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左传》之实力才是礼仪

 薄会申 2020-04-09

《左传》里最多的议论,就是“非礼也”这三个字,丧娶、祭祀、战争、约盟,与周礼稍有不和,就会立即被贴上这个标签。非礼的内容,有葬礼时间超前或者滞后的,有祭祀贡品不合规矩的,有战争灭国不复的,有盟会以下犯上的,这些都是王侯公卿之间的群体游戏,自有其规章制度,但对于个人来说,对礼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

公元前537年(昭公五年),鲁昭公朝拜盟主晋国,从祭祀到赠礼,言谈举止无不恰当得体。晋平公夸奖鲁昭公知礼,遭到了女叔齐的反驳:“他知道什么是礼?他那些不过是仪表。礼是国家政令畅通、百姓安稳。现在鲁国公卿各自为政,对外不诚信,对内不体恤,鲁侯不去想着如何治理国家,却整天琢磨这些花架子,他距离知礼还差得远呢!”

鲁昭公的尴尬,也差一点发生在赵简子身上。

郑国的子产死后,由子大叔执政。公元前517年(昭公二十五年)诸侯盟会,期间盟主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向子大叔询问“揖让周旋之礼”,子大叔告诉他:“是仪也,非礼也。”并进一步说,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纲纪,是促进民生发展的保障。”赵简子听后醒悟道,我要一辈子谨记这些话。因此盟会期间赵简子没有象鲁昭公那样行为做作,也就没有招来非议。

鲁昭公和赵简子对礼的认识不同,一个注重外在,一个注重内涵,外在形象不一定能够体现出内涵修为,但是内涵修为良好的人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说明外在仪表在人际交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来不注重外部形象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那么鲁昭公和赵简子得到不同的待遇,肯定还有其他因素掺杂在内,这就是各自身后的国家实力。人眼向上,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行为再得体,也还是得不到尊重,低调的富翁,穿跨栏背心会被赞为不拘小节,招摇的碎催,即便西服革履也会被讥笑为人模狗样:没有实力的礼仪,就是装。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楚国、晋国、秦国霸道非礼的事情多了,又有多少正义的声音谴责呢?鲁国动荡不安,需要定期拜会晋国,所以鲁国君王才遭到了晋国臣子的嘲笑,而面对盟主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哪个诸侯敢发出异声?

【左传昭公五年】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