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是舌痛,如何辨治

 frelwy 2020-04-09
小 编 导 读

舌痛是指舌尖、舌边、舌心、舌根或全舌等不同部位有灼痛、辣痛、麻痛、涩痛等感觉的一种病证。临床见舌痛,应该从何入手进行辨治?如果患者几乎无证可辨时,应该如何理清思路、找准方向,从而选择合适的方药?今天这则医案能给大家以启发。

杨某,男,29岁。2010年9月11日初诊。

舌心疼痛3天,无明显诱因,余无不适,纳可,便调。舌质暗红,舌苔白,舌心未见异常,脉弦缓。

该患者表现为舌心疼痛,无明显诱因,也无其他任何伴随症状,舌象、脉象似乎也不具备典型特异性。如果从直接的辨脉证来看,几乎无证可辨。类似病例在临证中并非少见。高建忠老师临证,特别重视方证对应,但在辨别方证时,又特别重视理论的推导

理论上讲,从官窍与五脏对应看,舌属心;从舌与五脏对应看,舌心属脾患者舌心疼痛,首先考虑心脾病变。

舌质暗红,倾向于热;舌苔白,倾向于湿。

把心、脾与热、湿搁在一起考虑,可以辨为脾湿心火。

重新审视,舌象、脉象不反对这一辨证结果,也无其他不支持的症状,辨证即完成。
证属心脾湿阻火郁,治以清心脾、散郁火为法,方用泻黄散合导赤散加减。
本案中,老师在调整剂量的同时,对药物进行了加减,对泻黄散,减去了栀子、石膏,加用了黄芩、黄连。加黄芩、黄连取其苦燥,减石膏不取辛寒,减栀子因其有溏便之嫌。
对导赤散,因本患者为成人,没有明显伤阴,故去生地而用黄连。木通使用有诸多讲究,老师通常去而不用。

处方:藿香10g,防风10g,黄芩10g,黄连3g,竹叶10g,生甘草3g。4剂,水冲服(用免煎剂),日1剂,2次分服。药后痊愈。

体  会           
对本案的辨证,老师这样说:“该患者舌苔偏白,比薄白稍多点,但还没到腻的程度,脉象弦缓,可以看作基本正常,正常人会出现该舌象、脉象,即看到这种舌象、脉象不知道该病人有舌痛症状时,会当作正常的舌、脉。然而从病理上看,这种舌象在有症状时会作为辨证参考的依据,可以辨为脾湿心火。在临床上,对于舌象、脉象,正常舌脉有其诊断的作用,异常舌脉也有其诊断的作用。本案中,脉象没有典型的脾湿和心火脉象,但反过来,脉象也没有从反面反对辨为脾湿心火,这对辨证也是有用的。
泻黄散和导赤散两方都出自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也都是脏腑辨证论治下的产物。

01

泻黄散组成

“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钱,防风四两。”治疗脾热弄舌。后人扩大其用,治疗脾胃伏火所致诸症。原方剂量比较特殊,防风量最大,有认为重用防风者,是为发脾中之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小儿心、肝常有余)。老师将该方的剂量比例适当调整,重用清热泻火之品,稍佐辛散之防风,配以藿香,常用来治疗中上焦湿热郁火病证。


02

导赤散原方

“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用治小儿“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钱乙制此方乃为小儿病证而设,由于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治疗小儿热证需时刻顾护正气,免用苦寒伤伐之品,也需顾护阴液,加用生地黄,清心利水而不伤阴碍胃,颇得儿科制方之要领。

学习本案,体会有三:一是辨证之巧,于无证中据理辨出;二是选方之妙,两方相合恰与证相对;三是用药之精,两方加减,药仅六味。老师说,这种用药的讲究,学自于“易水学派”。

中医临床上,能跟一个可以“实录”的老师不易,能带一个善于“心悟”的学生更是可贵!在临证与抄方中学习、感悟中医,解患者之苦痛,这本书中的案例值得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