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读写 | “家乡的风俗”佳作点评第四期(第15期)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09

    本期是风俗主题散文佳作点评最后一期,感谢各位同学积极来稿,今天我精选了几位同学的佳作,略做点评,无论优缺点,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以他人为镜的学习过程。


No.1

佳作一


         元宵飘香,上元灯明

   招远十六中 初三四班 孙铭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题记

封冻的河面,肃杀的寒冷,炊烟袅袅的村舍。一张大案板,一瓢糯米粉,一盆芝麻馅料,一屋子满满的幸福。奶奶朴实的双手很擅长创造惊喜,她好似挂帅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弹指之间,变换不断,那双手一粘、一翻、一捏,一个个可爱的汤圆便似列阵般,整整齐齐地排成方形。汤圆下锅啦!雪白的小精灵随着水温的升高在锅中蒸腾,升华,完成了彻底的脱胎换骨。一股香味,随着朦胧的雾气氤氲开来,浸润心田。(细节刻画生动唯美,细腻可感)汤圆滑到了我的碗里还依旧蠢蠢欲动,在碗里不停滑动,很是可爱。轻轻咀嚼,芝麻馅缓缓溢出,浑厚的香甜溢满了每一颗味蕾,好吃到连煮元宵的汤都不能放过。

汤圆的余味久久没有消散,夕阳向人间投下最后的惊鸿一瞥,夜幕很快笼罩了下来,此时,已经可以听见稀疏的烟花声。天空中,朵朵银花绽放,五光十色,赏心悦目。烟花虽美,但依然是转瞬即逝,在漫漫长夜中,它留下了至美的一霎那,看着烟火渐渐与黑夜融为一体,绽放的生命,是希冀或是孤独?我的眼前景物开始变得模糊,我的思绪流转到了儿时的元宵节——我在老家拿着烟花棒,在灶台点燃后蹦蹦跳跳地冲出家门,仿佛我就是那脚踏风火轮的小哪吒,将烟花高高举起,我看着飞溅的火精灵,脸上是藏不住的笑容,经不住寒风,我打了一个喷嚏,门内传出长辈的呼唤,我却沉浸于这灿烂世界,儿时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心情是如此的单纯,一块偶然间得到的糖果,一碗香甜而温热的汤圆,一朵绚丽的烟花,都能使我的心情愉悦好久。(寓情于景,写出了孩子在元宵夜纯白的童心和简单的快乐。)

夜深了,可元宵节的重头戏,才刚刚上演。暖暖的月光洒在人间,广场华灯初上,一片绚烂的灯火。人群熙熙攘攘,一排摇曳的花灯连成一条长长的金龙,纵横过喧嚣的街头,与霓虹灯火辉映相接,又在灯谜处结尾,为广场平添了几分祥和。灯火阑珊处,欢欣雀跃的稚童争抢灯谜,拿到谜语后眉头又皱成一线,苦苦思索后又高高跃起,眉开眼笑地跑向灯谜处。看向广场的中心,很多人放飞了孔明灯,一盏,两盏,点点微光,汇成星河,元宵节的一盏盏明灯,将夜空尽染,带走的是不幸与悲凉,迎接的是美好与希望。

一声,两声,几朵银花在空中绽放,成团成簇的烟火倏然绽放,漆黑夜空,瞬间被锦绣上了无边的芳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明天的到来,良辰美景终会消逝如风,“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烟花,用短暂的美丽完成了其一生的使命——照亮人间。耳边似乎传来了呢喃声——

“抱怨人世间的黑暗,我们就要更加努力的发光,以自身,温暖无边的黑暗。”(结尾与全篇的情感基调融合不够好)

 指导老师:韩绍飞

点评:这是一篇文采出众的文章,作者用细腻动人的笔调刻画了元宵的气味、色彩,字里行间传达出孩子稚嫩的心境和纯白的心灵。节日是孩子最简单的愉快,这也许就是节日对于孩子的意义。只是结尾处作者有些心气太高,与整篇文章有些脱节。

作者:

孙铭邑




No.2

佳作二

                  巧心结

  招远市十六中 初三二班 杨旭琳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题记

    七夕啊,是个令人遐想的词儿。

    在这特殊一天,情侣们都会手牵着手逛游着,去小吃摊,去礼物店,一起在天桥上散步,空气中溢满了幸福。这一天的雨,被叫做“相思雨”,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喜悦,是鹊桥横空列阵相接的欢喜,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伤感故事。

