对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教师教案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依据实际评定等第,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个人业务考核档案。

个人备课

9.确定教学目标。深刻领会课程理念,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挖掘课标要求的内涵并拓展外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具体,贴近学生实际,做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学目标具有操作性,体现学生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辩证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10.分析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学习需求,从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方面作全面分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1.整合教学内容。基于教学目标,吃透现行教材,采集、整合其他版本教材、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生产实际等教学资源,恰当选择、处理教学素材,合理取舍,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2.优化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善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主动建构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选用教学媒体。根据教学的需要,以教学效果最优为原则,合理选择、有效组合、恰当运用实验器材、挂图、模型、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14.设计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总体环节完整。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和指导自主学习、交流与评价等基本环节的设计灵活合理,各环节之间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创设的情境问题力求真实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策划的活动力求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和过程性,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5.预设检测练习。合理有序的配置有层次、有梯度的当堂达标检测题,课后作业要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以基础性练习为主,适当布置拓展性、开放性习题。

16.合理设计板书。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17.认真撰写教案。在环节齐全、格式规范、详略得当的基础上,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彰显个性特点。

二、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18.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学案,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加以检查,了解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9.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0.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结构合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精益求精、科学严谨地组织教学,教学环节完整、层次清晰、层递性强;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合理建构知识结构。

21.教学内容处理得当。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理解和运用学习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感悟和体验学习内容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讲解科学准确、详略得当,知识梳理脉络清晰。抓住关键揭示重点内容,分散化解难点内容,具体分析对比疑点,着力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22.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体现教的过程,更要体现学的过程。要摒弃满堂灌的陋习和过于重视结论教学的倾向,加强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体差异,选用恰当的教法,因材施教;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3.灵活合理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决策和选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24.科学设计问题,精选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教学问题要具有思考和探究价值,利于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精选的例题和习题要体现基础性、针对性、梯度性、思维性,精讲精练,及时矫正巩固。

25.合理选择使用实验器材、挂图、模型、计算机、网络等教学媒体,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注重实效;演示、验证和探究实验教学,要组织有序,操作规范,指导及时,确保安全。

26.用普通话授课,语言规范、精练、准确、生动、具有启发性;仪容整洁,教态自然、大方。

27.板书规范、科学、正确、清楚、条理性强;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28.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借鉴,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常规要求

29.作业的选择要精、实、活,反对繁、难、怪,反对重复作业和机械训练,杜绝体罚性作业训练;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发挥巩固、反馈、矫正、补漏、提高与激励等功能。

30.作业的类型要多样化,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提倡采用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调查、阅读感悟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多种作业形式,倡导分层作业和“自助式”作业。

31.合理控制作业总量,每天的作业时间小学低年级不超过半小时、小学高年级不超过一小时、初中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超过二个小时。

32.作业批改要及时,格式、书写要规范,作业评价以等第形式呈现,作业评语要体现激励性;要求以教师批改为主,提倡精批精改、面批面改和在教师指导下的互批互改。

33.立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及时反馈矫正,要求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建立学生错题档案,指导学生使用好错题本。

34.要求学生做到认真、独立、按时、规范完成作业。作业书写整洁,条理清楚,及时订正,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5.作业布置与批改应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四、课外辅导常规要求

36.课外辅导必须做到规范辅导要求,强化分类推进,重视个别辅导,精心实施,讲究实效。

37.课外辅导主要包括学业类辅导、兴趣特长类辅导和身心健康类辅导等。

(1)学业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热情关怀学困生,细心分析其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兴趣特长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激发学习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力争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3)心理健康类辅导要重视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学习压力,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8.课外辅导要做到“六定”:定计划、定内容、定主讲、定对象、定时间、定地点。

39.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严禁占用自习课和节假日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五、考试常规要求

考试组织

40.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考试形式、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

41.严密组织,严格纪律,严明考风,规范操作,确保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的客观、公正、有效。

42.严格控制规模性考试次数,加强调研诊断性测试。

43.监考老师要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格监考,杜绝各类形式的舞弊行为。

44.保证阅卷质量,要准确把握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做到宽严适度,集中时间,采用流水作业形式。

45.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要注意突出诊断性、激励性,淡化甄别功能。

考试命题

46.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要求为纲,以改定考。命题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以能力立意为主,体现新情境、新材料和新设计。

47.制定科学严格的命题人员遴选、命题、审题、保密制度,规范命题操作程序。

48.试题要体现考试性质,保证考试信度。试题应以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学为原则,试题必须全面检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创新题。

49.试题内容正确,陈述简明、准确、无歧义,立足主干知识,注意学科渗透,设问要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50.试题结构合理,梯度明显,难易适度,赋分合理,题型多样,提倡命制选做题。

六、学生评价常规要求

51.评价遵循科学性、民主性、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原则,既要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重视发展与激励功能;既要重视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5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记录、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5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

(1)评价内容主要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程度、学习方法等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

(2)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提倡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3)评价方式除一般性激励语言外,提倡运用动作、眼神、表情等体态性语言进行评价。

(4)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具有针对性。

54.对考试的评价要立足诊断性,体现促进性。

(1)关注考试过程中态度、诚信、技巧、习惯和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2)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3)评价要立足改进和矫正。从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其他材料开始,从学生答题情况入手,找出存在问题,探寻导致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确定矫正方案,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杜绝把考试成绩作为标示学生类别的标签。

55.综合素质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校组织实施,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评价组织。

(2)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性与个性差异,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个性化发展;评价要做到民主、公平、公正、公开。

(3)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项目。

(4)评价依据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学校每学年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详实记录——日常表现、关键性材料、学生特长表现、过程性评价等,评价所依据的材料必须客观、原始、真实,能充分证实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所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的状况。

(5)要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价,实行报告单制度,毕业前实行总评,注重过程性评价,注意全面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6)采用综合评语加等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品德、情感、态度、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做到客观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发展潜能,评语应准确、精练。等级评价分设合格、不合格两级或A、B、C、D四个等级。

(7)学校要保证评定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在校内公示,接受监督。

七、教学研究常规要求

56.学校要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组织网络,做好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工作。

57.教研组负责制定学科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学科性的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开发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等活动,加强学科建设。

58.采取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提倡叙事研究、案例研讨、评课说课、理论学习、教研沙龙等教研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立足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9.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活动平台,备课组至少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教研组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

60.教师要主动学习、更新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按时参加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

61.每位教师每学年要做到“五个一”: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执教一节公开课,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交流、评奖或发表一篇教学论文,面向学生或教师开设一次专题讲座。

八、实践活动常规要求

62.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活动评价、学分认定、管理模式等方面工作作整体规划和具体说明。

63.各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统筹规划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内容,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64.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选题、制定活动规划、组织活动实施,开展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并对学生实践活动做出评价。

65.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提倡高年级学生开展小课题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等活动,并每学年举行一次实践活动成果的展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