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便是最早的记载,也是乞巧的起源。直至今日的七夕节也是,农村的一些家里还会传承一些习俗。对于我们这种啥也不懂的小孩来说,七夕就是美食节。七夕这天,奶奶会为我做巧饼,寓意着家里同心和睦。(用典添彩,增趣味。)

巧饼,又名“巧心结”,传说情侣在七夕节这一天,吃了“巧心结”,他们便会像牛郎织女那般痴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种家乡专属的美食,是独一无二的。

巧饼的做法很是复杂。首先,要做巧饼的每家每户都会去大山沟里寻找殷靑,这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红色颜料。这种东西特别难寻,他是野生的,平常家里是无法种植的,即使翻遍整座大山,可能连个影儿都没看见。这便是一大难处。还需要菜豆叶,菜豆叶奶奶家年年种,这个倒是不愁。接下来,将千辛万苦寻来的殷靑和菜豆叶洗净,放着备用。

重磅登场——蒜臼子。这可是我的拿手绝活。将殷靑叶子撕成小块,放入蒜臼子,拿起蒜锤,一点一点的掂,当这个时候,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因为叶子特别多,一不小心就会掂到手上,一下一下的颠,不紧不慢,很有节奏,就像对待生活一样,过急的期盼,有时候也是徒劳,为何不去静下心,慢慢体会呢。暗紫色的叶子慢慢的掂出了红红的汁液,那些汁液清澈见底,丝毫没有任何杂质,这般澄澈,这般随波荡漾,这,便是自然的力量吧。(很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汪曾祺的语言特色,简单直白却有力量。)待叶子的脉络被分离出来,这便算是颠好了,接着放紫色的叶子,直到叶子用完为止。最后,将蒜臼子里已经被点成水和叶筋的紫红色叶子倒出来,放入盆中,用手抓起叶子的筋,使劲一纳,紫红色的汁液顺着手背,缓缓流下,染红了指甲,染红了手心,也染红了我盈满童趣的心。正如奶奶所说的那样“农村人不像城里人那么爱干净,农村人,朴实,不怕累,不怕吃苦,天天与自然打交道,自然是与大自然有着心灵感应。”,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然后,将分离出来的汁液和着面,揉成一个红色的面团。绿色的面团,也是如此“照搬复制”出来的。接下来,将面团搓成长长的细条,拿刀切成一个一个可爱的小团子,将团子用手盘成球体,团子的表面特别的光滑,像一颗颗剔透的宝珠,泛着耀眼的光芒。(这部分描写细腻,形象可感,只是从全文的内容看,这部分的详略处理不太好,详写的细节很多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地详写会给人一种累赘重复之感。)

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就绪,主角登场。

奶奶将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绿色,红色,白色的团子拿起来,手指如蜻蜓点水,沾过水之后,熟练地在团子的正面点上一点,然后将两个大小相等,颜色不同的团子粘在一起,如此继续,一个又一个的巧饼出自奶奶那双灵巧的双手,红色,绿色,白色,交织相错,五颜六色,像春天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每年,奶奶都会做一种巴掌样式的巧饼,五个指头指节分明,形似逼真,堪称完美。在那花花绿绿的手掌上面,仿佛隐藏了无数的烦心事,细细杂碎。奶奶说,真正过七夕的人吃掉它,会寓意着变得没有烦恼,忘掉过去受到的伤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遇到最适合他的人。这句话,当时不懂,现在却已难以忘怀。

完美谢幕。将做好的巧饼丢入烧开的油中,“滋滋滋”巧饼的周围瞬间拥抱了一堆白色泡泡,终于,忙活了一天,它出锅了!它出锅了!!!它带着幽香出锅了!!!

金黄金黄的外表,脆脆的,香香的,一口下去,满满的油汁爆满口腔,很有嚼劲,细细品味,还带着殷靑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味道,(这句放在这里会破坏食物味道的美感)妙不可言。

小时候,没有WiFi,没有巧克力,没有玫瑰花,那时候的七夕,过得天真、简单,就像巧饼一样,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回忆,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七夕啊,它是一场相思一场雨的思念;是一份痴心一份情的爱恋,是一丝甜蜜一丝醉的浪漫;是一抹柔情一抹重的誓约;是一朝牵手一朝定的余生。

但愿,在我的未来,会有一个人满眼是我的男孩儿,陪我一起过七夕,一起赏弯月,一起亲手制作巧饼,一起陪我共度余生。(恰到好处的升华)

           指导老师:韩绍飞

点评:文笔细腻,文风老练,善于从朴素的生活挖掘写作素材,善于对生活中能获得感官体验的细节进行细致点染,结尾处的立意升华是一处亮点,展现了新时代少年人的美好情思和深刻感悟,如若可以处理好详略关系会更好。

作者

杨旭琳



No.3

佳作三


             家乡的端午节

  招远十六中 初三四班 韩金彤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小时候,端午的味道,在这欢快的歌谣中愈发浓厚起来。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而在端午,五彩绳和艾叶是不可或缺的,在端午节一早,父母们便将五色的丝线抻长、揉捻、挤压,最终形成一根,再拴在孩子们的手腕或脚腕处,也称“挂五素”。意欲着辟邪、驱五毒,也意欲着父母对孩童的祝福。

小孩子好胜心很重,采艾叶之事也成了要比赛的项目。太阳刚刚从天边探出头来,晨云叆叇,趁着露水还没有消散在风的温柔中,我们一群小孩子便“呼啦”一下上了山,乍一看,倒像是鬼子进了村。风儿拨动着时光的琴弦,不消片刻,每个人手中都攥着一大把艾叶和类似艾叶的草,急吼吼向山下跑去寻求父母奖励。大人们便从中挑挑拣拣出最好的那几颗插在门楣,悬于堂中。若问起何乎,大抵不过些“驱虫、辟邪”之词。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在万千的食物中,我独爱软糯的甜粽,它不似滑溜溜的汤圆,也不像胖乎乎的饺子,却带着一份特有的清香。要先将那宽大的芭蕉叶放在水中浸泡,去除污秽,待到差不多了,我们小孩子便提起叶片,朝着地上一甩,就像那菩萨娘娘朝着人间撒露水般。锋利的剪刀在大人手中翻飞着,那一片片匀称的芭蕉叶好似一个拓子印下来的,再将其轻轻一卷,往里放上已经淘好的糯米和准备好得馅,用手一压,一折,一卷,一个好看的菱形出现在手中,在用丝线一缠,一捆,一绑。小小的粽子就诞生了,望着盘子中排列整齐的粽子方队,别提有多美满足了。老奶奶这时便讲起粽子的故事:“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成粽子。”待到话声一停,大人们便掀起锅盖,大片的热气氤氲着,好似一团甜丝丝的棉花糖,空中飘着的属于粽子特有的香气到处勾引着我们的味蕾,眼神也直勾勾的盯向粽子,小孩子更是迫不及待的挑开粽子上丝线,剥开糯米外的叶子,冲着晶莹软糯的粽子便是一大口,粘粘的糯米中夹杂着枣的香甜、芭蕉叶的清香在口中四处冲撞着。“嘶嘶,好烫”即使这样也不舍得将其吐出,便整个囫囵吞下。(细节刻画很动人)

划龙船在我们这是没有的,大抵也是怕出人命,毕竟是在河上,危险系数也高,这事便也不了了之。

“粽子香,香厨房。艾草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香。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大片的麦田消失了,在城市的边缘也很难看到“出门一望麦儿香”的景象。是啊,时空的变换,端午节也在这钢筋水泥的挤压中越走越远呢?喧闹的城市,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欲望,小时候的快乐,父辈们的欢乐,是否已湮没在城市的闪烁的霓虹灯中了呢?(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的境界高远,情怀美好。)

指导老师:韩绍飞

点评:文章文学底蕴厚重,用词凝练,句式锤炼严谨,作者用典增色,细节添韵,情感真挚,结尾的问题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作者

韩金彤




No.4

佳作四

        金都的年

    西苑学校2018级5班   黄冠翔

  我的家乡在金都招远。盛产黄金。虽然金灿灿的黄金十分诱人,相比我更喜欢家乡那红彤彤的年。(色彩对比,引出写作对象)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们这儿年差不多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这一天人们炸面鱼儿,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十分热闹,随着大锅里沸腾的油“吱啦”一声长啸,年的序幕被拉开了。长方形的面团在油锅里滚动着、缠绕着,一点点膨胀起来,继而渐渐变成了金黄色,闻着诱人的香气顾不得热咬一口,立即露出了白白而又多孔的面,嘴里立马儿被面鱼的香气所充斥,被烫着的疼痛感早已无影无踪,嘴巴塞得鼓鼓的,边吃边擦着嘴角,香气在唇齿间流动。大就这样,年的味道也在这丝丝缕缕的香甜中溢出。

听姥姥说,我们这儿过去是个穷地方,还没发掘黄金,村里也没金矿,老百姓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寅吃卯粮也常有。年关将至,故家家户户为讨个好彩头都要炸上满满几笸箩,因面鱼面要在前一天发好(过去发面用面引子),意预来年面面发财,圆圆满满,吉祥如意,年年有余(鱼)。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这天人们还要祭灶,相传今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事情让玉皇大帝赏罚的日子,所以要在祭灶时要焚香并且要摆上丰盛的食物、蜜枣、糖、水果,好让灶爷的嘴像抹了蜜一样甜,上天能多美言几句,让老百姓过上甜蜜的生活。除了祭灶,这天还是开始筹备年货的日子,炖鸡,煮猪头,打冻儿,做大枣饽饽等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到这些美食,你一定会垂涎三尺。从这天开始年味儿就越来越浓,这一切都预示年来了。(引传说增添趣味性。)

  小年以后还要做大枣饽饽,“大饽饽,汉族面食,多用于祭祀,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相传大枣饽饽是农民们为了纪念轩辕而做的。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蒸一些大枣饽饽,蒸好的白胖松软的饽饽上装饰着龙凤呈祥、石榴花开、莲花宝座等花型,再镶嵌上几个红枣,把所有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大枣饽饽除了上供,也可以在正月里做主食吃,人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辞灶年来到”,转眼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年之中新旧交替的一天也是最忙碌的。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咱先从饺子说起。饺子馅一般是菜和肉。人们为了讨个吉庆儿,把蜜枣、板栗、糖果等连同福运一同包进去。饺子要在这天的零点之前包好,并且上面放上桃树枝子压好,听老辈儿说有避邪之说,等来年初一早上才能吃。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饺子里要包上钱,吃到钱的人也会跟中了头彩一样,走鸿运,挣大钱,发大财。

  暂且搁下饺子不说,守岁也是大年三十的一大习俗。(语言质朴有力,接地气儿。)“一夜连双岁,五更二分年”摆上几盘瓜子儿,水果,糖果儿,全家围在一起看着春晚,感觉十分惬意。这天晚上除了小孩子要睡觉,家家都要守岁,灯火通宵,大人们在桌前喝酒,聊天,有时还打打牌,“啪啪”清脆的掷牌声和爽朗的笑声从屋里溢出来,为年增添了几分热闹和喜庆。除了守岁,还要放鞭炮,鞭炮在地上好似一条红色的龙,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那条龙舞动着,翻滚着,红纸片扬了一天,鞭炮的光十分刺眼,显得格外热闹和喜庆,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正月初一吃饺子是重头戏。一掀开锅盖,过年独有幸福气息的迎面扑来,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爱的味道瞬间在屋里蔓延升腾,全家围坐在桌旁,看着盘子里热气腾腾白花花元宝似的饺子,一家老少个个跃跃欲试、撺拳拢袖、急不可待、左瞅右看,恨不得长个透视眼,要把饺子看穿,摆出吃不到钱不罢休的架势,我一口咬下去,牙杠的生疼,我一阵狂喜,嘴里咬着一半钱,一半露在外面,捂着腮帮子故作疼痛,嘴里含糊不清的说着:“我到吃钱了 !我吃到钱了!”,到处给大家展示我的战利品。这时还没吃到钱的怎能善罢甘休,个个撑的边吃边抚摸鼓鼓的肚子。吃完饺子后,就到了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了——拜年,拜年可以分到压岁钱,压岁钱用红纸包包着,我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钱,脑袋中盘算着来年用这些钱干点啥,心里美的屁颠儿屁颠的。

  元宵上市,眨眼到了正月十五,这又是春节的一个高潮,这天城里会有许多大型活动,比如扭秧歌儿,逛庙会,看花灯等。白天扭秧歌儿是金都的一大亮点,红,黄,各式各样的扮相儿跟颜色混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到了晚上,处处张灯结彩,玻璃灯,纸灯,纱灯各型各色,目不暇接。灯谜、谜题、灯光交相辉映,映出一个别样的年。

  金都的年——古老质朴的年味、一风一俗已深深地印在我心里。

                                                    指导老师:杨少平

点评:初中的同学更需要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表达方式,摒弃华丽辞藻的堆砌,由注重语言的华丽表达到注重内容的体现情感的突出,这才是写作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篇清水出芙蓉的文章,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写实手法的体现,真实情感的流露。

No.5

佳作五


         家乡的春节

   辛庄初中初三三班 宋顺超

新年到,新年到,男女老少齐欢笑。爷爷戴上新毡帽,奶奶穿上新棉袄。大街小巷好热闹。鲜红的春联贴起来,大红的灯笼挂起来,红红火火的日子欢起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过年的真实写照。

每当提起过大年,我就欣喜若狂,热血沸腾。现在过年到处充满了喜庆、祥和,但是关于过年却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父母告诉我,相传很久以前,在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夜晚,一个叫作“年”的怪兽,会来到人间作乱。老百姓们心惊胆战、痛苦不堪。之后,人们发现这个怪兽害怕红颜色的东西和爆竹的爆裂声。所以就有了贴春联和燃放爆竹的风俗,年兽自然不敢来犯,过年传承着古人们的聪明才智。

说起家乡过大年的风俗可真不少呢,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不刚进了腊月门,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又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置办年货里大有学问,鱼预示着“年年有余”,鸡和梨代表着“大吉大利”,豆腐象征着“全家都有福”,苹果必不可少,寓意“平平安安”,鲜花插花隐含着“花开富贵”,就连妈妈蒸的大枣饽饽也昭示着好日子“蒸蒸日上” ……而且这些年货基本在每家每户的供桌上都是司空见惯。好一个忙碌欢腾的中国年!一个诗情画意的中国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这一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 独具魅力。过年是千里之外游子的归心似箭,是家中年迈父母的翘首以盼,是全家人围坐一团的年夜饭,是小孩子们承欢膝前的压岁钱,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嘘寒问暖,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情长,是亲人之间永远拉不完的家长里短。过年寄托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除夕夜的鞭炮渐近尾声的时候,新年的黎明恰恰到来。人们陆陆续续走出家门,到别人家串门拜年,大街上弥散着鞭炮的火药味儿和燃香的香火味儿,这就是特殊的年味儿,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个个打扮的光鲜亮丽,耳目一新。这既是对自己过去一年的肯定与褒奖,又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各家门前的张灯结彩与流动的鲜艳色彩,无疑成为这个略显单调季节的一道亮丽风景。“过年好”, “过年好”, “恭喜发财”,温馨诚挚的新年祝福声充斥着大街小巷,屋里墙外。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个个都变成了“自来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一见面就互相问候,甚至在平时有点小摩擦的村民,都因这一句质朴的“过年好”而一笑泯恩仇。新年处处洋溢着和谐温馨的友情。

大年初一的饺子——头一回。拜完年人们各自回家煮饺子,初一吃饺子是家乡过年的习俗。瞧这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个个馅满肚圆,浑圆的饺子预示着家人团团圆圆。是啊,过年时大多数家庭团圆了,却有一群人无法团聚。他们就是守卫边防的战士。无论是风大浪高的边陲小岛,还是冰天雪地的北疆前哨,都有他们矢志不渝的坚守,神圣的五星红旗在他们身旁高高飘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撑起一片安宁的天,新年收录着一份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为每年过大年的时候差不多在农历“立春”前后,所以过年也叫春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我要说,人的一生之计在于勤。过年既有对过去的肯定,又包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新年,荏苒了岁月,绵延了时光,这艘历史的巨轮满载着亲情、友情、家国情,跨越了时间的海!

指导教师:张琳

点评:语言质朴,但细读会发现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强,“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撑起一片安宁的天,新年收录着一份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诸如此类流畅质朴而有分量的语言比比皆是。文章多处用口语,体现了语言的乡土气息,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种乡土情怀。

作者

宋顺超




老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可以以佳作为鉴,以“指导”为杖,踊跃投稿,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技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